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学习园地

2013年全国气象局长会议工作报告

2013-02-28来源:中国气象网作者:郑国光作者(文):作者(图): 发布:吴琪琼 责编:吴琪琼访问量:374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气象保障

——2013年全国气象局长会议工作报告

中国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 郑国光

2013年1月14日

同志们:

  2013年全国气象局长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分析把握气象事业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回顾总结党的十七大以来五年和2012年工作,部署2013年任务。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启示

  党的十七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气象工作,出台了一系列加强气象工作的法规和政策文件。各地区、各部门也高度重视气象工作,加大支持力度。中国气象局党组努力探索并实践气象工作创新,明确了以公共气象服务为引领和面向民生、面向生产、面向决策的战略方向,气象发展理念和发展思路更加明晰。五年来,面对极端气象灾害多发、频发和重发的严峻形势,各级气象部门努力提高气象监测预报的准确性、灾害预警的时效性、气象服务的主动性,逐步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制,有效应对南方低温雨雪冰冻、西南特大干旱以及强台风、强降雨、暴风雪等气象灾害,有力服务汶川特大地震、玉树强烈地震、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抗灾救灾,成功保障北京奥运会、新中国成立60周年首都庆典、上海世博会、载人航天等重大活动和工程,在防灾减灾、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以及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提高了11.9分。我们着力推进气象事业科学发展,深化改革开放,努力提高“四个能力”,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着力推进现代气象业务体系、科技创新体系和人才体系建设,气象现代化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着力加强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建设,气象预测预报和防灾减灾能力大幅提升,综合气象观测能力明显提高,应对气候变化和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能力跨上新的台阶。经过广大气象工作者五年来的共同努力,气象现代化的面貌、气象台站的面貌和气象人的面貌都发生了显著变化,谱写了气象发展新篇章。

  回顾五年来的气象工作,我们深刻感到:发展好气象,服务好民生,保障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必须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气象发展道路。这条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和气象工作实际,坚持公共气象发展方向,坚持面向民生、面向生产、面向决策,坚持气象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不动摇,坚持实施“科技兴气象”和“人才强局”战略,加快建设适应需求、结构完善、功能先进、保障有力的气象现代化体系,努力实现气象工作政府化、气象业务现代化、气象服务社会化,不断提高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和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水平和效益,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气象保障。

  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气象发展道路,我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牢牢把握主题主线,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气象事业发展的全过程,转变发展方式,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统筹业务、科技、人才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改革发展稳定,促进气象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公共气象发展方向,加快完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和力量,强化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和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气象服务,强化为农服务和城市服务,做好专业专项服务,全面履行政府公共气象服务和气象社会管理职能;必须坚持气象现代化建设不动摇,按照国务院3号文件确定的战略目标,加快建设气象现代化体系,丰富气象现代化内涵和实现途径,建设“四个一流”,提高“四个能力”,努力提高气象现代化质量和效益;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和“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战略思想,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和人才发展,通过实施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和人才工程,突破制约气象业务服务发展的重大科学技术瓶颈,培养造就素质优良的气象人才队伍,保障气象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稳妥推进气象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深化气象业务技术体制、科技体制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扎实推进县级气象机构综合改革,进一步完善双重领导管理体制和双重计划财务体制,不断扩大气象开放合作,逐步完善适应气象现代化的事业结构;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决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大力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不断提高气象部门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气象发展道路,我们必须认清形势,把握机遇,正视挑战。党的十八大作出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改革开放一系列战略部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气象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应对极端气象灾害、应对气候变化和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等面临着重大挑战。当前,气象业务服务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没有变。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制约气象事业发展的困难和问题依然存在,主要是:提高气象预测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任务艰巨,切实提高我国数值模式发展和观测资料应用水平更加紧迫;强化公共气象服务和气象社会管理职能任务艰巨,加快改革步伐、转变管理方式更加紧迫;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任务艰巨,提高气象科技实力、队伍素质和气象现代化质量效益更加紧迫;统筹气象事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解决好区域发展不平衡、基层综合实力不强的问题更加紧迫。在新旧问题叠加、内外环境变化、挑战压力增大的新形势下,我们一定要牢记责任、不忘使命,坚定克服各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气象发展道路,关键是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刻认识和把握气象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内涵和要求的变化,着力解决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重大天气、气候和气候变化问题;深刻认识和把握加强公共气象服务内涵和要求的变化,着力解决好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完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发挥应对气候变化基础科技作用面临的重大课题;深刻认识和把握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内涵和要求的变化,着力完成好发展现代气象业务、推进各项气象改革、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提高我国气象综合实力等重大任务。

