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媒体聚焦

南信大全面实施“四三工程”,有效推进师资队伍建设

2012-06-15来源:江苏教育作者:佚名作者(文):作者(图): 发布:李竞 责编:访问量:678

  让人才引得来、干得好、留得住,以一流的师资创造一流的成果,培养一流的学生,建设一流的大学。近年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全面实施“四三工程”,有效推进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200611月,南信大第一次面向海内外大规模公开招聘高层次人才,五年多来,学校招才引智的步伐越走越坚定。2010年,学校第四次挥出大手笔,以百万年薪全球招聘学院院长、学科带头人等;2011年,南信大第五次全球招聘,将引进创新团队作为重点。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强校,是南信大的重要发展战略之一。在人才引进及师资队伍建设中,南信大实施了“四三工程”,即“三双”、 “三给”、“三定”和“三探”。

  “三双”即双院长制、双系主任制、双导师制。双院长制是以校内院长为执行院长,负责学院的日常事务,海外院长为兼职院长或名誉院长。如美国气象学会会士张大林被聘为大气科学学院院长,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陈镜明被聘为应用气象学院海外院长,《SCIENCE》杂志封面人物李占清被聘为大气物理学院海外院长。双系主任制是在部分系实行校内外、海内外系主任制;双导师制是给博士、硕士研究生配备校内外或海内外两个导师,拓展学生视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南信大党委书记、校长李廉水介绍,海外院长、系主任、导师的任务主要有三方面,以国际视野帮助学校选择学科方向,利用自身的研究资源与校内的教师组建跨国科研合作团队,通过建立联合研讨会和暑期讲习班等方式推进国际交流、拓展科研视野、提升教师水平。

  “三给”即“给舞台、给条件、给经费”。给舞台,设立专门的研究所、研究中心,让高层次人才迅速参与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的高水平平台;给条件,提供高层次人才优良的工作环境,给予合适的工作岗位,对于杰出人才实行年薪制;给经费,加大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引进的经费投入,在科研启动与实验室建设方面给予有力支撑。如破格聘任29岁的加州大学伯克利传感器执行器中心刘清惓博士为教授,并为他建设200多平方米的实验用场,同时配备由4位博士组成的研究团队;而从英国归来的马嫣教授则负责南信大江苏省大气环境监测与污染控制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内的一套大气颗粒综合系统装置是我国从美国引进的首台同类设备,具有在线监测污染气体、大气离子和颗粒物的分析能力。

  “三定”即“定团队、定岗位,定职责”,即按照岗位、职责和团队需求有针对性、有选择性地招聘。明确每个学科需要多大规模,需要多少人才,需要多少个创新团队,已有的团队如何进一步提升等等,统盘规划、分步实施,让引进的人才进学科、进团队。如第五次全球招聘明确在大气类、环境工程类、水文科学类(含水文气象)、电子信息学科类等专业领域引进5个创新团队,要求成员3人及以上。南信大希望通过团队引进,迅速凝聚合力,形成整体优势,更好地服务江苏新兴产业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三探”即开展“三方面探索”。一是以非全时引进的柔性方式广揽贤才,对于海内外不能或暂不能全职到校工作的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建立和完善了充满活力、灵活快捷的用人机制,聘期一至三年,每年在校内工作不少于1个月,目前南信大已先后签约了70余名非全时兼职教授。二是在全球10所知名高校设立博士基金,培养高端人才,迄今为止,南信大已在耶鲁大学、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等设立了博士培养基金,在全球招收博士和博士后进行定向培养,为学校优秀师资做储备。三是在海外设立教师培养基地,所有学院均制定了教师出国培训计划,如该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首批15名教师已赴英国雷丁大学接受了为期6个月的课程培训。

  “四三工程”的一系列举措,有效推进了南信大师资“博士化、国际化、精英化”。2006年以来,南信大已引进12位院长、51位学科和学术带头人,形成了一批科技创新能力突出的学科团队。新增4名江苏省特聘教授、3名江苏省双创人才等一批优秀品牌人才,1个团队入选江苏省创新团队,1个团队获批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一批教师入选“百千万国家级培养人才工程”、江苏省“333工程”培养人选、江苏省教学名师等。专任教师博士化率迅速提升,35岁以下教师全部实现博士化,全校教师拥有博士学位的比例超过60%,位居江苏高校前列。

