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学习园地

高等学校个性化教育探索

2012-10-29来源:高等教育研究作者:刘献君作者(文):作者(图): 发布:徐月红 责编:张锦文访问量:372

   一、理解个性化教育的意义

  1.开展个性化教育是对教育真谛的深刻领悟

  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成长和发展。而人是活生生的,千差万别的。教育是培育人的主体性,启迪人的精神生活的独立性,从经验的发展来实现个体发展的完整性。从教育的本质看,教育即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发展,教育就是个性化教育。

  早期的教育,重视个性化教育,教育的性质类似于农业。进入工业社会以后,则忽视了个性化教育,教育的性质类似于工业,其表现之一就是大班教学。工业社会以来,随着科技发展速度加快,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为适应时代发展,夸美纽斯首创大班教学,并在教育教学中占据了统治地位。大班教学拥有高效率、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等优势,但较少考虑学生个性、社会需求及人生目标的多样性,仅仅依据统一的标准、统一的要求、统一的进度教授统一的内容,就像工业社会生产标准件一样。为了纠正这种倾向,各个国家都在进行探索,个性化教育正在全球兴起。例如,1996年6月召开的世界教育大会通过的《萨拉曼卡宣言》中提出“全纳性教育”,意即每一个儿童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教育体系的设计和教育方案的实施应充分考虑每个儿童有独一无二的个性,都有特殊需要,教育活动应当以儿童为中心,学校应当努力去适合学生的状况;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必须进入社会的普通学校,特殊教育不是残疾儿童的专利,作为一种有效的精致的教育,特殊教育可以为所有儿童的学习发挥作用,等等。我国政府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纲要》为我们开展个性化教育指明了方向。

  在个性化教育中,提出开发学生的优势潜能具有重大的意义。潜能是一种现在还没有显露出来,在合适条件下可以被激发并对人的能力、行为产生重要作用的隐形能力。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认为,一个正常健康的人,只运用了其能力的10%,尚有90%的潜力未被运用。人生是短暂的,面对人类自身如此巨大的潜能,一个人要想成功,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自身价值,就必须找准自己的优势潜能,并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潜能。大学生的机体尤其是大脑的构成和机能已基本成熟并渐趋完善,不仅具有较高的感知觉和观察力,还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运用潜能的热情,更重要的是,他们正处于人生开发及运用个人潜能的黄金时期。潜能靠开发和发掘,正如弗罗姆所说:“如果我们说,种子现在已经潜伏着树木的存在,那么,这并不意味着每一粒种子势必长成一棵大树。潜能的实现依赖于一定的条件,例如种子在这种情况下,条件就是适当的土壤、水分、阳光等。”个性化教育就是强调发掘学生个性潜能的优势,即寻找每一个学生身上个性的最强点和闪光点。因此,如何引导及帮助大学生有效开发及运用自身的潜能,提高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是高等教育的重中之重。

  2.开展个性化教育是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诉求

  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开始进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大众化最显著的外在特征是学生规模的扩大。我国1952年高校招生人数仅为6.6万人,在校学生人数,1998年为643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9.8%;2002年为1600万人,毛入学率为15%;2005年为2300万人,毛入学率为21%;2009年为2979万人,毛入学率为24.2%。量的增长必然引起质的变化。提出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美国学者马丁·特罗(Martin Trow)指出:“在每一个现代社会中,高等教育的种种问题都与增长相关。增长对实施增长的教育系统和支持增长的社会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从高等教育的每一个方面冒出来,如财务、控制与管理,招生与学生选择、课程与教学方式、教职工的招聘,培训与社会化,标准设置与维护、考试方式与资格授予、学生住宿与工作安排,动机与士气,研究与教学的关系、高等教育与中学教育的关系、高等教育与成人教育的关系等。增长冲击了高等教育形态与行为的各个方面。”在这些变化和要求中,大众化呼唤个性化教育是十分重要的方面。

  首先,从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来分析。高等教育大众化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形成的。现在我们正开始进入信息社会,信息社会是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已经在经济、社会、生活、政治等各个领域表现出全新的特征:在经济方面,表现为一种以知识和人才为基础、以创新为主要驱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知识经济形态;在社会方面,表现为具有信息基础设施完备性、社会服务包容性、社会发展协调的网络化社会;在生活方面,形成了生活工具数字化、生活方式数字化、生活内容数字化的数字化生活;在政治上,要求建立能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服务型政府。信息社会需要品种多样的生产,有多种职业要求,社会发展节奏加快,适应信息社会的唯一途径就是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发挥自己的优势潜能,发展自己的个性特征。信息社会对教育提出了培养个性化人才的时代要求。信息社会又是以人为本、具有包容性和面向全面发展的社会,在信息社会中,人人可以创造、获取、使用和分离信息和知识,使个人、社会均能充分发挥各自的潜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并提高生活质量。因而信息社会比以往任何社会都有利于开展个性化教育,培养个性化人才。

