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媒体聚焦
拜访60余位老人重温建桥峥嵘岁月

南信大学生20万字报告挖掘大桥精神

2021-04-08来源:南京日报作者:谈洁 刘自成作者(文):作者(图): 发布: 责编:严常坤 韩煜访问量:686

“这座大桥,代表了我们激情燃烧的奋斗岁月。”3月31日,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研究生“学党史·跟党走”南京长江大桥精神报告会上,南京桥友会会长、曾经的大桥装吊工、75岁的冯永祥感叹。基于前期南信大研究生“大桥精神”寻访课题组的调研成果,当天,学校特地邀请了3位曾经的大桥建设者分别上台给学生们回顾了这座“天堑飞虹”艰苦卓绝的建造历程,希望同学们能从这一时代的奇迹中感受到满满正能量,激励大家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组建调研团队,深挖大桥精神内涵

“建设南京长江大桥时是计划经济,钢材捉襟见肘,为了拿到几十吨钢材修建桥头堡,我特意去上海拜访了一家钢厂,因为是保密工程不能和对方透露太多,好说歹说,对方才卖了我这个人情。”现场,当年最年轻的工程师常荣五声情并茂地回忆点点滴滴。

“装吊工是大桥四大工种最苦的,当年我们就把铁道上的枕木扛起来,一般都是100多斤,相当重,我们的肩膀都扛出血。1964年我们来的时候,是大桥施工最火热的时候,一直干到通车。”通车当天,冯永祥却错过了大桥的通车典礼,为了弥补遗憾,他为自己的儿子取名为冯飞桥。

南京长江大桥是长江上第一座由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桥梁,于1964年建成,在中国桥梁史和世界桥梁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有着“争气桥”之称。为了对大桥建筑历史的探索和追忆,深入挖掘、记录好这段故事,去年10月,南信大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研究生们开始了对南京长江大桥《“争气桥”如何建成的?——南京长江大桥精神的淬炼与传承》的课题调研。 

大桥精神的内涵究竟是什么?课题组通过梳理这几十位老人的访谈,凝练了大桥工匠精神的丰富内核,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奋斗精神;敢想敢干、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不怕牺牲、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协作精神。 

“同学们抓得非常准,”课题指导教师、南信大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周显信表示,新时代大力弘扬“大桥精神”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拜访60余位古稀建桥老人,再现建桥艰难岁月

大桥二公司党委书记魏则玉说,当年他是喂钉手,负责从炉子里取出铆钉,再用铁刷把铆钉外面的氧化层刷去,这一动作要非常快。夏天的时候,炉子的温度高达1000摄氏度,整个人就在这样“烧烤”的环境里工作,铆钉的氧化层又纷纷落在脸上身上,皮肤上烫起了泡,家人都很心疼。但由于工作时聚精会神,他自己都感觉不到烫伤。

马院研究生也是课题的负责人荣沁钦说,团队总共7人,到目前为止,已经完成了60余个参与大桥建造的管理者、设计师、工程师、基层工人及其子女等的深入接触与交流,整理的访谈文字已经有20万。

牵手大桥桥史馆,传承大桥精神

“一座大桥,一种精神。刚刚报告中,听到几年前长江大桥全面检修时发现全桥155万颗铆钉只有6000多颗需要更换,更换率不到千分之四,大桥主体结构仍然坚如磐石,我非常受触动。”前来听讲座的数统学院研究生徐凡然说,这不仅证实了大桥能经受住历史和实践的检验,也彰显了大桥建设者对国家、对人民高度负责与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作为新时代研究生,我们要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学习老一辈革命者的决心和耐心,将钉钉子精神在科研中发扬到底,一往无前、攻坚克难。”前来听讲座的数统学院研究生徐凡然很是感慨。

在3位老建桥人看来,大桥不仅是一个物理的桥,它更跨越时空,成为情感的联通、文化的传承、精神的纽带,渗透到了亿万中国人的生命中,甚至作为民族精神的象征,成为集体情感、国家记忆。 

“我们将和大桥桥史馆签订爱国主义教育共建基地合作协议。”南信大团委负责人表示,将组织学生、教师等到大桥桥史馆定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工匠精神传承教育。同时双方还将互聘专家导师,协同开展各类志愿讲解、专题讲座、学术报告等思想教育活动。 

http://njrb.njdaily.cn/html/2021-04/02/content_61_21485.htm?div=5南京日报04月02日A11版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