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媒体聚焦
利用专业优势发展茶产业、靠着真情实干走入村民心中——

青春扎根乡村,奋斗自成芳华

2022-04-29来源:南京日报作者:何洁作者(文):作者(图): 发布: 责编:林雯访问量:1078

发挥专业特长,带领当地村民大力发展茶产业;一头扎进西瓜大棚帮瓜农采摘装箱,同绘共享丰收的喜悦;通过安装普通话+方言的“双语版”语音播报器、开展垃圾分类亲子活动等创新形式推动垃圾分类工作……就业季,当一些大学生在城市寻梦时,不少年轻人已悄然选择投身基层、走入乡村,用智慧和汗水浇灌一片片充满希望的土地,写下属于他们的青春奋斗故事。在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记者采访了几位投身基层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希望他们的故事给你带来启迪和力量。 

振兴乡村的“实干家”:

把茶产业变成美丽画卷

五官帅气,轮廓分明,一身休闲装搭配一双简单的白球鞋,身材消瘦的刘松松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充满“少年感”。然而,一进入工作状态,严谨的逻辑思维,干练的办事思路又与外表形成巨大反差,透露出“成熟感”。2021年,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毕业的刘松松,放弃了留在大城市就业的机会,毅然选择来到贵州省长顺县鼓扬镇三台村进行驻村工作,他利用专业知识,在政府部门支持引导下,带领村民们共同奋斗,推动乡村振兴。 

“老哥们,姐姐们,今天晚上主要是看看我们这片茶山到底怎么来整……”村民们白天忙于农活,刘松松经常利用晚上的时间召集大家开会。大学时期,刘松松学的是城乡规划专业,而这恰好让他更精准地带领村民们发展产业。来到三台村后,经过调研,刘松松做了一份产业发展规划,建议村民们集资成立茶产业合作社,将一家一户的小块茶田整合成集中连片的茶园,以提高茶叶品质,实现茶叶产业化。不过想法虽好,但需要村民们出钱参与,在推广时,刘松松吃了不少闭门羹。“村民们不愿意自己出钱,害怕承担投资风险,同时他们对我这个年轻小伙是否有能力抱有疑虑,觉得我在吹牛。”为了让村民对发展产业的规划有信心,刘松松想到了组管委。刘松松带着组管委成员一起去茶产业发展比较好的地区实地参观,并帮他们算了一笔账,按照目前的茶山规模,村民们一年只有一两千的收入,如果大规模发展高品质种植,一斤茶就能卖200元,按照初期200亩计算,每户每年至少可以增收1万元,效益十分可观。这笔账让大家心动了,并建立起茶产业合作社。“我的理想目标是将三石村铁厂打造成乡村振兴示范点,下一步我们计划发展鸵鸟养殖、羊肚菌种植、庭院养殖等产业,我们在茶山上规划了步道,未来,茶山上不仅可以采茶,游客们还可以骑着鸵鸟看风景。”刘松松告诉记者,虽然目前茶产业才刚刚起步,但一幅美好的生态画卷已缓缓铺开。 

讲着宿迁方言的“小潘书记”:

“吃瓜群众”变成“半个瓜农”

记者联系上潘美羽时,她正在西瓜大棚和村民们忙着采摘第一批成熟早瓜,一个个浑圆饱满、碧绿光滑的西瓜掩映在瓜藤之间,长势喜人,等最后一箱西瓜封装完毕,潘美羽才有空接受采访。 

2021年从南京财经大学毕业后,潘美羽作为江苏省选调生,来到宿迁市洋北街道,任洋北街道团工委副书记、下口村党支部副书记。在办公室时间一长,潘美羽就觉得,不能只做办公室里纸上谈兵的“梦想家”,而要做深入田间地头的“实干家”。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石,西瓜是洋北街道的品牌作物,潘美羽所在的下口村更是西瓜种植主阵地。“4月中下旬第一批早瓜进入成熟期,今年产量高品质高,村民们心里跟西瓜一样甜!”刚忙完的潘美羽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虽然西瓜大棚内温度高、氧气不足,但她一待就是一下午。从西瓜育种、栽培,到追肥、整枝、压蔓,再到辅助授粉,潘美羽全程参与,见证了一个个西瓜的诞生。在村民们的耐心指导下,潘美羽从一个“吃瓜群众”变成了“半个瓜农”,如今已经可以轻松通过弹瓜听声、观察果实性状等方式判断西瓜是否成熟。

即使是周末,潘美羽也经常出现在村里。村西头哪家水管坏了,她赶忙联系工作人员上门维修处理;村东头哪家老人核酸检测前不会预约,她便跑上前去教其使用微信小程序;村南头两家闹矛盾,她便及时前往了解情况,与村里“和事佬”工作站的老党员们一起调解……现在,这个城里来的只会说普通话的95后姑娘讲起了标准的“宿迁方言”,与村民们无障碍交流,凭着真情实干成为他们口中亲切的“小潘书记”。

扎根基层的“跨界青年”:

安装“双语”播报器推动农村垃圾分类

在农村推进垃圾分类处置一直存在群众不理解,推广有难度等问题,而陆宇操的到来却让苏州市吴江区黎里镇东联村的垃圾分类问题取得阶段性进展。2019年,从南京工业大学硕士毕业的陆宇操,没有选择继续材料学专业研究,而是选择扎根基层成为一名“跨界青年”。在推进垃圾分类处置中,他创新形式,通过志愿者入户宣传、开展垃圾分类亲子活动、为每家每户配置垃圾分类桶、安装普通话+方言的“双语版”语音播报器等形式,推动垃圾分类工作落实到每个人的行动中去。 

为什么会选择到基层就业?这是陆宇操入职后被问得最多的问题,这还要从陆宇操的支教故事讲起。2016年,陆宇操曾作为大学生支教团的一员来到支教地——位于乌蒙山连片地区的四川省沐川县黄丹镇。当地教育资源紧缺,他不但包揽了英语、生物、体育等多门学科,还横跨初一、初二等多个年级,教学任务繁重,再加上经验的不足,陆宇操倍感压力。“山不过来,我就过去”凭着一股子韧劲,备课、说课,陆宇操向优秀教师“取经”,不断学习与钻研,力争课堂45分钟的精彩。然而,支教远比想象中艰难,除了要精心准备好每一堂课,更要照顾到学生的心理和家庭的情况。

“在黄丹学校支教的经历深深影响了我,让我产生了扎根基层的坚定想法,做一些服务大众的实事、好事。”陆宇操表示,未来的日子里将做一个“眼里有光、心中有火、脚下有泥”的青年,用实际行动让青春在基层的广袤土地上熠熠生辉。

http://njrb.njdaily.cn/njrb/html/2022-04/28/content_103_49003.htm?div=1 20220428 B3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