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天际要闻

南信大的“数模人”

2019-05-14来源:党委宣传部作者:刘芸畅 黄叶微作者(文):作者(图): 发布: 责编:杨硕访问量:1728

  前不久,我校费文龙老师指导的毛军翔、夏诗禹、孙媛团队在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荣获特等奖(Outstanding Winner)。这是我校连续第二年获得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特等奖,也是我校历史上第三次获得特等奖。2019年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共有25370支队伍参赛,共设特等奖36项,获奖比例为0.14%,江苏省仅有我校和南京大学、东南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四所高校各获得一项特等奖。

  拿了奖以为是“P”的 

  课间,看到队长毛军翔发来的图片,夏诗禹的第一反应是:“这图是P出来的吧?”这幅被误认为是“P”出来的图片,正是三人团队斩获的数学建模美赛特等奖(Outstanding)的获奖证书。“是真的,费老师已经向我们道贺了!”孙媛反复确认这令人激动的好消息,忍不住在走廊跳了起来,“很想欢呼,心脏怦怦地跳”。

  在拿到比赛题目后,团队三人很快达成了一致:选择E题“环境退化成本是多少”。他们认为选择“环境可持续发展”这一世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好“做文章、找亮点”。而且得益于前期系统的数模培训,他们 “对数据统计分析类的题目很是擅长”。

  题目确定后,团队开始着手推进。为评估人为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更深层次地了解土地利用项目的真实经济成本,团队必须建立一个决定项目质量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模型。在相关数据的搜集和土地利用开发项目的选择上,大家热烈地讨论起来,“怎么用数据说话?”“如何选择项目?”你一言、我一语,问题在“争执”中越辩越明。

  “我们仨有着明确分工,同时也共同参与建模、制图、打磨论文的过程,彼此了解、十分默契,团队工作效率很高。”与其他团队不分昼夜、紧张讨论的氛围不同,团队前几天都是八点半集合、晚十点结束,回了宿舍便好好休息,不再讨论,“只有最后一天才熬夜”。

  团队三人不仅心态很稳,不慌不忙,而且对待作品可谓是“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为了打磨出论文最终呈现的11张图,夏诗禹一点点抠细节,调整了不下百次;为了确保论文中的每一个专有名词都准确无误,孙媛翻阅了几十篇英文文献;为了完美呈现出观点、思路、创新点,毛军翔与大家反反复复地琢磨、讨论、修改,不知有多少次……

  “作品想要脱颖而出,必须把握每一个细节,考虑问题要全面、解决问题要细致、分析问题要具体,论文排版更要像完成一件艺术品一样慢慢雕琢。”指导教师费文龙说,这正是团队的优点。而在指导过程中,团队也常常带给费老师“小惊喜”:有时费老师指导他们画示意图,结果他们做出了一个小动画,用了一些卡通图案,使得本来枯燥的理论讲述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我想,这就是年轻人的创造力吧。”费老师说。

  走过专属于南信大“数模人”的“春夏秋冬”

  “曾经我只能写出15页论文,而一篇论文大概在25页”“编程写了半天,好不容易写出来,程序却卡住了,心态快崩了”……如今荣誉加身的团队三人,也曾是数模“小白”。“真得很幸运能够参加如此科学系统的数模培训,收获很多,成长很快。”孙媛说到这里,大家都感同身受地频频点头。

  正式启程“数模”之旅,是从去年4月份开始。一年来,团队三人经历了数模培训的基础阶段、提高(专题)阶段、竞赛集训和模拟阶段,再到备战国赛、美赛……从最初数学模型理论知识的欠缺、建模软件使用的生疏以及论文图表的单调不足,到后来能够快速找到问题适用的方法、建立适当的模型、熟练地实现模型以及论文细节的不断丰富,暑往寒来,他们踏实地走过了南信大“数模人”的“春夏秋冬”。