二、2012年工作回顾

  2012年,各级气象部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以及地方党委、政府和中国气象局党组的决策部署,圆满完成了目标任务,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气象防灾减灾和气象服务成效良好。认真做好连续多个集中登陆台风、云南彝良地震、甘肃岷县特大冰雹山洪泥石流、北京等大城市暴雨内涝应对防范气象服务,完成党的十八大、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等重大气象保障。加大了抗旱、防雹、开发利用云水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森林草原防火扑火等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力度。加强城市气象服务以及环境、交通、旅游、医疗等涉及民生的气象服务。开展钓鱼岛、黄岩岛海域海洋气象服务。各级气象台站天气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稳步提高,24小时台风路径预报误差缩小到94公里。大城市预报时间分辨率由12小时提高到6小时。中国气象局共启动重大气象灾害应急响应18次48天,各级气象部门提供决策气象服务材料12923期,发布预警信息18.4万条,接收预警信息67.3亿人次。自动气象站乡镇覆盖率达88.6%,农村气象电子显示屏13.4万个,气象预警大喇叭21.5万套,乡村气象信息服务站6.5万个,气象信息员59万余名。与13.2万种养大户、4.6万合作社、1.6万涉农企业建立了“直通式”联系,为45.8万农机手提供气象信息服务。全国粮食总产预报准确率达99.6%。拓展了新媒体气象信息服务,中国天气网日最高浏览量超2600万,中国天气通用户突破1800万,气象官方微博“粉丝”超1070万。全国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为86.2分,较2011年提高0.5分。

(二)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试点工作和“十二五”规划扎实推进。出台推进气象现代化试点指导意见。江苏、上海、广东省(市)政府召开工作会议推进气象现代化试点工作,其他省(区、市)的53个市、县开展了气象现代化试点工作。试点地区政府陆续出台支持政策,明确气象现代化目标和任务。现代化试点初见成效。“十二五”规划项目落实进展顺利。气象卫星及应用发展规划获国务院批准,明确全国人工影响天气6大区域布局,气象卫星、天气雷达、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气象保障系统、气候变化应对决策支撑系统、东北区域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等进展顺利。

(三)应对气候变化和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得到加强。发挥应对气候变化基础性科技作用,参与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重大政策制定。牵头完成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五次评估第一工作组报告政府评审,完成华北、东北、华中、新疆区域和黄河、珠江、辽河流域气候变化评估报告,开展特色产业、典型城市群气候变化影响评估。完成重大工程、城市规划等417项气候可行性论证,出台风电场选址4项论证技术指南,为区域风电规划、风电场选址等提供203项专业技术服务,为242个风电场、12个太阳能电站提供功率预报与服务。

