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媒体聚焦

专家学者云集南信大,共话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与绿色转型发展

2023-04-20来源:理论之光作者:陈立民作者(文):作者(图): 发布: 责编:林雯访问量:13

4月9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联合主办,北京工业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协办,《阅江学刊》学术支持的“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与绿色转型发展——全球气候变化与中国行动方案系列论坛”在南京召开。本次论坛以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与绿色转型发展为主题,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举办。

图片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副校长马嫣主持会议并致辞。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李国俊,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潘家华致辞。

图片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副校长马嫣主持会议

图片

潘家华学部委员致辞

图片

北京工业大学校长助理李国俊致辞

李国俊在致辞中说,党的二十大报告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上升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之一,明确了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任务。这一重要内容为加速低碳转型和促进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以及落实《巴黎协定》目标,对推进全球气候治理进程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但是对于中国来说,面对比欧美发达国家更为艰巨的挑战,我们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潘家华在致辞中表示,“昆明-蒙特利尔生物多样性框架”达成全球共识,为今后生物多样性保护明确了实施方案。其中既有2050年的愿景,也有2030年的具体目标,很多目标都是可量化的。应该说,这一框架目标比《巴黎协定》的目标更具有战略性、宏观性和现实意义。中国作为COP15主席国,我们在学理、政策上的研究和推进,还需再进一步深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原总裁兼理事会主席章新胜,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主任黄晶,中国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主任高吉喜作第一阶段主旨发言。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副会长白煜章主持,世界资源研究所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方莉点评。

图片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原总裁章新胜做主旨发言

章新胜指出,过去是每一天一个物种消失,现在是每一小时一个物种消失,地球生态系统功能的衰退和生物多样性丢失的速度越来越快,反映出地球生态系统的承载力已经接近极限。没有自然环境和生物的健康,就没有人类的健康,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的发展密切相关。全球正处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个十字路口,我们应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图片

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主任黄晶做主旨发言

黄晶围绕“我国在环境与发展领域国际话语权的能力建设”做主旨发言。他说,工业化以来人为活动排放温室气体的持续增加带来了日益严重的气候风险,根据2021年COP26前各国提交的NDC估算,到本世纪末全球温升将达到2.1℃-3.4℃。全球范围内围绕环境与发展的话语权博弈由来已久,面对生态文明话语权的全球争夺,要在全球治理的视野之下系统地整合与表达中国价值观念,宣介中国主张、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高吉喜认为,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生物多样性演化的历史。过去,发展的方式决定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未来,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将决定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除了政府,企业也是守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力量,应在绿色能源、绿色材料、绿色传输、绿色工艺、绿色生命等方面努力。公众守护生物多样性,可在提高认识、遵法守法、多元参与等方面入手。

浙江省新型重点专业智库浙江农林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沈满洪,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俞海,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所长秦天宝做第二阶段主旨发言。《阅江学刊》主编韩璞庚主持。

图片

浙江省新型重点专业智库浙江农林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沈满洪做主旨发言

沈满洪谈了他对完善我国生态补偿制度的思考。他认为,生态补偿机制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主要渠道,是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实现手段,是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标志成果。但目前还存在生态补偿方式局限于政府、生态补偿标准显著偏低等问题。完善我国生态补偿制度,应做到补偿主体多元化,解决“谁来补”的问题;受偿主体多元化,解决“补给谁”的问题;补偿方式多样化,解决补偿方式单一化问题;补偿标准科学化,解决“拍脑袋”的问题。

图片

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俞海做主旨发言

俞海的发言主题为“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努力建设人与自 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他认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清晰擘画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的战略部署。新时代十年的伟大成就,进一步增强了美丽中国建设的历史自信和战略定力,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坚实基础。我们要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着力推动绿色发展,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图片

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所长秦天宝做主旨发言

秦天宝谈了他对整体系统观下生物多样性法制建设的看法。他认为,当前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立法体系中,保护理念日渐得到认可,法律框架已经初具雏形,制度建设已经相当充实,在明确界分机构管理范围、完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委员会工作机制等方面还亟待完善。应加快研究和制定一部基础性、政策性、协调性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法》,统筹推进生态系统、物种、遗传资源三个层面法律的立、改、废、释工作,建立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制度体系等。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文明中心主任张惠远,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研究员李萌,清华大学生态修复研究中心主任李锋,北京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陈梦玫做第三阶段主旨发言。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王谋主持,海南省生态环境厅总工程师、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研究所所长全占军,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气候与能源项目经理刘君言点评。

