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媒体聚焦

百岁教授欧阳海:学生就是我的孩子

2020-11-30来源:江苏科技报作者:林雯作者(文):作者(图): 发布: 责编:于杰访问量:598

少女时代,她肩负传承家族地理科学研究的重任,在战火中辗转求学;青年时期,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制定出第一部农业气象情报电码;人到中年,她与丈夫、著名气象学家冯秀藻先生在艰苦环境中参与建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所气象高等学府--南京气象学院;临近退休,她投入近十年时间参与完成的“全国农业气候资源和农业气候区划研究”,又为学校首次捧回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百岁老教授欧阳海,历经一个世纪的风霜,如今依旧精神矍铄、思维缜密、谈吐优雅。提及自己的百年人生,她随意地摆摆手:爱气象、爱科学、爱学生,不求功成名就,但求无愧于心。

巾帼不坠青云之志

1921年,人杰地灵的湖北武昌,家中长女欧阳海在一个舆地世家呱呱坠地。她的外公是我国第一家民营地图出版社“武昌亚新地学社”的创始人,父亲欧阳缨则是著名的地图编辑学家、亚新地学社的主编,欧阳海自幼就受到严格的体系化教育。

1940年,出于对中国近代著名地理学和气象学奠基人、当时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先生的钦慕,欧阳海考入该校史地系。毕业后,在老师们的推荐下,欧阳海留校任教。

“一开始我是很抗拒的,觉得自己个头小,年纪也小,哪能镇得住大学生呢。”欧阳海笑着回忆,在老师们的鼓励下,她硬着头皮边学边教,学生们倒也很喜欢这个“小老师”。可是没过一年,由于抗战,带着妹妹的欧阳海不方便跟着学校再迁校,便前往气象局工作。

1957年,随着国家发展建设的需要,欧阳海转而研究起农业气象。对于当时的中国,这门学科是全新的,欧阳海也仅仅在大学时学过两门植物学相关课程。她边学边做,一有空闲就到图书馆读书、到大学的农业专业蹭课,将孩子哄睡后自己再爬起来工作到深夜。

“半路出家”的欧阳海硬是摸索出了门道。她制定出我国第一部农业气象情报电码,于1958年开始定期发布全国农业气象年、月报及灾害情报,进行主要作物播种期、物候期和收获期预报方法研究,总结并发表十余篇论文,供各级气象台站参考并试行。在此基础上,编制出版了简明中国气象图集和我国第一部《农业气象服务手册》,在当时被誉为“农业科技人员必备工具书”。

1960年,欧阳海被调至南京,参与筹建南京气象学院,此后一生都在这里从事农业气候与气象的教学科研工作。提及此段在后来人眼中极其艰苦的建校过往,欧阳海却很淡然。

“公忠坚毅,天下己任”的家国情怀贯穿了欧阳海的一生,她人生中无数次响应祖国需要、时代呼唤,展现了巾帼不让须眉的勇气担当。

奉献中国气象事业

1960年,南京毗卢寺,有一个房间常常彻夜灯火通明。窗边映出一对夫妻伏案奋笔的剪影,他们就是正在筹建南京气象学院的冯秀藻、欧阳海夫妇。“作为学院建设的带头人,他们夫妇俩每天都工作到深夜。白天闲暇时,年轻教师们在院里打乒乓球,他们也只在大家休息时出来问候两句。”今年已经84岁的南信大老教授姚克敏仍对60年前的一幕记忆犹新。

冯秀藻负责创建学院的农业气象系,欧阳海则担负起农业气象教学与科研的组织工作。欧阳海讲授农业气象学方面的系列核心课程,注意培养学生解决农业生产中农气实际问题的能力。很快她就成为全国农气领域的“网红”教师,十余个省、市农业气象部门纷纷邀请她前去授课。“欧阳海老师牵头编写的《农业气候学》等教材非常精彩,成为当时的业界圭臬。”冯秀藻的研究生、南信大刘寿东教授说。

改革开放后,欧阳海将主要精力放在了科学研究和研究生培养上。1978年,她全身心投入到“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草案)”的第一项重点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研究上,主持了全国和江苏省水分资源、我国亚热带南北分界线及农业气候区划等项目的研究工作。

七八年里,她专心埋头工作。1985年,欧阳海主持研究的“全国区划和水分资源”“江苏省区划”于1985年分别获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一、二等奖。1988年,“全国农业气候资源和农业气候区划研究”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这是南气院首次捧回这一科技大奖,为学校农业气象学的长远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奋斗的过程中不是没有过踟蹰。在欧阳海努力兼顾家庭和事业,疲累到甚至想要放弃工作时,是冯秀藻的鼓励与肯定让她坚持了下来。几十年来,夫妻二人为了振兴中国气象事业的共同理想,携手迈过生活和工作中的一道道坎,风雨同行到白头。

“学生就是我的孩子”

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她严谨又较真;作为一名教师,她严格又温柔。当时一些工作繁忙的教授会请课题组的年轻教师帮忙指导研究生,但欧阳海坚持亲自带学生。她对学生的科研工作要求严格,定期检查工作进展,逐字逐句修改论文,一个小数点都不会放过。“欧阳海老师带的很多学生后来都选择从事科研工作,李旭辉、申双和、陈艳春等都成长为著名的科学家和技术骨干,这与欧阳老师的影响密不可分。”刘寿东说。

不仅对自己的学生亲力亲为,欧阳海对慕名求教的人也敞开大门。曾有一位外校教授的学生因为毕业论文没有通过,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在其他老师的推荐下找到了欧阳海。在仔细阅读了论文并与他深入交谈后,欧阳海从这位学生的基础和实际出发,帮助他更换了论文题目并全程指导。半年后,这位学生就顺利毕业了。

生活中,欧阳海又是一位十分温柔的“老师妈妈”。每到周末,家里都聚集了欧阳海和冯秀藻的学生、年轻老师以及来校参加培训的业务人员,大家一起讨论科学问题、聊天聚餐。在物资匮乏的年代,欧阳海生活非常节俭,买菜时常为了半分钱讨价还价。但她每周都会跑到菜场买禽蛋鱼肉,回来亲自杀鸡给年轻人补补身体;冯秀藻有空就会展现自己的拿手绝活--粉蒸肉,嘴馋的学生常常不请自来“蹭饭”。

让耶鲁大学终身教授李旭辉印象最深刻的,是在他去温哥华留学前的一件事。温哥华气候寒冷,李旭辉却没时间准备厚实的冬衣。欧阳海夫妇在家里设宴为他践行,拿出一件崭新的羽绒服送给他。“1980年代大家都穿棉衣,羽绒服在当时是我们都没见过的时髦物件,”导师的这一举动让李旭辉忍不住哽咽。“我只是觉得学生就和自己的孩子一样,这是件很自然的事情。”欧阳海说。穿着这件暖身更暖心的羽绒服,李旭辉在北美辗转求学,最终成为世界著名微气象学家、美国耶鲁大学的终身教授。

“欧阳海老师对我最大的帮助,就是教会了我如何做人、如何做一名合格的老师。”李旭辉说。在欧阳海言传身教的影响下,李旭辉对学生宽厚有礼、爱护有加、亦师亦友,他的学生如今有许多已经成为教学科研骨干,彰显一脉相承的师门风范。

http://www.jskjb.com/xpaper/news/68166/70177/74439-1.shtml江苏科技报11月25日A2版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