(四)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建设不断强化。公共气象服务业务建设取得新进展,决策气象服务信息系统实现省级应用全覆盖。完成651条中小河流、1500条山洪沟、870个泥石流点和1624个滑坡点的暴雨洪涝灾害风险普查,开展省地县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服务试验业务。1271个县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平台投入应用。全国公共气象服务产品库投入准业务运行。上海、北京、广州、武汉、西安、石家庄等地实现城市积涝部门预警联动,15个省(市)建设高速公路交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服务和共享示范系统,长江、海河等流域气象业务服务体系建设进展明显。完善MICAPS、SWAN、FUSE等气象业务技术系统,36个大城市开展城市精细化预报业务,11个沿海省(区、市)推进海洋气象业务,所有省(区、市)开展山洪地质灾害精细化预报业务,改造470个县级天气预报业务平台。GRAPES全球模式研发取得进展,华北、东北、华东和华南区域数值天气预报模式实现业务运行和产品共享。基础气候业务平台和客观预测技术在省级推广应用,国家和省级统一的气候业务体系初步形成。成功发射风云二号F星,实现6分钟一次区域观测。卫星天气应用(SWAP)和遥感监测分析应用(SMART)平台在22个省(区、市)推广试用。国家级气象观测站中,219个站实现自动气象站更新换代,211个站实现能见度自动观测,403个站实现固态降水自动观测。建成8个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业务综合试点站。新建233个交通气象观测站。完成地面基础气象资料建设,自动气象站资料实时质量控制系统建设进展顺利。气象装备社会化保障的种类和数量逐步增加。国内气象通信系统和中国气象局卫星数据广播系统实现业务运行。国家、区域和省级地面广域网络主干线路接入速率显著提高。

(五)气象科技创新和人才发展持续推进。推进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和干旱气象、南海季风强降水科学试验。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和世界气象组织专项奖各2项,获批国家科技计划21项,新增行业专项79项,转化应用科技成果327项。试点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启动21个省级气象研究所发展试点。1人获中国工程院光华工程科技奖。首次选拔首席气象服务专家6名,新增中国气象局首席预报员8名,新建国家级气象创新团队3支。实施青年英才培养计划,加大竞争性选拔和从基层一线选拔领导干部力度。加强对干部德的考核评价以及干部监督和巡视工作。组建6个国家级培训分院,启动气象人才继续教育学科建设,编成《现代气象业务丛书》15卷。启动地市级气象局长和预报员轮训,加强预报员、观测员和信息网络人员持证上岗工作。全部门参加培训达5.5万人次。

(六)改革开放合作不断深化。继续推进现代天气气候业务改革。建立并完善精细化预报业务流程,基本实现全国精细化预报数据实时同步。调整国家级气候业务指导流程,改进会商机制,初步形成以客观化预测为核心的气候业务技术体系。出台实施国家基准气候站网布局优化调整方案。开展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改革调整,取消已经实现自动观测的人工观测任务。与交通部门联合编制交通气象观测站网建设技术规范。出台了县级气象机构综合改革指导意见,并开展试点工作。1290个县成立气象灾害防御领导小组,争取具有地方编制的预警信息发布机构和“两个体系”维持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均有较大突破。完善国家人工影响天气协调会议制度,召开第三次全国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会议,积极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体系建设。签署12个省部、部门、局校合作协议。深化气象灾害预警服务部际联动机制,与民政等6部门共建试点示范成效良好。召开第四次全国气象科普工作会议,组建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多边和双边气象科技合作得到加强,引智和人才培养不断推进,与港澳台的气象科技交流层面得到提高,我国气象影响力和话语权得到提升。

(七)依法行政和社会管理工作稳步推进。国务院公布《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条例》,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意见》。首次召开全国地方气象立法工作座谈会,出台推进地方气象立法工作指导意见,各地制定出台气象方面的法规和政府规章17部,山西、黑龙江、贵州和西藏等省(区)出台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方面的法规,天津、海南、云南、浙江等省(市)出台气象灾害防御方面的法规和政府规章。气象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试点进展明显。新发布气象国家标准4项、行业标准27项、地方标准46项,推进深圳国家级气象服务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气候和气候变化等6个全国气象标委会获批成立。6省(区、市)完成防雷综合治理试点工作。完成503个行业气象台站基本情况普查。11个省(区、市)出台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管理办法。河北、辽宁、吉林、浙江、江西、重庆、甘肃、宁夏等省(区、市)明确将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列为政府督查督办事项。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三农”气象服务专项3.51亿,人工影响天气专项13.14亿。中央财政投入基层气象台站31.33亿,投入西藏、四省藏区和新疆“十二五”建设9.12亿。新增272个气象台站执行艰苦台站津贴。玉树灾后恢复重建基本完成。