张惠远认为,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解决我国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基础之策。“两山理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是绿色发展观的基础和前提。此外,他通过梳理分析“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的典型经验,凝练总结了五类“两山理论”转化实践模式。

图片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研究员李萌做主旨发言

李萌认为,生物安全与生态安全、生态文明建设等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共同推动着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生物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面临严峻的生物安全风险挑战,“十四五”乃至今后更长一段时间里,我们要推动生物领域的安全治理,就要逐步建立健全生物安全治理的领导责任体系、企业责任体系、全民行动体系、监管和法律法规政策体系,落实各类主体责任,培植生物安全治理文化氛围、促进生物安全产业市场化发展、加强科技人才支撑及实现多层次国际合作,以全方位、全领域、全过程地推动构建,形成导向清晰、决策科学、执行有力、激励有效、多元参与、协同互进的现代化生物安全治理体系。

图片

清华大学生态修复研究中心主任李锋做主旨发言

李锋认为,全球气候变暖、区域生态问题严重、资源和能源供需矛盾不断加剧,生物多样性丧失,各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生态资产成为综合评价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损益的前沿和热点。做好生态资产管理与生态系统修复,应加强生态资产保育与国土空间规划、国家公园建设以及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保护修复工作的紧密结合,建立动态化、市场化、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机制,实现城市自然资源保育与生态系统服务提升的协同管理等。

图片

北京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陈梦玫做主旨发言

陈梦玫认为,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丧失是当下人类社会面临的两个最主要的威胁。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旨在通过保护、恢复、可持续管理和利用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以协同应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等面临的多重挑战。她详细分析了三种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保护自然的解决方案、利用自然的解决方案、增值自然的解决方案,并以库布其沙漠鄂尔多斯中北部新能源基地项目为案例进行具体阐释。

江苏黄海湿地研究院执行董事张海,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气候变化经济学研究室研究员郑艳,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王思丹,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吕植做第四阶段主旨发言。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候与环境治理研究院执行院长姜彤主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周宏春点评。

图片

江苏黄海湿地研究院执行董事张海做主旨发言

张海发言的主题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背景下的国际合作。他介绍了国际长臂猿联盟的倡议发起、筹建、成立和响应国际公约的历程,以及全球滨海论坛的具体情况。他认为,我们应打造以科学为基础,以国际合作为指引,以保护实效为导向,以解决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困难与挑战为目标的共治共享、协同增效、务实合作的的创新性国际合作平台。

图片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气候变化经济学研究室研究员郑艳做主旨发言

郑艳梳理了气候适应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中国战略与国际进展。她从科学视角和人文视角分析了将生物多样性、生态韧性纳入城市气候适应规划的理念与路径。她认为,打造一座会呼吸的城市,让城市看得见山、看得见水,应以韧性城市建设为目标,加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她以江苏盐城“气候适应与湿地保护的协同规划研究”、浙江丽水“从生态经济到气候经济”、上海市奉贤区“参与式适应规划研究”,介绍了中国城市的行动与路径。

图片

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王思丹做主旨发言

王思丹介绍了他研究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谈判网络分析。在这项研究中,他选取了COP10~15六次大会的样本,分析了财政资源和财政机制、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修复、海洋和沿海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与发展、干旱和半湿润入地、内陆水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可持续利用、全球职务保护战略、生物燃料与生物多样性、外来物种入侵等议题。从中可以看到哪些国家处于比较核心的位置,哪些国家相对边缘化。

吕植认为,《2020 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提出了保护 30% 的陆地和海洋的建议目标,通常称为“3030 目标”,得到了全球广泛认可。与建立保护区相比,其他有效的区域保护措施(OECMs)在国际上越来越被重视。因为一些物种并没有生活在保护区内。如果想要真正保护所有物种,需要在保护区外寻找空间。当前我国的OECMs还有需要改善之处,应在政府层面认可OECMs的必要性,建立激励机制和数据库,组建专业队伍进行定期监测。

https://mp.weixin.qq.com/s/3bAgXZC_LDxEGUVl3ppnTQ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