  其次,从学生的特征和需求来分析。与精英教育相比,大众教育的学生来源具有更大的多样性,个体之间具有更大的差异性,如何推动所有的学生走向成功,是一项重大课题。大众化时代与精英时代相比,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欲望、学习成绩有很大的差别。学习不良、成绩落后的学习障碍学生人数大为增加,而且这些学生之间的差别也十分明显。文华学院一个课题组曾对学习障碍学生进行研究,发现这些学生学习不良、成绩落后的原因多种多样:学习态度不端正,目的不明确,处于漫无目的的学习状态;缺乏学习热情和自觉性,自制性和坚持性差;学习动机短暂、浮浅、游移、摇摆;缺乏学习兴趣,缺乏好奇心;注意力不集中,缺乏时间观念和任务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自我控制能力差,社交活动、游艺活动过度;缺乏正确的自我评价,自卑、封闭、忧郁、焦虑等等。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源也是千差万别的。面对大众化时期学生极大的多样性、差异性,开展个性化教育是最佳选择。在信息社会,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各种工作和生活,都与知识和信息密切相关,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需要大量受过高等教育的实用型专业人才,学生将进入各种千差万别的工作岗位。特别是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资源分布不均,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各地区之间差别巨大。因此,为了适应各种不同的岗位,学生会产生各种不同的需求。学生的多种需求,呼唤个性化教育。

  3.开展个性化教育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意味着改变、付出、风险,培养创新人才对教育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创新与个性化教育关系十分密切。一方面,创新精神本质上是一种独立探究的精神,关键在于突破常规,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独立探究、独立发现,而不是迷信、盲从,墨守成规。以“独创”为特色的创新思维必然是一种个性化思维。另一方面,个性发展从根本上讲,体现为人的创造精神与创造能力,个性发展的核心是创造精神的发展。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教育,才可能具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

  创新的范围很广,创新是无限的,而人的生命和能力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我们去发掘每个人各自的优势潜能,找准自己可能的创新方向和创新点,最大限度地产生创新成果。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认为,一个人至少有七个方面的潜能:语言潜能、数理逻辑潜能、空间潜能、身体运动潜能、音乐潜能、人际关系潜能和自我认识潜能。但人的潜能因个体差异而呈不均衡分布状态,每一个人都有自身的优势潜能,也有各自的弱势潜能和一般潜能。而且不同人的潜能显现的时间不同,有的显现较早,有的显现较晚;潜能显现的方式也不相同,有的超常态显现,有的以负面形式显现,有的则以平庸方式显现。在个性化教育中,要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的优势潜能,从而明确自己的创新方向,增强创新能力。

  西方国家的教育自古以来一直都比较强调个性发展,注重创新。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教学法便是运用对话,列举出机智巧妙的问题进行教学,其目的不在传授知识,而是探索新知;古罗马时期,昆体良的修辞学方法强调教师要乐于提问,乐于回答问题;文艺复兴时期以重视个性为特征、以发展人格为目的的人文主义教育,主张个性自由发展,培养学生多方面和谐发展;近现代以来杜威的问题教学法强调从做中学,罗杰斯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创造性,以及布鲁纳的发现法及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等等,无一不是突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无一不注重创新。在我国,虽然孔子早有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但由于几千年封建专制思想的制约,我们忽视了个性化教育和创新精神培养。中国的教育是一种“挑错”教育,教师、父母对照好学生、好孩子的共同标准,随时随地指出学生、子女的毛病,令其改正,以达到共同标准的要求。在我国,实行个性化教育,首先要转变教育思想,充分认识个性化教育对于培养创新精神、个人成长成才的极端重要性。

  4.开展个性化教育有利于实现教育公平

  社会公平就是在平等的规则及制度保障体系下,社会成员享有同等的机遇和权利,以达到最终资源分配上的公平。社会公平,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十分重要。社会公平包括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四个方面的内容。机会公平是指以公正为价值取向的现代社会,保证人人都能够接受教育,都能够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及社会生活,能够通过法律及制度途径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机会公平是社会公平的核心,“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现代教育的产生,首先是从教育平等开始的。

  有学者将教育机会公平分为“就学机会公平”,“就读优质学校机会公平”,“教育过程参与机会公平”三个层次。对于高等学校来说,教育机会公平主要是指“教育过程参与机会公平”。教育过程参与机会公平要求学校和教师不论在课堂教学中,还是在实践活动、学生管理中,都不要把有助于学生成长发展的机会(如课堂表达的机会、与教师互动的机会、担任管理角色的机会、参与科研的机会、获得奖励的机会、社会实践的机会、勤工助学的机会等)长期或过多地集中在少数人身上,而应将这些机会公平地给予所有的学生,“教好每一个学生”。学校要营造一种良好氛围,为每个学生提供参与教育过程的机会,即公平的教育机会。

