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媒体聚焦

广州有群迎雷而上的人

2012-09-10来源:信息时报作者:黄熙灯 郑启文作者(文):作者(图): 发布:战子秋 责编:访问量:200

  杂草丛生的从化光联村野外。一处偏僻的所在。我国第一个固定的野外雷电试验基地——广州野外雷电试验基地就在这里“安身立命”。每年的5至8月,一群“抓”雷的年轻人集聚这里,挤在40几平方米的小铁屋里,屏息静气,静待雷暴云“莅临”。一俟雷暴云“侵入”基地上空,他们就抓住时机启动小火箭捕捉闪电,然后再对它进行细致的“解剖”。

  统计显示,近4年来,广州每年的闪电次数在20000次上下,今年上半年,广州闪电次数为189919次。尽管时刻处于备战状态,但一年下来,能让他们抓到的“雷”也屈指可数。因为,“每次雷暴云不是与雷电试验基地擦肩而过,就是停留在基地周边”,资深抓雷人张阳博士告诉记者,雷暴云正是引雷的天气条件,没有雷暴云,一切无从谈起。

  今年,记者先后两次走进这个鲜为外人知的雷电试验基地,试图揭开其神秘的“面纱”。


  幸运 今年第一次出兵,就“抓”雷成功


  “引雷成功的时间是6月25日下午2时3分12秒。”尽管时间已经过去了两个多月,但说起今年第一次引雷成功的过程,张阳还是抑制不住激动。

  张阳是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副研究员,2008年开始进驻基地,今年已是第四个年头。他目前带着8个研究生。张阳研究的是“闪电物理过程”以及雷电探测仪器的研发。

  什么是雷电的物理过程?说得通俗一点就是雷电是如何发生发展的,再通俗一点,就是雷电如何击穿空气打到地面上的。“一道白光从天而下,到尾端泛着绿光,特别壮观。”张阳双手比划着,在他眼里,闪电出现的一瞬间美丽而神奇。

  “要不是出现意外,当天捕捉闪电的成功次数肯定不止一次。”广东省防雷中心高级工程师陈绍东介绍说,当时他们先后发了4枚火箭,2枚因为金属导线断裂而失败,另外2枚正常升空,其中的1枚成功捕捉住了闪电。

  陈绍东是雷电试验基地的元老了,从基地的前期论证到选址再到建成,都有参与。2006年试验基地正式投入至今,每年5到8月,他都长驻在此“抓”雷。


  忐忑 雷暴云近了!……又走了


  8月23日上午11时45分左右,记者再次来此雷电试验基地。 下午2点30分许,从化市气象局三楼,“有情况。”正通过手提电脑教记者查看雷达云图的陈绍东和张阳几乎同时高兴地叫了起来:“这里的雷暴云正向基地移动过来。”顺着他们两人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一片夹杂黄色、橙色和红色的色彩斑驳的云团正朝着基地所在的位置缓慢飘移。

  过了片刻,从化气象局工作人员打来电话确认:有雷暴云正向基地靠拢。雷达图像每6分钟刷新一次。

  雷暴云出现,“抓雷人”迅速集中

  “我们分头去叫人。”陈绍东一边吩咐着张阳一边朝宿舍楼跑去……

  不到3分钟,人员迅速集中,一行18人分乘2辆车全速向雷电试验基地冲去。除信息时报2名记者外,其他人都是专业人士:陈绍东、颜旭来自广东省防雷中心,和张阳一样,颜旭也是2008年开始来试验基地“抓”雷的,算是“资深”人士了;其他的13人,除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物理学院的施广全是教师外,其他的都是在读研究生,年龄最大的24岁,最小的21岁。

  在距离基地直线1.5公里的一个村子旁,两名学生从车上下来,到村子里的一栋2层民房的房顶,这儿设有光学及电磁场综合观测点,他们蹲守这里,利用光学触发观测并记录闪电被引下来的一瞬间的各种珍贵的光电等物理数据。