(八)党的建设和气象文化建设不断加强。开展迎接党的十八大和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学习、研讨、培训活动。推进创先争优常态化、长效化。开展机关作风建设月活动、党风廉政宣传教育月活动和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中国气象局党组中心组学习被评为全国机关党建科学化优秀案例,局机关每周三学习报告会被评为中央国家机关十大学习品牌。深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开展科技服务等重点领域的廉政风险防控。各级气象部门共完成内部审计3127项。开展气象精神大讨论活动和文明创建活动,中国气象局被授予全国文明单位。深入开展“身边的榜样”学习活动。加强群团组织建设和青年工作。加强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推进中央媒体“走基层看气象”活动。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志愿者中国行科普活动获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联合中国科协在中国科技馆建设气象专题展区。

  过去一年工作,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各有关部门、各新闻媒体的大力支持,在此,我代表中国气象局党组表示衷心感谢!

三、2013年重点工作

  党的十八大报告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是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13年工作作出全面部署,要求继续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立足全局,突出重点,扎扎实实开好局。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要求加快推进农村气象信息服务和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体系与能力建设,提高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水平。我们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贯彻落实到各项气象工作中。

  2013年气象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学习和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紧紧围绕主题主线,坚持公共气象发展方向,深化改革开放,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大力提升气象业务、基层基础工作和区域协调发展能力;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全力做好防灾减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气象服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一)加强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和做好各项气象服务工作

  公共气象服务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气象防灾减灾是公共气象服务的首要任务。我们要以公共气象服务为引领,加强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要把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贯彻落实《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意见》紧密联系起来,与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政府应急管理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机制。加强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做好暴雨诱发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和暴雨洪涝灾害风险普查。做好各类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特别是突发灾害性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加强极端气候事件以及旱涝、冷暖等气候趋势预测。建立完善多灾种预警信息发布机制和各部门应急联动机制。构建覆盖城乡的气象灾害防御基层组织体系,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和应对措施。加强应急演练和知识普及,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和避险、自救、互助能力。

提高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水平。加强农村气象防灾减灾、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能力建设,强化面向现代农业发展和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创新的气象服务。完善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长效机制。在粮食主产区、设施农业和特色农业重点区、农村气象灾害易发区开展“两个体系”示范建设,打造“百县千乡”气象服务示范区,力争“直通式”重点服务对象数量在2012年基础上提高10%。研发和推广农业气象适用技术,增强农业气象服务针对性和实用性。

加强城市气象服务。推进大中城市、城市群、人口密集区、经济集中区和经济带气象灾害精细化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建立适应城市网格化管理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强化城市高影响天气预警服务。建立城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风险管理机制,完善应急预案,加强与城市运行管理部门的联动联防。建设气象防灾减灾示范社区。围绕出行、出游等多样化需求,提供精细化、个性化、人性化气象服务。

推进专业专项气象服务。重点推进公路交通气象服务业务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开展海洋气象灾害预警和海洋气象服务体系示范建设,加强重点海域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服务。探索开展航空气象预报服务。加强环境、卫生、旅游、电力、航天、森林草原防火等重点领域高影响天气监测预警。做好辽宁全运会、天津东亚运动会、南京青奥会筹备等重大活动气象保障工作。

加快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体系和能力建设。完善由组织体系、长效机制、基础业务能力、协调指挥系统、安全监督管理、法规标准等构成的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体系。制订实施全国人工影响天气发展规划和业务体系建设指导意见。推动地方出台政策,健全各级工作机构,稳定基层作业队伍。实施东北区域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项目,推进国家和区域人工影响天气工程立项。

(二)积极做好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

  党的十八大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我们要发挥应对气候变化基础性科技部门作用,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特别是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能力建设,服务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积极开展生态和环境气象服务。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气象服务的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建设全国环境气象观测网,建立极端气象条件下空气质量防控和突发大气环境事件预警应急联动机制。完善生态脆弱区、易灾地区生态气象观测站和土壤水分观测站布局,构建生态气象业务服务平台,提高牧业、林业气象服务能力。做好生态气象监测评价服务。强化增加生态用水、森林草原防火扑火、改善空气质量和应对突发环境污染等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推进沙尘亚洲区域中心建设。