  在个性化教育中,我们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体需求,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发掘学生的优势潜能,激励每一个学生乐观向上,自主自为,努力成才。

  二、认识个性化教育的内涵

  探索个性化教育,首先要认识个性、个性化教育的内涵。从心理学对个性的界定来看,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在教育学领域,一般认为,个性是类特性、民族性、阶级性、地区和社区特点、教育性和时代特性在具体个体身上的独特组合。在某一个人身上,它有不同的组合,不同的组合方式,形成不同的个性。这里应特别强调的是,个性不等于特性,个性是共性和特性的统一。特性是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特征,是人的生命属性。任何事物都有特性,没有特性,跟其他事物就不能区分。共性是人类群体在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所具有的共同典型特征,如人性、民族性、阶级性等。只有特性和共性相结合,才能形成个性。人的个性是在先天自然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学习、教育与环境的作用,在个体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因此,个性是可以认识、把握的,个性是可以改变的,个性修养和教育是无止境的。这就奠定了高等学校个性化教育的可行性。

  个性化教育是面对独特的生命个体,通过适合每个独特生命的手段,发掘个体生命的潜能,促进个体生命自由发展的教育。与个性化教育相对应的是划一性教育,即千篇一律的、模式化的教育。它无视或忽视受教育者的个性,力图以统一的要求、统一的标准、统一的教育内容、统一的教育形式和方法,塑造同一规格的人。个性化教育不等同于个别教育。个别教育是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如一对一,多对一,是教师针对某个学生的教学。个别教育的形式能够给个性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时空,有利于个性张扬,但不必然带来个性的发展。个别教育能否起到个性化教育的作用,取决于教育指导思想和教育目标。个性化教育也不同于差异教育、扬长教育、特长教育。个性化教育具有如下特征:

  1.立足“生本”教育

  “生本”,即以学生为本,是“以人为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具体体现。“生本”教育首先要认识到“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以人为本将发展的逻辑起点与终极目标归结于人自身,突出了人在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发展是人的发展,发展是为了人的发展,人是发展的动力,是发展的关键因素。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要认清“人是精神性的存在”,“人是自由性的存在”,“人是创造性的存在”,从而重视人的精神,以精神提升人,把人作为主体,而不是客体、工具,高度重视人的创造性。个性化教育的重心在学生。学校要树立“育人为本,质量第一”的宗旨,教师、职员要以学生为本,树立为学生服务的理念,尊重学生的个性、需要,重视学生个体的差异,谋求适合差异的教育教学方略。为此,在个性化教育中,要实现教育民主,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不仅是学生的师长,还是学生的朋友,要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帮助学生寻找最适合自己个性发展的方式。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个性化教育有效开展的基础。

  2.基于和谐教育

  个性化教育不是对个性某一方面的教育,而是以全部现实个性为起点,以理想个性为归宿和目标,对完整人的全部个性的和谐教育。个性化教育中的和谐教育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素质具有全面性,个性也具有全面性,但个性化教育摒弃平均发展,整齐划一的发展,强调诸要素的和谐发展。人的诸素质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突出某一方面的优势,有利于其他方面的发展。因此,个体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应突出某一方面,发展自己的优势潜能,从而使个性更加优化。全面性还表现为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二是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人的个性化过程同时也是社会化过程。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在本质上是历史的、具体的、现实的统一。一方面,社会化总是具体人的社会化,社会化在每一个体身上必然体现出个人的特点;另一方面,个性化必然是在社会化过程中完成的,个性化总是具有社会属性的个性化。三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人是社会性存在,也是自然性存在,人是“自然的社会动物”。人的动物性在人的社会中才能人化,人的社会性只有以自然性为基础才能存在。人的个性是社会性和自然性的统一。个性的自然性是指作为形成个性物质基础的遗传因素和生理特征。自然性是个性的特质载体,是个性形成的物质条件。个性的自然性虽然不能从根本上决定人具有什么样的个性品质,不能预定个性的发展方向,但它却构成了个性形成的基础,影响着个性的形成。人更是社会实体,人作为自然实体降生于世,具有动物完全不同的环境,生存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其个性只有在现实的社会关系中才能发展、形成。个性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相互渗透、紧密联系,构成一体,对个性化教育的开展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3.突出自我教育

