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学习园地

辛鸣:深刻理解十八大的重大突破与创新

2012-12-29来源:人民网作者:中共中央党校研究室研究员作者(文):作者(图): 发布:吴琪琼 责编:吴琪琼访问量:339

  十八大报告既是对中国共产党人十六大以来一系列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的总结与相承,又是面向未来,站在历史新起点上的改革、发展、创新,充分反映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伟大的创新精神。这些创新主要体现在七个方面。
  (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十八大报告对30年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三大成果给予浓墨重彩的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突出这三大成果意在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仅仅留存于话语体系中的乌托邦,而是一场已经成为宏大实践的社会运动。过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不是偶然的,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更是道路明确、理论清晰、制度完善的。
  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内涵的第一次清晰界定。总依据回答了为什么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要采取这样的政策而不是别的什么政策的问题,总布局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内容是什么的问题,总任务则是对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目的的明确回答。
  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八个“基本要求”中,对共同富裕的重申弥足珍贵。邓小平同志早就讲过,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离开了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就会走到邪路上去。“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从来都是手段,是权宜之计,离开了共同富裕这一最终目标与最高目的,是没有任何政治合法性和道德制高点的。至于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则把这些年来一直为大家所关注的一个热点与难点问题,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到底是什么讲清楚了。
  所以,十八大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论述,标志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让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更加坚定,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有自信。
  (二)对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做出新定位
  党的十八大明确把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地位提了出来,让它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社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就为中国社会未来真正又好又快发展,为我们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特别强调的一点是,确立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地位,不是哪一个人的意志,而是全党的共识,是全国人民的愿望,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要求。并且指导地位的确立只是第一步,消除制约科学发展的各种障碍,构建促进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对于未来中国社会更加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尤为重要。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充实了新内容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上改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建设”到“建成”,一字之改,改的是精神状态,改的是目标意识。如果说“建设”更多是一种正向视野,是把小康社会当做一项宏大的事业来做的话,“建成”则是从倒计时的角度,着重从完成目标的角度来要求的,更多强调的是紧迫感。不过对于小康社会来说,关键点并不在于这一语汇变化上,核心问题依然是“全面”。
  经过多年发展,中国小康社会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用大家常说的话就是已经总体实现了小康。但这样的小康社会还是低水平的,发展很不平衡、很不协调,内容也很不全面。我国小康目标的各类指标中,经济指标的实现率比较高,而其他指标的实现率就相对差一些。这就表明我们目前的小康主要还是经济小康。经济小康是其他一切小康的基础,但基础毕竟不是全部。
  固然,发展有一个先后次序,这和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综合国力水平有关系,小康社会不可能齐步走、一刀切。但是经济与政治文化社会之间持续的、巨大的反差反而会让老百姓在吃饱穿暖后对我们的发展提出质疑。邓小平同志曾讲过一句话,我们过去总认为发展慢了不行,现在看起来,发展快了、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甚至会更多更复杂。在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前,大家可能对公平正义等社会问题的感受不明显、不强烈。随着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大家对精神文化、健康安全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长,对于政治参与方面的要求也相应增长。如果这些方面的建设不能相应跟进,社会也不会稳定。
  进一步讲,小康社会不仅包括物质生活,还包括工作条件、健康状况、社会关系、政治环境与自然环境等。甚至更进一步讲,还包括社会个体的主观感受。我们必须看到,建设小康社会的目的是努力趋向人的全面发展而不是相反。
  所以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等等。所有这一切就是一个指向,即2020年时,我们的小康社会必须是一个真正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不仅包括地域的全面,还要包括社会群体的全面,包括内容的全面。当然这一目标的实现仍然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绝不能掉以轻心。
  (四)对深化改革开放提出了新要求
  改革开放初期,比较强调单兵突进,或者是摸着石头过河。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越来越意识到,这样的模式再也行不通了。第一,毕竟经过多年的制度积累,已经可以在相当多的方面有规律可循,不再需要摸着石头过河了;第二,如果各种制度体制不协调不配套势必会产生内耗甚至还会引发新的冲突。所以,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地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就是这样一种改革开放观的体现。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有了新构建
  十八大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从“四位一体”拓展到了“五位一体”,增加了生态文明建设。为什么说这一次总体布局的拓展至关重要呢?因为这些年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就巨大,但是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挑战和问题,环境、资源瓶颈制约越来越大。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把生态文明的观念贯穿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体现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里面,实现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就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更加完善。从更深层面上说,生态文明建设反映了对一种文明新形态的努力探索和自觉实践,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不仅仅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具体领域的发展,还是一种新文明形态的发展。
  (六)对治国理政作出了一系列新部署
  在经济建设方面,更加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更加强调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但是我们的经济建设不再仅仅满足于经济总量的提升,而是更加强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更加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在政治建设方面,旗帜鲜明地强调走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高扬人民民主的光辉旗帜,把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这三个“更加注重”为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勾勒出了清晰而又具体的政治体制改革路线图。
  在文化建设方面,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让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为此要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在社会建设方面,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我们进行社会建设看起来好像关注的是老百姓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这些细小的琐事,但是,这些琐事背后承载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人民的承诺与责任。通过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让老百姓对未来生活更加幸福有了足够的期待。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十八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定位于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这不仅可以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更是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七)对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体现了新自觉
  不论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还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都不能没有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党的自身建设的好与坏,直接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能否健康发展,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新期待能否很好地实现。因此,十八大对十六大以来党的建设成熟经验与做法既充分肯定,又根据历史方位的新变化作出了与时俱进的新部署,在不断加强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方面体现了新自觉。
  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申,体现了回归政党本质的新自觉。随着时代的演进、社会的发展,中国共产党所处历史方位和执政条件、党员队伍组成结构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因此我们过去习以为常的工作方法、行为模式也会随之发生改变,我们要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这种“与时俱进”是理所当然的,但是,无论外界风云如何变幻,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信仰绝对不能丢、不能变。正如十八大报告所指出的,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这么一种奋斗理想、奋斗目标、理想信念,是政党最核心的内容。如果离开了这一点,就和其他政党没有区别了。因此,在走向现代政党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和发扬我们的政党优势,在理论创新、政治先进、组织有力、制度科学、人民群众支持方面守住我们的政党根基,保持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对党内民主与集中统一的并重,体现了政党制度建设的新自觉。通过发展党内民主,可以充分彰显政党的先进性,切实增强政党的执政能力,有力保持政党的生机与活力。但是党内民主一定要建立在民主集中制的基础上,一定要维护党的集中统一,坚持全党服从中央,维护中央权威。不能借口党内民主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如果因为党内民主使得政党软弱涣散,这样的党内民主是失败的。通过完善民主集中制,既保证党内生活充满生机活力,能把党员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出来,同时又有高度的一致和统一,有坚强的战斗力。
  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探索中国特色的反腐倡廉的制度和方式方法。“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甚至亡党亡国。”十八大报告把反腐败的意义提升到这么高的地位,这样的自觉既让人心怀敬重,更让人充满期待。
  对宗旨意识的强调,体现了对优化党群关系夯实最大优势的新自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当然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获得了人民群众的支持,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就如虎添翼,离开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就会力不从心。近些年来,一些地方改革发展的动力在消减,究其原因,是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在衰减。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这充分反映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发扬我们党最大政治优势的高度自觉。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