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基础工作。加强气候变化关键科学技术研究,掌握天气气候和气候变化规律。做好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内政外交战略部署和政策制定的决策咨询。加强对积雪、海冰、水体、森林草原火灾等气象要素的监测与收集整理工作。建设气候变化基础数据集。加强气候变化预估和温室气体浓度监测数据应用。推进全球气候系统模式和区域气候模式研发。完成第一轮区域气候变化评估。推进省级气候变化评估及地方特色产业和行业影响评估。加强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的政府评审及报告的解读、分析和宣讲工作。

加强适应气候变化特别是应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工作。加强气候可行性论证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发挥气象在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国土空间开发、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应对防范中的科技支撑作用。启动中国气候服务系统建设。强化城市(群)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建设。加强气候区划工作。推进重大工程、城乡规划以及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加强气候可行性论证机构的评估和管理。

加强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工作。开展风能、太阳能资源调查评估和推广应用。加强风能评估成果共享应用和风能、太阳能预报服务。做好风电场、太阳能电站选址、建设、运行和电网调度气象服务。

(三)深入推进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试点和县级气象机构综合改革试点

  气象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我们要深刻把握气象现代化的内涵、目标要求和实现途径,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

不断丰富气象现代化内涵和要求。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不断丰富气象现代化内涵和要求,科学制订气象现代化发展纲要,积极拓展气象工作政府化和气象服务社会化的深度广度。建立政府推动气象现代化协调机制和部门合作联动机制,做到政府在履行职能、出台政策、部署工作、安排预算、考核绩效中有气象工作安排、有气象部门参与,使气象现代化与党和政府中心工作紧密融合,使气象服务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在做大做强基本公共气象服务的基础上,探索建立利用社会资源和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气象服务的体制机制,努力推进气象服务社会化。

深入推进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试点。各试点省(市)要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上下联合的工作机制,落实重大政策、重点项目和重要任务,努力在气象工作政府化、气象业务现代化、气象服务社会化上取得明显突破,在公共服务、基础业务、科技人才、科学管理等方面形成示范成果。其他省(区、市)要借鉴试点成果,在抓好抓实既定试点单位工作基础上,有序扩大试点范围,以点带面,探索适合本地特点的气象现代化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实现途径,引导各级气象部门积极推进试点工作。完善气象现代化指标,开展气象现代化进程评估,加强调研和检查,强化试点实效。国家级业务科研培训单位要加强自身气象现代化建设,加强对气象业务现代化的指导和支持。

大力推进基层气象现代化建设。把县级气象机构综合改革作为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的突破口,出台县级气象业务布局调整、科技支撑、岗位设置等政策措施。强化基层公共气象服务和气象社会管理职能,推进政事分开、管办分离。扩大县级气象机构综合改革试点,加大改革试点财政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加快县级气象综合业务平台、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和业务服务骨干人才培养,增强基层气象综合实力和发展活力。加强基层台站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基层工作生活条件。

大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认真实施“十二五”规划,狠抓重点任务和重大项目落实。制定和实施推进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气象事业跨越式发展的扶持政策。加大基层和西部气象发展财政投入力度。力争西藏、四省藏区和新疆中央专项投资大幅增长。加强气象部门对口支援工作。发挥区域气象中心牵头作用,大力推进区域内资源共享与交流合作。改进人工影响天气补助资金管理方式,加大“三农”气象服务专项经费投入力度。继续调整艰苦气象台站类别,让中央的好政策惠及更多艰苦地区气象职工。加强对农垦、森工、兵团等行业气象的服务与管理。

(四)加快发展现代气象业务

  发展现代气象业务是建设气象现代化体系的核心和关键。我们要大力推进公共气象服务、预测预报和综合气象观测系统互动式发展,加快实现服务业务现代化、预报业务精准化、观测业务自动化、业务流程科学化。