  广揽人才体现了南信大作为大学海纳百川的气度,更带动了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各项事业跨越发展——

  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一大批引进人才充实了南信大的师资力量,尤其为学校培养精英人才、国际人才提供了重要支撑。如在由海内外1251所院校19490支队伍近6万名学生参加的2011年度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南信大独揽最高奖“高教社杯”,这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举办20年来江苏高校第二次捧回“高教社杯”。近期刚揭晓成绩的2012年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MCM/ICM)中,南信大又喜得ICM即“交叉学科建模竞赛”特等奖,为全世界仅有的7个特等奖之一。

  学科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由引进人才作为骨干力量的“大气科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传感网与现代气象装备”三个学科成功获批江苏省优势学科建设项目,获得3亿元经费支持。在第十一批学位点申报工作中,南信大申报的1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后扩充为13个)全部获得批准,成为全省高校申报率和获得批准率均列第一的唯一高校。二级学科点实现了本科专业全覆盖。同时,自主设置二级学科博士点8个,实现了学科建设的跨越发展,提升了全方位服务中国气象事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科技创新能力迅速增强。如著名专家邹晓蕾教授获批主持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973项目全球变化数据的评估、同化、融合与应用;从美国马里兰大学引进的吴立广教授,两年不到就争取到千万元以上的科研项目。2011年,南信大科研项目到帐经费达到1.2亿元,科技经费3.18亿元,获批主持973项目1项、国家公益性行业专项1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2项;教育部人文项目17项。学校成为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奖单位,获得省科技进步一、二等奖,教育部优秀科研成果(社会科学)二等奖、三等奖,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等。

  服务行业和地方取得实效。南信大紧贴气象行业和江苏地方需求,在一大批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的领衔下,将国际学术研究前沿和核心问题转化为研究项目,契合国家需要推进的重点研究领域,直接服务国家利益和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如国际著名水文气象专家林炳章教授引进来校后,创立了应用水文气象研究院,聚集暴雨洪水的监测、预报和预警,以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水利水电工程的规划设计,是全球仅有的五个水文气象专门研究机构之一。香港环保署和台湾有关部门给予数百万经费委托林教授团队开展专项研究,研究中期成果已得到高度好评。再如引进气象工科人才,研发气象仪器装备制造中的核心技术,如气象雷达、气象传感器、气象云平台等,推动气象仪器装备的“中国创造”,并以大学科技园的形式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江苏相关产业发展。

  国际合作办学快速推进。学校与美国耶鲁大学、英国雷丁大学等15个国家的48所高校签署了人才培养、科研合作和学术交流协议,国际交流与合作更为活跃;获得了招收“中国政府奖学金”、国家汉办“孔子学院”奖学金和“江苏省茉莉花奖学金”的留学生资格,开展了国际合作办学4+02+23+1等项目,联合培养学生近1000人;积极举办世界气象组织培训班,2007年以来,已经举办27期国际培训班和8期双边培训班,为世界各国培训了各类高级气象人员650人,产生了良好的国际影响,2010年世界气象组织向南信大颁发了特别贡献证书。

水土不服,人才引进后留不住、用不好,是高校在引进人才时遇到的普遍难题。但南信大坚信,“水土不服”是水土的问题,必须下决心改良水土,适应人才。通过一次次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南信大营造了尊重知识、重视人才、爱护人才、支持人才的良好环境,管理水平和运作效率日益提高,管理部门作风迅速转变。学校还专门成立了高层次人才联络办公室,当好后勤部长,提供一站式服务,为初来学校的专家们发挥聪明才智、实现抱负提供各方面的便利条件。正是良好的环境,让招聘而来的人才表现出更强烈的责任意识、更严格的自我约束能力和更拼搏奋斗的精神,促使他们在新的环境中扎根下来,将多年积累的能量迅速释放。不仅如此,海内外公开招聘让南信大的选人用人机制更加灵活、透明,大大激发了年轻教师成长成才的热情,校内一批“70后、80青年骨干脱颖而出,为学校的快速、持续发展储备了丰富的人才资源。

  打破选人用人的框框,以用为本,用当适任、用当其时、用当尽才,让南信大人才辈出,师资队伍不断优化。2011年,学校被遴选为江苏省人才强校试点高校,与江苏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申报的江苏人才强省建设研究基地也入选首批26家江苏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

http://www.jsjyt.gov.cn/art/2012/4/28/art_6370_70392.html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