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媒体聚焦

多年后,你还记得毕业时的演讲吗

2012-08-08来源:青年时讯作者:叶雨阳 徐牧宇作者(文):作者(图): 发布:何晓进 责编:访问量:230

   当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承诺2010届毕业生“你们的未来‘被’华中大记忆”后,他离开了演讲台,慢慢地向全场听众鞠躬。这一动作宣告了这场被掌声打断了16次的演讲进入尾声;而在此时,全场7780名身着学士服的毕业生起立,开始高喊:“根叔!根叔!”
  自从两年前李培根的这场名为《牵挂》的毕业演讲在网络上流传后,越来越多的毕业演讲开始在互联网上流行。今年,无论是人民日报社评论部主任卢新宁对北大中文系毕业生“请看护好你曾经的激情和理想,在这个怀疑的时代,我们依然需要信仰”的期许,还是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副教授高艳东“众爱卿均是高帅富,众爱妃均是白富美”的玩笑,都在社会上引起了众多关注。
  在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教授张志安看来,毕业演讲走红网络的现象,相当程度上是因为这些演讲改变了曾经那种“今日你以学校为荣,明日学校以你为荣”式的官话、套话模式,加入了青春、“卖萌”的新鲜网络元素,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很容易在微博等社交媒体上传播开来”。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胡翼青认为,毕业演讲成为毕业季的社会焦点话题绝非偶然。在他的观察里,互联网中“越是具有情感导向的东西传播得越广”,于是不断将“煽情的、新鲜的校长演讲传播出去”。
  张志安也表示,这些毕业演讲的走红主要得益于“互联网的传播和媒体的报道”。他进一步解释道,在一般意义上来讲,高校的毕业演讲年年都有,本身并不具有太大的新闻价值。但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应用的普及和社交网络的兴起,一些获得了很多笑声和掌声的毕业演讲在微博的环境下很容易得到传播,而网友的转发和评论使得一些演讲成为热点段子,之后传统媒体往往会再跟进。“这也是新媒体在对公众关注的事件进行新的引导后,为传统媒体设置议程的一种体现。”张志安说。
  胡翼青还特别提到,微博等社交网站在传播毕业演讲的过程中打破了“既有的校园礼堂的限制”,就像加入了一个大扩音器,将听众由原来的几千名毕业生扩散到了所有微博用户。这种传播方式上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毕业演讲的语境和毕业仪式的内涵,“毕业典礼和毕业演讲的特征开始变得多元化,形成了不同性质、不同风格的毕业演讲。”
  事实上,令人印象深刻的毕业演讲绝非只是当代校长、院长们的“专利”。在民国时期的毕业季,彼时的校长、院长们也“奉献”了不少经典演讲。1929年,胡适在中国最早的大学之一、拥有秋瑾、冯友兰等杰出校友的中国公学的毕业演讲中,将“永远不要抛弃学问”作为给毕业生的赠言。一些近百年前的毕业演讲,也在近几年毕业演讲走红之际,在传统媒体和新兴社交媒体上找到了二次传播的“一席之地”。
  今年的毕业典礼,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请来了该院2005级毕业生周劼人。这名曾在3年前作为毕业生代表在毕业典礼上讲出“面对走出清华后的艰难险阻,只有高远而执着的理想才能支持我们走得更远、更好”的新华社记者,在她毕业3年后重新回到熟悉的演讲台,告诫即将毕业的学弟学妹们“毕业生,你慢慢来”。对于这种身份转化带来的改变,周劼人坦言,并非是“当时在大学不够自由”,这两篇讲稿都是她“真心想说的话”。在进入社会、感受到社会的浮躁和压力之后,她才慢慢“打从心底认同从前在学校里那种主流和传统的教育方式”。
  “走红”的毕业演讲一定是好的演讲吗?张志安认为,只流于“卖萌”形式的毕业演讲只能赚一时的眼球。而那些走红的演讲中,优秀的演讲都传递了“大学的精神、演讲者个人可分享的经历和正确的价值观”。
  周劼人也给出了她的“检验方法”:如果毕业生还记得多年前的毕业典礼上校长说过什么,在毕业以后的这些年里有多少次觉得它是有意义的,“那就是好的毕业演讲”。

http://qnsx.cyol.com/html/2012-07/27/nw.D110000qnsx_20120727_1-05.htm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