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媒体聚焦

人工智能研究助推中国式现代化

“赋能与创新:人工智能与中国式现代化”专题论坛在南信大举行

2023-10-31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作者:王广禄作者(文):作者(图): 发布: 责编:方向访问量:505

  人工智能狂飙突进的时代,机遇与挑战共存。我们迫切需要思考如何不被取代,如何让人工智能为我所用;思考如何加强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研判和预测,增强风险意识,更好应对人工智能技术可能导致的失控风险、伦理挑战、就业影响等,促进社会治理创新,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扎实推进。10月15日,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主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社会科学处牵头、《阅江学刊》编辑部承办的“赋能与创新:人工智能与中国式现代化”专题论坛在南京举行。来自全国高校和科研单位50余位专家学者与会,从哲学、政治学、传播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视角展开研讨,深入分析人工智能尤其是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迅猛发展对我国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领域的考验与挑战,探索发挥人工智能的技术优势,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可能路径。

  深入分析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关系

  会议开幕式上,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副校长马嫣致辞。她介绍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以“大文科”理念提高文科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为指引,全面深化文科教育教学改革,健全新文科人才资助培养体制机制的实践做法及取得的成绩,她表示,此次论坛与学校发展理念及办学使命紧密契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时代价值,希望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人工智能与技术发展、人工智能与社会治理、人工智能与教育改革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为人工智能的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早日实现贡献智慧和力量。

  认识生成式人工智能,需要对其进行哲学层面的分析和理解,更好地为政策制定和政府监管提供理论基础。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段伟文认为,深层次人工智能是对人类智能的一种合成,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出现,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人工智能的奥本海默时刻。在一定意义上,可以把深层次的人工智能视为“准人类”。因此,在认识论上要形成深层论或者创造进化论思想,把创新理解为从虚拟到实现的创造性过程;要为具有可塑性的技术现实预留更大的探索和讨论空间;在对人工智能的未来理解上,要通过深入研究加强理论的解释力和判断力;推动形成深层次人工智能时代人们对语言和智能的新认知。

  智能交错时代,要从大语言模型与世界生成的视角重思认识论转向与语言学转向。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吴冠军提出,人类正处于技术加速的时代,生成式人工智能和大语言模型蕴含着产生新的世界的无限可能性,甚至可能成为主宰性的力量。大语言模型和元宇宙结合,同样使得包括政治学、国际关系等诸多领域在内的学术研究具有了更多可能性,社会科学研究能够以智能体而非仅仅以人为中心主体的方式研究世界本身。

  通用人工智能会产生“数字普遍理性”吗?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吴静认为,通用人工智能的“通用性”预设使其具有多目的性和普适性,而知识普遍模型与特殊对象之间存在着内在张力。人类知识具有丰富性、多元性,以对世界的理解和意义的探寻为目标,而通用人工智能的公理化知识呈现单一性、封闭性,往往仅停留于对数据的标注。大语言模型的独白式知识生成模式强化了知识生产的封闭性和普遍性特征。反思通用人工智能与知识“公理化”趋势,要求我们要探寻人机互联的多样化可能,重返经验,重建知识和经验世界之间的关系,使知识回到人类对世界的理解维度。

  辩证审视人工智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ChatGPT开启了人机软融合智慧教育时代。上海大学智能哲学和文化研究院教授王天恩提出,通用人工智能使人类和人工智能的内在关联从人机硬融合转向人机软融合,使硬融合通过软融合的方式实现。以大数据为例,人类没有大数据处理能力、不能处理大数据,而大型语言模型的大数据处理的能力弥补了人类不能处理大数据的缺陷。人工智能通过大数据纳入人类语境,就可以很好地理解人类语言,从而实现人机交互的智慧化,使得教育从知识性教育向智慧教育转变成为必然趋势。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邓建国提出,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技术逐渐从沟通的介质转变为沟通的主体。机器被设计为“为了与人类交流而生”,互动性和沉浸性更强;人类通过与其沟通产生意义,而不是通过其沟通产生意义。人机传播的哲学研究可从本体论、伦理等视角展开,进行人工智能背后的中西哲学观念的比较研究。

  人工智能对现有的政治可能带来的挑战,是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庞金友认为,人工智能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影响现代政治以及影响至何种程度,取决于几个因素:一是人工智能自身的发展水平,二是人类对人工智能的态度,三是人类与人工智能的力量对比和关系模式,四是人工智能在政治领域的渗透程度,五是政治的目标与宗旨。人工智能越发达,人类对人工智能越认同,人工智能介入政治领域的程度越高,对现代政治的影响越大。

  从生活世界和社会世界角度看,人工智能已经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在数字化、智能化环境下,如何维护社会世界的秩序和价值,值得深入思考。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骆正林提出,人类向数字空间移民导致社会结构的变化,机器的“觉醒”冲击着现实社会世界的关系和秩序,资本、权力与算法合谋,使生活世界面临着“殖民化”危险。要始终保持对技术发展的警惕,捍卫可能失落的日常生活和精神家园,捍卫日常生活的正确性。

  规范科学技术发展路径

  马克思曾指出:“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我们看到,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沈湘平据此分析说,科学技术发展并不意味着道德的必然进步,科技进步并不意味着知识的进步,物质的智能化并不意味着提升了人的智慧,涉及到生命物质的东西越来越有生命并不意味着丰富了人的生命、甚至可能使人更加物化。这提示人们,要深刻认识智能和智慧的巨大差异,批判性审视智能时代的“反智化”和智慧异化现象。

  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蓝江认为,数字经济时代数字算法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使经济发展向大数据经济转型。从政治经济学视角看,数字经济时代使传统的劳动关系、薪酬制度等发生深刻变化,平台经济自主模式蓬勃兴起,从雇佣经济向平台经济转型的过程正在发生。平台经济有三个显著特征:生产场所离散化、生产过程分包化、生产管理数控化。在数字化高度发展的今天,所有人的活动都具有一定程度的数字劳动性质,源源不断的数据被获取,并交给算法进行分配、整合、处理,智能化劳动、算法价值成为新的关键词。算法价值掌控下,智能对象被自动区分为高端用户和低端用户,这样的评价系统可能导致进一步的社会分化。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法政学院教授许娟提出,生成式人工智能模型在类案同判中的应用面临着挑战和困境,采取特征提取技术改进是有效应对之策。可以通过形式主义与现实主义中的法律逻辑融贯,为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引发的类案同判法律思维变革及其应用做预备;全面分析和评估生成式人工智能助力类案同判的效果,包括判决结果的一致性与合理性、误差分析与改进,以及大模型准确性和可靠性的评估。

  在主题报告环节,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崔中良、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志鹏等青年学者分别就人机关系、人工智能时代的资本、短视频直播平台赋能乡村振兴、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本质等话题作发言交流。

  《阅江学刊》主编韩璞庚作会议总结时提出,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时代,机遇与挑战共存。学术期刊界既要仰望星空,密切关注前沿技术发展趋势和经济社会发展动态,又要脚踏实地,切实回应社会现实和读者需求,提前谋划、深入研究,通过选题策划和组稿约稿工作提高办刊质量,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贡献智慧和力量。

  链接: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310/t20231029_5693402.shtml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