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媒体聚焦

把握太阳的脉搏

2012-07-21来源:中国气象报作者:刘钊作者(文):作者(图): 发布:张锦文 责编:访问量:198

  浩瀚的宇宙充满了未知的挑战与机遇,吸引人类进行永无止境的探索。而在探索的背后,有着一群默默无闻的支持者,他们把握太阳的脉搏,开展空间天气业务研究,为探索宇宙提供不可或缺的保障。中国气象局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的气象人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从2002年至今的十年间,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从无到有,成功构建了国家级空间天气业务体系的主体框架,在国际和国内赢得了广泛的认同和支持。

  十年进取  探索“观天”之道

  中国气象局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到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业务重要性的机构之一。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气象局便提出开展空间天气监测预警的业务计划。

  2002年6月1日,国务院批复中国气象局成立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十年来,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作为国家级空间天气业务机构,依托中国气象局在监测、预报、服务以及技术支撑等方面完整的体系平台,在成长的路上留下了一个又一个坚实的脚印。

  2003年,中国气象局在气象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将空间天气列为中国气象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004年7月1日,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业务运行正式启动,这标志着我国国家级空间天气业务正式开始。

  2005年10月,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为“神舟六号”发射提供空间天气服务,在为我国航天事业服务中崭露头角;此后又开展了一系列针对“神舟”系列、“风云”系列、“嫦娥”系列等航天发射任务的空间天气专业服务。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后,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紧急启动应急预案,为国家抗震救灾指挥部提供空间天气服务。

  2010年5月3日,世界气象组织空间天气计划协调组正式成立。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成为两个联合主席单位中的一个。

  2011年11月底,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签订了空间天气合作协议;12月初,与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合作成立了空间天气航天应用联合研究中心。这两份合作协议的达成,标志着中心向“局校合作”和“科学研究转工程应用”领域迈出了崭新的一步。

  天地一体  捕捉斗转星移

  从设计之初,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就将天地一体化监测作为目标,这是中国气象局的空间天气业务不同于其他国家空间天气业务的显著特色和优势。目前,基于“风云”系列卫星和地基空间天气专业监测网的天地相结合的监测格局已经基本形成。

  在天基监测方面,以“风云”系列卫星为核心,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充分利用现有的风云卫星平台装载空间天气仪器,大力推进空间天气天基监测。目前在轨的七颗风云卫星上装载有五类空间天气监测设备,共计19台仪器,所有监测已全部实现在线业务运行。风云二号03批(G/H)的空间天气载荷将进一步得到完善,而在风云卫星新型号的地面应用系统中,将设计独立的空间天气应用分系统。风云三号卫星还将装载国际先进的广角极光成像仪和电离层光度计,风云四号装载先进的高能粒子探测器、空间环境效应探测器、磁强计、X-射线和极紫外成像仪和流量计等。

  在地基监测方面,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以气象监测与灾害预警工程为基础,结合国内现有的地基探测站以及子午工程,在关键地点建设了太阳、电离层和高空大气的台站,共计9类20台(套)设备,涉及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已初步形成了“三带六区”的地基空间天气专业网布局。

  服务为重  应用成绩初现

  目前,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已经确立了包括决策服务、公众服务、专业服务和用户培养在内的空间天气应用服务架构设计,确立了以决策服务为首位,以航天、卫星的专业服务为重点,以无线电通信与卫星导航定位的专业服务为突破口的服务发展思路,并在一系列重要空间天气保障服务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在“嫦娥一号”发射期间,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一直密切监视空间环境的变化,并在第一时间向指挥部提供空间天气监测和预警信息,为保障“嫦娥一号”的发射、运行、抵达月球轨道提供了全程的空间天气预警服务。

  在“天宫一号”发射期间,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利用风云二号、三号气象卫星的空间天气监测数据,以及地基太阳射电望远镜、太阳光球色球望远镜、电离层垂测仪、GPS监测网络等及时准确地监测空间天气,预报出可能对飞船造成影响的太阳风暴事件,并向航天部门提供可靠的服务产品;在“天宫一号”在轨运行期间,依靠自主业务观测数据和实时稳定的空间天气业务体系,又为“天宫一号”的运行提供了稳定有效的空间天气保障。

  “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在空中进行交会对接是我国航天事业的又一壮举。空间天气对交会对接的影响不可低估。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提前制作空间天气服务专报,进行值班轮守,对太阳活动、地磁活动以及电离层天气加强观测、精细预报,保障了对接的顺利完成。

  面向未来  谋划发展之路

  如今,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业务能力不断提高,达到国内领先,并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在国际和国内赢得了广泛的认同,为历次国家重大空间活动的顺利完成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空间天气业务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一些必不可少的监测手段依然缺乏,对于灾害和效应的监测还不能满足应用服务的需求;预报要素还未覆盖整个空间天气因果链,预报可用性和针对性不足;专业服务还缺乏对空间天气状态与有关技术系统耦合更加深入的了解和分析;科研力量不能有效集中于面向业务的科技创新,缺乏有效借用外部力量的机制;人才队伍体系还不足以支撑精细化分工。而这些不足,将被化作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未来发展的动力。

  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将按照“谋布局、强能力、求突破”的思路,通过再一个十年的努力,形成以中国气象局为主体,多层次、多部门共同协作的空间天气业务发展格局,实现空间天气业务系统化和规范化,力争发挥出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十年风雨历程有苦有甜,而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的气象人始终怀揣梦想,开拓创新,坚定不移地奔向前方。

  http://www.cma.gov.cn/2011xwzx/2011xqxxw/2011xqxyw/201207/t20120720_179053.html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