  备战数模美赛时正值寒假,他们常常冒着凛冽的寒风聚在一起,抓紧时间研读论文、与老师沟通交流。毛军翔说:“费老师十分注重指导我们的快速应用能力”。如何把一个数学理论快速地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并且用最直接、最简单的方法求解出来,这种能力很重要,“尤其在竞赛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一定要又快又准。”费文龙老师说。

  “你看,应该调用该模型已有接口,代码才更美观高效”,在前期备战数模国赛期间,指导他们的朱连华老师也总是能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所在。“朱老师对我们有着很高的要求,指导时细致负责。” 夏诗禹说,暑期培训期间烈日炎炎,团队从宿舍走到教室,早已汗流浃背,“而数模指导老师们在暑期培训时也是一直陪伴着大家的”。

  在近20年的参赛历程中,我校指导教师队伍不断“提档升级”,先后有60余名教师参加数模指导工作,并参加全国及江苏数学建模组委会组织的数模会议、经验交流、培训等,带出“获奖团队”的“金牌教师”不断涌现。2017年,程国胜教授获得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组委会授予的优秀组织工作者称号。

  “三阶段、四环节”,建模教师团队有着系统完善的教学管理模式。 “三阶段”是指应用知识技能建模阶段、培训阶段和模拟阶段,“四环节”则是基础训练、专题训练、竞赛培训及模拟实训。有培养数学建模思维的“藕舫学院数学建模班”,也有针对竞赛的暑期建模实训,对数学建模感兴趣的学生可以聆听多位优秀教师的精彩授课,立志参加竞赛的学生可以得到教师团队的系统指导。

  从1998年首次组织学生参加“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以来,我校参赛的学生中“牛人”频出,捧回来的“大奖”逐年累加。自2009年参加数模美赛以来,我校累计斩获特等奖3项,特等奖提名奖3项,一等奖56项,二等奖96项。而在2018年“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我校获全国一等奖5项、全国二等奖4项,全国一、二等奖数量位列江苏高校第1,全国仅有包括我校在内的7所高校获满了5项全国一等奖。

  一往无前,数模魅力“点燃”科研梦想

  “一年的数模经历,我体会到了学习前沿知识、真正解决实际问题带来的快乐”,团队三人深深沉醉于数模的“魅力”。 继续在科研的征途上一往无前,成为他们一致的目标和理想。

  “筑梦、启迪、引路,这就是数学建模的‘魅力’。”被誉为数学建模“总教练”的程国胜老师说,数模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形成建模思维,经过长期、系统的数学建模培训,学生们能够提升兴趣、形成建模思维,磨练意志、打造坚韧品格,丰富想象、自觉创新,团队协作、追求卓越。相应地,学生们的动手动脑能力,想象与创新能力,信息的收集、分析、处理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都会大幅提高。

  在南信大,数学建模竞赛早已成为备受学生“追捧”的学科竞赛,数模竞赛的培训课堂常常“爆满”,总有学生站在后排听课。“一次建模,一生受益”,这句话在学生中广泛流传。每四个人中,就可能有一位同学拥有数学建模的经历。也正是数模的“魅力”,引领一届届“数模人”走上科研之路。

  2011年“高教社杯”获奖者黄思保研至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盛振峰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攻读博士,周敏强赴德国留学深造。2015年国赛一等奖、美赛一等奖获得者王明星直博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2015年美赛特等奖提名奖获得者杨一博则保研至北京大学,2017年美赛特等奖提名奖获得者张祥保研至复旦大学,获得2018年美赛特等奖三人团队中的刘姝和崔梦诗都被推免至清华大学直接攻读博士学位,而洪海旭被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录取直接攻读博士……他们对数模最大的感受是,在数模过程中锻炼了科学思维,在合作中培养了团队精神,在困难中磨砺了学习品质,这些都对后来的科研工作大有裨益。

  “如何将建模与测绘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更好地服务社会?”三人中学测绘专业的孙媛给自己抛出了新问题,希望未来通过努力为测绘行业发展添砖加瓦。“科研路漫漫,这只是开始”,团队三人异口同声地说。

奖状证书

左起分别为:夏诗禹、孙媛、毛军翔、指导教师费文龙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