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媒体聚焦

【首页热点弹窗推送】40余篇SCI、减重45斤,南信大博士获在校生最高荣誉!

2025-03-25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作者:米小芾 曾青青作者(文):作者(图): 发布: 责编:张天意访问量:277

累计发表SCI论文40余篇

16篇一作,7篇一区Top,4篇高被引

主持省级科研项目

获博士国家奖学金、校长奖学金

浦芯精英奖学金

2024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学生“风云人物”

公派留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

入选全国首批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

博士生专项计划

他用青春挥洒汗水

享受不一样的“逆袭”人生

他就是22级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

博士研究生李泳新

从高考失利到海外名校:我命由我不由天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李泳新的求学历程,“励志”再合适不过了。因为高考的失利,李泳新没能进入理想的大学,但他并未气馁,反而更加努力拼搏。大学期间,他把本科四年每一天都当作高三来过,“我每天都泡在图书馆里,每学期都努力拿到专业第一。”他回忆道:“当初我一心想通过考研来改变自己的命运,没想到这会成为我人生新篇章的开始。” 凭借扎实的专业成绩和坚定的决心,2020年,他成功考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开始了研究生生活,而这一决定,也成为了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在研究生学习期间,李泳新开启了规律的“三点一线”科研生涯。他每天早上七点准时到达实验室进行仿真实验,除了用餐之外,其余时间几乎都在忙碌于实验之中,有时甚至会工作至深夜两三点才返回宿舍休息。这样的生活节奏显得异常紧凑,但对他而言,勤奋已经变成了一种日常习惯。“读研的这段经历,对我而言是极其充实且充满快乐的。”每当回忆起这段时光,李泳新的语气中总是充满了喜悦。

然而,科研之路并非总是平坦。在博士阶段,李泳新遭遇了论文被拒、实验失败等多重挑战。他坦言:“那段时间,我确实感到很迷茫,甚至怀疑自己是否适合走科研这条路。”凭借着对科研的热爱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他选择了坚持。他会在深夜的实验室里反复进行实验推导,也会在清晨敲响导师办公室的门,分享自己的最新发现。无数个不眠之夜、反复斟酌的论文,记录了他一路走来的努力与坚持。最终,他获得了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前往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继续深造。正如他所言:“我热爱科研生活,享受在校园中探索未知。”这种对科研的热爱,让他在面对挑战时始终保持着积极的心态,实现了人生的“逆袭”。

“孤勇者”遇上“领航员”:科研高产高质的密码

“科研没有那么多传奇故事,就是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循环。”李泳新通过夜以继日的努力,实现了从科研新手到学术新秀的华丽转身,最终发表了40余篇论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的有16篇。值得一提的是,李泳新在电气与电子领域的顶级期刊,如《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和《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 I: Regular Papers》等IEEE Transactions系列期刊上,发表了5篇一区顶级论文。他首次提出离散映射的网格动力学行为理论,这一理论引起了广泛关注,相关论文已被引用99次,谷歌学术论文总引用次数已达542次。2024年,在全国3000多个博士生中,李泳新凭借卓越的科研成果,成功入选“2024年度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博士生专项计划”。翻开他的学术履历,每一页都写满辛勤的汗水和团队支持的温度。

首次提出离散映射的网格动力学行为理论

“论文得以发表,关键在于遇到了我的导师。”在南信大,李泳新遇到了他的导师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爱思唯尔高被引科学家李春彪教授。李教授不仅在学术上给予他指导,也在生活中给予了他极大的关怀。李泳新说:“我的导师不仅是我在科研路上的领航者,更教会了我如何进行科学研究,以及如何做人。”导师的悉心指导和导师团队组训“遐志、创启、谦厚、克践”的熏陶,使李泳新在科研领域迅速成长。他回忆道,导师曾不厌其烦地为他的一篇论文指导修改了三十多遍,而正是这篇经过精心打磨的论文,最终得以在国际顶尖期刊上发表,为他打开了通往科研世界的大门。

论文撰写期间,有一件事情令李泳新印象尤为深刻。某项研究中出现一个令他困惑的现象,经过反复思考仍然无法研究出其背后的机理。面对这一困境,导师严肃地指出,如果不能揭示现象背后的机理,这篇论文便无法发表,因为它仅仅停留在描述现象的层面。或许是与老师置气,或许是不服输,李泳新的内心被激发,他用了一整晚的时间去推导、做实验。大概做到了早上七点钟,他给导师发消息说已经证明出来,八点他就站在导师办公室门口等,急切地想要讲清楚机理。正是这种热爱和坚持,让李泳新的科研路越走越宽阔。

减肥达人、科普大使、靠谱师兄:科研之外的立体人生

当清晨的阳光洒满操场,这个每周坚持跑40公里的运动达人正在用他的脚步丈量跑道;当“北斗启航”科普教育基地迎来访客时,他化身为将卫星知识转化为星辰故事的科普大使;当实验室的师弟师妹遇到难题时,他又化身“以一抵八”的团队主心骨。

李泳新曾因考研压力体重飙升,镜中那个“络腮胡大叔”的形象让他下定决心减重。通过近乎严苛的自我管理——每日快走10公里、戒断碳水、管理饮食,他创造了减重45斤的奇迹。如今在新加坡留学的他,依然保持着每周4-5次、每次跑12圈的运动习惯,用健康体魄践行着科研工作者“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信条。

和导师一起跑步

作为江苏省“北斗启航”科普教育基地科普大使,李泳新始终将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研精神视为一项重要责任。他多次参与“翱翔之翼”大学生科普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带领中小学生参观“北斗启航”科普展览,讲解“新时代北斗精神”,激发了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不仅如此,李泳新还积极投身于校内的学术分享与交流活动,作为学院“勤笃”学术论坛的主讲人,他参与并主讲了“与SCI面对面”和“对话国奖,逐光而行”等学术论坛,面向学弟学妹们分享自己的科研经验和学习方法,从文献调研到实验设计,从论文写作到投稿心得,他将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递给在场的同学。

作为团队“传帮带”传统的践行者,李泳新协助承担着指导多个师弟师妹的部分任务,他恪守“承诺必达”的人生信条:答应别人的事情就一定会做到。这种近乎执着的责任感,让他成为导员眼中的优秀班干部、学弟学妹眼中的科研启蒙人。这位信奉着“黄金夜晚”的博士生,他正用多重身份书写着新时代科研工作者的立体人生。

“初心不改,梦归南信”是李泳新国奖答辩的结束语,也是他对南信大的感谢和眷恋。李泳新坚定地说道:“我想感谢母校,让我站在了更大的舞台。我定不负母校对我的期望,钻研学术,潜心科研。”

在学术领域里大放异彩

在科研道路上屡创佳绩

以智慧为笔,以汗水为墨

他在属于自己的青春里

尽情书写辉煌篇章

不负韶华,未来可期

https://s.cyol.com/articles/2025-03/24/content_v6Y7Jqs4.html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