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媒体聚焦

气象预报员记忆中的神舟风云

2012-06-16来源:科技日报作者:赵薇 白瑞雪 巩琳萌作者(文):作者(图): 发布:何晓进 责编:访问量:238

  即将驶入太空完成中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的神舟九号飞船,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气象室提供气象保障的第9艘飞船。自1995年大学毕业就来到这里工作的李兴东,见证了神舟飞船经历的每一次气象考验:风云变幻,所幸有惊无险。

  对于飞船发射,气象保障有两个重要节点:一是垂直转运,二是发射。1999年神舟一号发射前,箭船组合体要进行垂直转运。这是摆在李兴东和同事们面前的新课题:从前卫星发射没有垂直转运环节,对浅层风速也没有特殊要求。

  从总装厂房到发射架有1.5公里的距离,没加注的火箭托举着已经加注燃料的飞船,成了一个头重脚轻、重心不稳的庞然大物,转运车要承载着组合体以每分钟15米到20米的速度行驶1个多小时。这段时间内,风速不能高于每秒10米,一旦风力过大,组合体就会不可避免地摇晃起来。

  “某种程度上,箭船转运的天气要求比发射时还要高。”李兴东说。

  十几年前的气象预报手段还比较落后。根据气象室做出的浅层风大风预报,垂直转运抢在大风到来之前进行。

  “结果起风时间比预报的早了半小时。虽然转运已经完成了,大家还是吓得够呛!”当时还是一名普通技术员的李兴东,把那次揪心的经历看得很重,“有险情也是好事,让我们认识到准确预报浅层风的重要性。”

  经历成为经验,经验累积财富。随着观探测技术和数值预报技术的发展,气象室的预报越来越精准,让神舟五号与神舟七号的垂直转运都顺利躲过了意料之中的大风大雨。

  刚刚完成的神九垂直转运,气象室预测到转运时段会起风。但预报员们判定风力将呈减小趋势,因而没有建议改变转运日程。

  那一天,现场观看转运的人都觉得很“神”:早上还被大风吹乱了头发,转眼间风就小了这么多!

  李兴东说,这就是气象预报的魅力所在。

  在神舟飞天历程中,让人印象最深的莫过于神舟六号航天员的踏雪出征。曾在现场采访的记者至今记得当时的鹅毛大雪——手脚冻得不能活动,漫天飞雪模糊了视线,空气里都是窃窃私语:“这天气,还能发射吗?”

  李兴东和他的同事们紧张却也镇定:根据预报,发射窗口前冷空气可以过去,大风能够降下来,大雪也会停止。

  就在航天员登车那一刻,风住雪停!

  惊的不仅是雪中人,还有电视机前正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系就读的李正刚。他第一次感到气象保障竟是如此神奇:与国家的航天事业相连,与航天员的生命安全相系。

  第二年6月毕业后,李正刚放弃大城市,加入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气象室。

  如今已是气象室主任的李兴东,很愿意与李正刚这样的年轻人分享感受:我们20多个预报员,只管发射场上方的天气,可能是全国预报员中研报天气范围最小的一群人——但,这小小天空对国家而言,却是大大的一片天。

  责任带来压力。即便运用越来越精密的仪器,拥有了越来越先进的手段,天气依旧充满不确定。李兴东把航天气象保障比喻为“悬崖边的行走”:事关成败、没有退路。

  刚从事预报工作时,李兴东几乎每晚都难以入眠。十几年与天气预报相伴,李兴东觉得自己的心态反而越来越好:“我相信‘天道酬勤’。只要自己付出了努力,做足了准备,出现意外情况也不会慌张。”神九发射在即,就算下了班,李兴东与同在气象室工作的妻子话题依然不离天气。在这大漠深处的航天城,在广袤大地上的许许多多角落里,还有许多这样的人:倾其一生,护航神舟。

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81/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12-06/15/content_158906.htm?div=-1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