  箭在弦上,只等雷暴云

  30分钟后,一行人赶到了雷电试验基地的集装箱式观测室:打开监控雷达图像和电场仪;打开火箭发射控制器、声、光、电、磁、电流、过电压等各种观测设备;各就各位,但等雷暴云到达基地上空,就可在适当的时机发射火箭引雷。

  透过观测室的玻璃窗,可看到6枚火箭静静地矗立在发射架上。只要一声令下,它们就将先后飞向天空,直扑雷暴云,引下一道又一道闪电。

  但老天不给力。下午3时20分左右,雷达图像显示:雷暴云散了。“看来今天缺点运气。”张阳一边查看基地周边的天气状况,一边向记者解释说,雷暴云是引雷的天气条件,也是能否引雷的前提,没有雷暴云,一切无从谈起。

  下午3时50分左右,雷达图像显示,有雷暴云正从从化周边的河源、惠州等地向基地移动,图像颜色显示,这次雷暴云也是局地生成,但是强度还可以。

  “有希望。”张阳向大家“发布”好消息,既是给同事也是给自己“打气”。 下午6时50分左右,在反复查看雷达图像后,确定希望不大,陈绍东带着记者先行离开了。为确保万无一失,张阳、颜旭带领学生继续留守。

  晚上8时左右,从从化市气象局获得不会再有雷暴云的确切消息后,留守人员全部撤离基地回到从化气象局。

  至此,记者终于泄气,并由衷感叹雷难“抓”、“抓”雷人难做。

  对此,陈绍东只是笑笑说,这根本算不得什么,对他们而言只是家常便饭,“昨天,我们从上午10点守到晚上10点,12个小时什么也没守到。”陈绍东告诉记者,包括成功引雷的那次,今年老天爷也只是给了他们两次机会,每次雷暴云不是与雷电试验基地擦肩而过,就是停留在基地周边,始终不肯往基地前进一步,“周边都是电闪雷鸣,但基地上空却一点动静都没有。”


  引雷,跟富兰克林放风筝的原理一样


  雷电试验基地共有三间房子:看场人住的小瓦屋;安放发电机的蓝色小铁屋;用集装箱改成的铁屋(观察室),用来放置仪器和保护工作人员。

  “抓雷人”的房屋不怕雷击

  “铁屋是基地的心脏。”颜旭告诉记者,铁屋不仅是工作人员工作和放置各种重要仪器的场所,同时也给人员和仪器提供足够的安全保障。据介绍,集装箱加装了两层龙骨和铁皮,中间还充填有泡沫,即使重达数斤的火箭直接砸中,也可确保里面人员和仪器的绝对安全。更重要的是,集装箱屋是一个法拉第笼结构:房子的地下铺设了金属地网,给金属屋子做了良好的接地,万一雷电击中房屋,电流能够迅速泄入地下,保障室内人员的人身安全;它同时是个金属六面体,还可以屏蔽雷电产生时的电磁脉冲。陈绍东说,野外作业安全第一位。雷被火箭引下来

  距离铁屋约90米处就是火箭发射区。“在启动火箭发射控制器按钮前,必须先打开火箭的开关。”见一时半会儿等不来雷暴云,陈绍东带记者在基地走了一圈,并详尽解释“抓”雷的程序。

  引雷条件合适,铁屋里的控制按钮按下,火箭就会腾空而起。绕在下面的线圈自动脱落,随之冲上高空。“火箭引雷跟富兰克林放风筝的原理一样。”陈绍东解释说,火箭腾空后,金属导线形成先导,将高空中的闪电诱导下来。一旦诱导成功,闪电将准确无误地打在小木屋上的引雷杆上。小火箭则在降落伞的带动下随风漂落在某个未知的地方。

  如果没有成功,工作人员会尽量把散落周边的火箭和导线全部收起导线,避免导线伤人或者触电等各种事故发生。

  http://informationtimes.dayoo.com/html/2012-09/09/content_1886418.htm###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