大力发展公共气象服务业务。坚持公共气象服务引领现代气象业务发展,着力发展公共气象服务业务,扩大覆盖面和提高公众满意度。实现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一期项目业务化运行,推动二期立项。加强省级公共气象服务业务系统建设。集约利用国家和省级资源,统筹推进中国天气网、中国气象频道等气象服务品牌业务支撑能力和运行机制建设。完善和推广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服务业务平台。推进标准化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建设,加强县级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平台的开发和应用。加强流域水文气象服务能力建设。加强公共气象服务业务技术规范和标准建设。筹备召开第六次全国气象服务工作会议。

 切实提高气象预测预报业务水平。坚持把提高预测预报业务水平作为现代气象业务的核心任务,以技术体系建设为重点,以质量考核体系和激励机制为主要抓手,促进天气气候业务集约化、精细化、规范化发展。积极推进GRAPES全球模式和气候模式发展,加快推进区域精细尺度模式发展,加强综合观测资料的融合分析应用和资料同化。完善各级天气预报业务支撑平台,全面推广应用SWAP和SMART平台。推进中尺度天气分析、定量降水估测预报、强对流天气和山洪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业务,全面实施大城市精细化预报、乡镇气象要素预报以及海洋气象精细化预报业务。提高延伸期预报及短期气候预测准确率和客观化水平。以深入推进气候业务流程改革为抓手,完善气候业务基础平台和气候预测业务系统,健全气候业务规范和标准体系,强化气候业务质量考核评估。推进空间天气业务规范化、自动化。

着力提高综合气象观测业务水平。坚持综合气象观测业务的基础地位,提高观测业务运行可靠性和自动化水平。加强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修订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统筹协调防灾减灾和气象服务观测支撑能力建设,加大新型自动气象站、能见度仪、固态降水观测仪等布点组网建设力度,推进观测仪器与关键传感器国产化进程。加强气象卫星系统、天气雷达系统和风廓线雷达系统建设。推进国家基准气候站网调整,启动无人自动气候站建设。推进海洋气象监测预报预警工程立项和观测能力建设。加强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交通气象观测站网建设。加强省级维修业务平台、计量检定实验室和地级移动气象计量校准系统建设。推进观测考核试验基地和专用技术装备质量检验测试能力建设。

大力提升气象业务信息化水平。实施气象信息网络总体方案,编制完成各省(区、市)实施方案。完善全国综合气象信息共享系统并在各省(区、市)试验运行。建成国家级气象通信业务同城备份系统。提升国家级和区域级高性能计算机计算能力,并推进计算资源的统一管理。继续开展基础气象资料建设,完成高空、辐射、元数据基础资料数据集。在全国开展实时历史资料一体化业务试验,初步建立现代气象资料业务流程。发展数据分析应用能力,推进卫星、雷达、GPS/MET、风廓线、区域自动气象站等综合观测资料和历史数字化资料的应用工作。

(五)切实加强气象科技工作和人才工作

  科技和人才是气象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提高科技支撑能力和人才队伍素质始终是发展现代气象业务的关键因素。

强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紧紧围绕现代气象业务发展,完善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落实强化创新驱动发展的意见,促进科研与业务紧密结合。修订并实施天气、气候、应用气象、综合气象观测四项研究计划。改进科研项目立项机制,围绕数值模式研发、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等组织重大科技专项。加强国家级业务单位科技创新,改进专业研究所管理。加强国家和部门重点实验室能力建设。完成省级研究所发展试点工作。推进区域、部门、行业和交叉领域气象科技协同创新。落实科研项目法人责任制。完善科技创新评价标准和激励机制,制定气象科研机构评价办法。完善科技成果信息管理平台,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促进气象人才优先发展。实施气象人才发展规划,重点推进“双百计划”和青年英才培养计划等人才工程,抓好首席预报员、首席气象服务专家等高层次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推动业务科技领军人才的选拔工作。加强创新团队建设。加大力度统筹西部、基层和复合型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加大人才投入,建立稳定多元投入渠道。开展人才工作评估和分析,提高气象人才工作科学化水平。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从严管理干部,努力建设政治坚定、能力过硬、作风优良、奋发有为的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完善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加大领导干部交流力度,推进重要岗位干部定期交流、轮岗。建立干部提任实绩公示、廉政报告制度,完善干部提任德的专项测评。加强巡视工作和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考核,强化考核结果的运用。加强气象教育培训体系和气象学科建设。开展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轮训,做好司局级领导干部、地市级和县级气象局长轮训、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骨干人员培训。

