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媒体聚焦

科学探索应有怎样的“气象”?听听这位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的故事吧

2020-01-13来源:荔枝网作者:贾冰 王晟作者(文):作者(图): 发布: 责编:于杰访问量:764

1月10日,2019年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揭晓,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大气科学家曾庆存成为两位得主之一。

这位耄耋之年的广东籍科学家,在半个多世纪的科研之路上,推演风云变幻,测算全球冷暖,为中国乃至世界数值天气预报、气象卫星遥感事业、地球系统模式研究做出了开创性贡献。

荔枝科技第一时间采访到了曾院士的学生,现今同为中科院院士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王会军,聊聊他眼中的“曾先生”,在治学和生活上有着怎样的大师风范。

“一个电话开启了珍贵的师生之缘” 

王会军,大气科学家,201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他主要从事古气候模拟、气候变化和气候预测理论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现任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挪威技术科学院院士、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等职。

能有今天的成就,和他30多年前的一通电话密不可分。

1986年,他在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成绩优异,即将被推荐读研究生。

“当时,曾庆存先生是中青年气象学家中的翘楚,45岁就当选学部委员,在大气动力学、数值、天气预报理论等方面的成就名扬海内外,我十分仰慕,很想追随先生继续深造。”

王院士回忆,当时有老师给了曾先生家的电话,“我胆子也大,直接打了电话,开门见山地表达了想读他的研究生。”

电话那头,曾庆存非常热情,被这位年轻人深深打动,简单地聊了聊专业成绩,对学术上的想法,很爽快地就答应了。

一段30多年的师生之谊就此开始,王会军得以进入了更深奥的气象科学世界,也有幸更深入地了解老师的方方面面。

 恒心治学 初心不改 

上世纪50年代末,曾庆存被公派到当时的苏联留学,师从国际著名气象学家基别尔。而他选择的研究方向,是当年世界上公认的最前沿也是最艰巨的课题:数值天气预报。

所谓数值天气预报,是指根据大气运动的基本数学物理原理,结合观测得到的气象数据,通过复杂的大规模科学计算,获取大气运动未来状态,预测未来的天气变化。

21世纪的今天,这几乎是大气科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数值天气预报理论日臻成熟,业务预报已相当完善和精准。

而在当时,第一颗人造卫星才刚刚进入太空,计算机还是粗笨的大型电子管装置,人类对气象的预测,依然处于经验判断和定性预报阶段。

曾庆存,一个出身贫寒的中国青年,偏偏有勇气挑战这种世界级难题。并且在几年内就奇迹般地完成了世界上首次对大气运动原始方程组的成功求解,实现了数值天气预报领域里程碑式的跨越。

   

曾院士早年的工作留影

每每讲起老师当年的传奇,王会军油然而生一种敬佩和感慨:“科学探索贵在有恒,曾先生对自己的事业既敢于挑战前沿和难题,又总能持之以恒,坐得住冷板凳,决不放弃。”

1960年代初毕业的时候,曾庆存的研究成果已经在莫斯科的气象部门投入日常业务运作——每天都用这种方法预报北半球的天气变化。

恒心的背后,更是他对科学探索最纯粹的初心。

“我老师出身寒门,小时候家贫吃了不少苦,经历了解放前后的变化,他格外感恩国家提供他那么宝贵的学习机会,”王会军说:“他是真正有家国情怀的科学家,就想着把自己的所学能用在预测防范气象灾害,指导日常生活,能服务人民回报国家。”

曾院士在介绍气象卫星遥感技术

 “他的科学见解总总是超前的” 

他是数值天气预报的开创者之一;

是中国气象卫星基础理论的奠基人;

是卫星遥感、大气数值计算和数值预报基础上的气象灾害防控研究领军者;

是研究气候和环境变化的地球系统模式的倡导者和领导者——曾庆存院士总是在学科的最前沿,用他深邃的目光跨越年代,洞察科技发展的前进方向。

而王会军本人就深受老师影响,受益颇深。

今天,王会军在古气候研究、气候变化和气候预测理论方面卓有成绩。所谓古气候研究,就是用类似数值天气预报的模式,模拟和重现过去的气候,从更长远的气候变迁中“以古鉴今”,为研究今天人类面临的气候变化问题提供思路和参考。

毫无疑问,这是今天研究全球气候变化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是世界同行中热门的学术方向之一。

而这恰恰是上世纪80年代末,曾先生建议他选择的方向。

王会军回忆,当年国际上这方面的研究才刚刚开始,从如今的发展看,“足可见老师的目光多么深远!”

2013年,王会军教授入选中科院院士——师生同为院士,成为大气科学领域一段佳话。

 老爷子出门还爱“做功课” 

有一次,王会军和其他几位同事跟着曾先生准备一份重要的国际合作材料。眼看天色见黑要吃晚饭了,曾老坚持要进一步审阅修改。他让大家先楼,说自己很快就来。

“那我们可就先下去等你啦!”

“好,好。”

……

曾老再想起大家还等着自己的时候,已经过去了几个小时。大家无奈地笑笑,快到晚上十点,他们才等来先生一起吃晚饭。

“老师工作起来就是这么忘我。”王会军回忆起跟老师相处的这类小事,乐了。

曾庆存院士手书的“科研小结”  来源:中科院大气物理所

千万不要以为曾老只醉心学术。他对身边的师生、工作人员特别关心,生活上有个大事小情一定会记得送上问候与关怀。

作为学生,王院士也没少去曾老那里“蹭饭”。老爷子对生活上没有什么奢求,吃,是广东人的清淡口味,偏爱蒸煮,只可惜不太会煲汤。

在此次获奖前,“中科院之声”公号发布了一段采访曾庆存院士的小视频。画面中的曾老平易近人,跟90后的年轻人有说有笑。让人惊讶的是,这位50年代就留苏的老人至今不喜欢穿西装打领带。王会军回忆,曾老平时的确不怎么穿西装,不过到了大型会议等国际交流场合,还是会西装革履,注重细节。

跟着曾庆存院士出差,是一件乐事。从小喜欢人文地理的曾老,能将沿途的人文风情、历史典故娓娓道来,随行者一路欢愉,很长见识。若是第一次去什么不熟悉的地方,老爷子还会跟现在年轻人出游一样,提前在家做做“功课”呢。

作为全国“双一流”建设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大气学科全国领先,而在学科建设、人才引进、国际交流等方面,曾庆存院士经常给予南信大指导和帮助。作为弟子他也深知老师在书法上还有深厚功底和造诣,连《大气科学学报》的刊名都是特意请曾院士撰写的呢。

曾院士为南信大师生做报告

“我的老师是一个有恒心的科学家,一个很丰富很有情趣的老人,在他身边久了会情不自禁地被他深深感染。”王会军很期待,今后无论在工作上还是自我的修为上,能像以往那样,继续从老师那里汲取更多的养料和力量。

http://news.jstv.com/a/20200112/1578812357775.shtml?jsbcApp=1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