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作为培养人才、创新知识、传承文化、服务社会的机构,如何更好地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和机遇,进一步发挥自身的文化交流、交融功能呢?笔者认为,大学不仅应该成为文化交融的催化剂,还应当是黏合剂、洗涤剂。
大学应成为文化自觉的倡导者。所谓文化自觉,费孝通先生认为,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大学应该成为文化自觉的倡导者,系统研究、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应该更加重视古典教育,鼓励学生读经典、读原典,能够与先贤往圣进行心灵的对话和沟通,关注文化的前途和人类的命运,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使之焕发新的光彩。
大学应成为文化多样性的推动者。大学之谓,就有包罗万象、海纳百川的含义,代表着知识的普遍性和差异性。在全球化时代,大学不仅要传承本民族的文化,也应该成为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推动者。大学应该对世界上多样性的文化、语言,不同文化的思想和经典著作开展尽可能多的教学和研究,通过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学术研究以及国际文化交流,培养能够尊重不同文化和价值、促进跨文化交流的世界公民,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尊重、沟通与对话。
大学应成为文化创新的实践者。人文社会科学既是知识体系,很大程度上也是价值体系,它是民族文化中最精致、最核心的部分,担负着启蒙思想、传承文明、教化育人、咨政议政、丰富生活、陶冶情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等重要功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交流和沟通,特别是人文交流,是不同文化之间深层次理解的桥梁和纽带,有助于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心灵的沟通、精神的和谐、思维方式的相互理解和价值观念的相互尊重。同时,人文社会科学的学者、学生也应该有一定的科学素养,掌握一些自然科学的知识和方法。全球化时代面临的许多问题,诸如资源、能源、粮食、环境保护、疾病等问题的解决方案,都需要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学科的支撑。
大学应成为文化引领的先行者。大学并不排斥通俗文化,但是大学应该有更高的追求。一方面,大学要对通俗文化,特别是同消费主义、娱乐主义相结合的通俗文化进行学理上的建设性的批判;另一方面,要通过对高深文化和高雅文化的追求和传播,对真、善、美、爱的阐释和倡导,创造性地进行文化引领。
大学应成为大众文化的“防火墙”和“平衡器”,当大众文化趋于低俗时,它提倡高雅文化;当大众文化趋于肤浅时,它追求高深学问;当大众文化趋于功利时,它坚守文化理想;当大众文化趋于平庸时,它号召卓越精神;当大众文化变得浮躁时,它坚持宁静致远;当大众文化趋于激进时,它提醒保守而正确的价值。这样的大学才能成为“社会的良心”,成为文化引领的先行者,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成为人类的文化之光。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对大学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大学要坚守自身的使命,守护自身的精神,崇尚学术,追求真理,坚持独立思考,坚持学术自由,抵制压力和诱惑。只有这样,大学才能成为德国学者费希特所言“大学即是人类本质之超越有限、生生不息生命的所在”,才能符合“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大学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