  个性发展是一个自主自由的过程,个性的形成必须经过“自我建构”。学生个性形成的过程是一个自主选择的过程。人的良好个性的形成需要自我教育。自我教育是人的个性形成的内在因素,是受教育者自己对自己的教育,“是个体把自身作为教育对象,按社会的要求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发挥主体的自主性,主动求教,使自己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自我教育是受教育者形成自我意识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反映。积极倡导和践行个性化教育的苏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视自我教育的作用。他反复强调,“自我教育是学校教育中极重要的一个因素”,“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个性的发展只能由自己来完成,因此,要给学生一片自主的天空。教育者要通过情景假设、心理暗示、信息聚焦、目标锁定、自我激励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培养兴趣,增强自信,启迪智慧,发掘潜能,从而达到自我成长,自我实现,自我超越。

  4.体现渗透式教育

  个性化教育不是外在于现行教育体系的独立的教育过程、教育体系,而是一种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应将其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渗透到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首先,要运用个性化教育思想重新审视教学目标、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评价和教学手段,在实践中逐步形成比较完善的个性化教育体系。其次,要以个性化教育思想审视教育教学的各项工作,使之体现个性化教育。例如,学生考研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工作,我们将组织、帮助学生考研的过程作为个性化教育过程,帮助学生分析自己的兴趣、优势潜能方向、特长,重新选择自己的专业方向。一般而言,读本科主要是选学校,读硕士主要是选专业,读博士主要是选导师。通过考研,学生重新选择了适合自己兴趣特长的专业,而且,由于学生选择了适合自己兴趣特长的专业,学习的积极性也大为提高。再次,将个性化教育渗透到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之中。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基础,但我国的家庭教育十分薄弱,主要问题是家长缺乏专业的教育知识、教育手段、教育方法和教育资源,学校有责任帮助家长了解和学习教育知识、教育方法,提供教育资料,指导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无处不在,非常灵活,但社会教育的主要问题是缺乏目的性、针对性和引导性,学校有责任通过普及教育思想、教育知识,加强和社会的沟通、联系,引导社会教育。

  三、探索个性化教育的实施途径
  1.培育学科专业特色

  培养有个性的学生,学校要有特色,学科专业要有特色。在个性化教育中,培养个性化人才”的基本要求,各学科专业进行了广泛的社会调查,认真研究,努力形成自己的学科专业特色。

  2.量身定制个性化培养计划

  立足于“扬长”,发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量身定制个性化培养方案,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主动性、选择性。其主要措施是:

  (1)加大专业、课程的选择性和灵活性。

  (2)实行优才优育计划。

  (3)为给学习障碍学生量身定制个性化培养计划。

  3.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学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了解社会,认识自我发现自己的优势潜能,培养自己的良好个性。

  4.实施针对性教学

  课程教学是基本的教学环节。个性化教育必须调动全体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开展针对性教学。

  5.设置“潜能导师”

  为了推进个性化教育,学校决定设置“潜能导师”。潜能导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潜能,并指导学生进行生涯设计。

  四、营造个性化教育的环境氛围

  在美国,围绕“大学是如何影响学生的”这一课题,进行了长达80年的研究。通过研究,他们认为大学对学生的影响,从学生成长、发展的角度看,主要是两个方面的,一是取决于个人的努力,二是融入学校所提供的氛围。可见,环境氛围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泡菜理论”,“办大学就是要办一个氛围”,“教学就是环境的创造”等等观点,都是对环境氛围重要性的深刻领悟。一些学生也深有感触地说:“在一个高手如云的环境里,你自觉不自觉都在成长。大学对学生的影响是整体的、潜移默化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努力营造一种积极、向上、平等、和谐,让每一个学生都敢于质疑的氛围,让学生从中学习、感受、感悟,静化心灵,提高素质,增长才干,完善个性。开展个性化教育,要营造有利于个性化教育的环境氛围。

  1.要让全体师生员工认同个性化教育思想

  个性化教育是一种体现时代精神的先进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开展个性化教育,首先要转变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将个性化教育作为学校的办学特色。现在,个性化教育已成为全校师生的共识,教师努力以个性化教育思想审视自己的教学过程,职员努力以个性化教育思想审视自己的工作,学生努力以个性化教育思想审视自己的学习。

  2.创建良好的学风

  学风是一种治学精神,一种氛围,一种育人环境,一种无形的力量。良好的学风,是学校的宝贵财富,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基础和前提。开展个性化教育,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学风建设十分重要。

  3.营造舒适的生活环境

  开展个性化教育,学生要有一个好的心境,生活快乐,因此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学校除重视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及实训大楼建设和生活设施建设外,还经常听取学生意见,改进生活设施和学生生活服务。

  4.设立“个性化教育创新奖”

  为鼓励教职工在实施个性化教育过程中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积极开发学生的优势潜能,营造个性化教育的良好氛围,学校决定设立“个性化教育创新奖”,每年评选一次。“个性化教育创新奖”项目要帮助学生发掘个人优势潜能、发展个性特长方面,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有效措施,在实践检验中显出显著的成效,在校内外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