(六)深化改革开放和加强气象管理

  改革开放是气象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我们要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改革,完善与气象现代化相适应的事业结构,强化社会管理和科学管理。

不断完善气象事业结构。按照中央部署,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增强事业发展活力。完善职能法定的气象行政管理体系、职责明确的政府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布局科学的现代气象业务体系,探索分工合理的多元气象服务,夯实事业发展基础。促进完善公共财政保障气象发展的政策措施,保持事业发展后劲。

深化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深化天气气候、信息网络和基础资料集约化的业务布局和流程调整。调整云、天气现象观测项目,改进观测、质量控制、运行监控的业务流程和考核办法。开展高空、地面观测一体化试点和汛期高空观测时次调整试验评估。建立完善大气成分观测业务技术体系。建立完善气象卫星工程总指挥工作机制。推进观测装备与预警信息服务装备社会化保障,统筹协调基层观测与信息保障业务。

加强气象依法行政和社会管理。推进气象灾害防御法律、气候资源开发相关行政法规立法,修订《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加强以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气象信息服务管理为重点的部门规章和地方立法工作。落实《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条例》。依法规范各类媒体传播气象信息和预警信息。制定促进气象科技服务集约化发展的政策。推进防雷综合治理和行政审批网上办公。创新防雷社会管理。加强气象标准质量建设、管理和服务。加大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涉及气象工作的建议和提案的办理力度。完善基层气象应急管理体系。

强化气象科学管理。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健全决策机制和程序,发挥思想库作用,提高发展战略研究能力。加强工程设计和项目评估评价。推进绩效管理,完善综合考评。扩大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应用范围,推进气象管理信息化。加强基层气象部门财务管理。细化部门预算编制,强化预算执行评估。加强气象保密和安全生产。

推进全方位开放合作交流。开展省部、部门、局校合作协议以及多部门联合发文落实情况的专项检查和评估。深化各级防灾减灾部门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服务框架合作,推进双边气象科技合作,做好与国际机构的科技交流工作、重要国际会议的组团参会工作,以及针对非洲国家、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海湾合作委员会成员国等的援助与合作。深化与港澳气象部门互动合作,积极推进“海协会”和“海基会”合作框架下的海峡两岸气象交流合作。

(七)全面提高气象部门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党的建设是气象事业发展的根本保障。我们要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纯洁性建设为主线,全面提高气象部门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加强气象部门党的建设。开展学习党章活动,增强党员干部的忧患意识、创新意识、宗旨意识、使命意识。建立健全党建工作责任制和创先争优长效机制。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加强对基层党建工作的领导与指导。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加强党建带群建,发挥群团组织作用。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

强化反腐倡廉建设。加强对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及执行党的各项纪律和中国气象局党组重大决策部署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政令畅通。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制订气象部门2013 - 2017年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工作规划。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法规制度的教育。严格执行述职述廉、谈话、诫勉、询问、质询、问责等制度。深化政(局)务公开。深入开展重点领域和重要事项的廉政风险防控,加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加强信访举报分析核查和案件查办工作。

提升气象文化建设水平。贯彻落实气象文化发展意见,实施气象文化发展规划,践行“准确、及时、创新、奉献”的气象精神。深入开展学习先进、争当先进活动。推进文明创建工作。开展气象业务竞赛。落实气象科普规划,全面做好气象科普工作。加强气象媒体建设,加大对内对外宣传工作。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

切实改进工作作风。认真落实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气象部门各级党组(委)都要制订实施细则,切实抓好落实。深入调查研究,精简会议活动,精简文件简报,规范出访活动,改进新闻报道,厉行勤俭节约。建立长效机制,加大检查力度,确保作风建设不走过场。各级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带好头、作表率。

  同志们!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时间紧,任务重;气象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挑战多、责任大。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气象发展道路,不断开创气象事业科学发展的新局面,努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气象保障!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