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媒体聚焦

全面深化改革 增强发展活力 大力提升气象服务能力和保障水平

2014-01-14来源:中国气象报作者:郑国光作者(文):作者(图): 发布:何晓进 责编:何晓进访问量:220

  同志们:

  2014年全国气象局长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13年工作,部署2014年任务,重点部署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工作。

  下面,我代表中国气象局作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审议。

  一、2013年工作回顾

  2013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在新的起点上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的重要一年。一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中国气象局党组集中力量抓了三件大事。

  一是坚决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部署。我们将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贯穿到全年各项工作部署中,明确提出学习贯彻的要求,召开党组中心组专题学习会议,举办5期全国气象部门司局级领导干部轮训班等。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立足气象事业发展全局,深入研究和谋划气象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工作,以及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的政策举措。全国气象部门思想统一、行动一致,气象发展的动力和气象改革的活力不断增强,气象工作的影响和气象服务的领域日益扩大。我们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完善制度、加强监督,在精简会议文件简报、改变文风会风、改进调研、规范宣传报道、节约开支等方面取得实效。开展以“深入贯彻落实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规定”为主题的机关作风建设月活动。在中央督导组的指导下,我们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加强对全部门教育实践活动的组织领导,认真查找和深刻剖析“四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坚持边查边整边改,坚持“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基本完成第一批教育实践活动的各项任务。

  二是全面启动全国气象现代化。2013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同志视察中国气象局,对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提出要求。在2011年和2012年上海、江苏、广东、北京四省(市)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试点工作基础上,中国气象局党组决定将气象现代化从试点转向全面推进。根据国务院要求,我们专题研究并提出到2017年气象事业发展的目标和主要任务。组织编制全国气象现代化发展纲要和国家级气象现代化总体方案,制订省级气象现代化指标体系,逐一审议国家级业务科研培训单位气象现代化实施方案。广东、北京等省(市)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试点进展良好。气象部门和地方政府共同推动气象现代化的格局初步形成。以县级气象机构综合改革为抓手,加快推进县级气象现代化建设,强化基层公共气象服务和气象社会管理职能,圆满完成全国县级气象机构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工作,7601名事业身份人员完成参照公务员法登记,增设2243个高级、2599个中级专业技术岗位,初步形成气象管理、业务、服务机构框架。这在气象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三是扎实做好各项重大气象保障服务。2013年,生成和登陆我国的台风异常偏多,东北地区春季低温多雨和夏秋季暴雨洪涝异常偏强,华北黄淮江淮入春异常偏晚,中东部夏季高温干旱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持续性雾霾天气影响大社会关注度高。面对复杂多变的天气气候形势,全国各级气象部门认真履行气象防灾减灾职责,加强监测预报预警及信息发布,认真做好四川芦山、甘肃漳县岷县等地震灾区抗震救灾气象保障服务,加强雾和霾天气的监测、预报和服务工作,开展抗旱应急人工增雨作业。汪洋副总理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到吉林省气象台亲切慰问气象预报服务人员。中国气象局启动应急响应22次、累计172天,全国共发布各类气象灾害预警11.75万次。因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较过去5年平均减少20%,为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保障粮食生产“十连增”作出了重要贡献。

  过去一年,各级气象部门努力工作,圆满完成了全国气象局长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

  一是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和各项气象预报服务工作成效显著。强化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建设,国务院应急办首次专项调研检查国办〔2011〕33号文件落实情况,“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机制不断完善。由中国气象局承担的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初步建成,实现与国务院应急办指挥平台对接,14个省(区、市)人民政府出台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管理办法。气象灾害预警服务部际联络员会议制度成员单位增至29家。联合住建部开展城市内涝预报预警与防治工作,联合交通部推进交通气象防灾减灾。联合国土资源部门成功预警预报1757次地质灾害,避免大量人员伤亡。开展暴雨洪涝、台风、干旱气象灾害风险区划试点工作,以及47个城市气象防灾减灾社区试点建设。1102个县开展暴雨洪涝灾害风险普查工作。建成标准化现代农业气象服务县23个,标准化气象灾害防御乡镇200个。新增681个县级气象灾害防御规划、400个县级气象防灾减灾机构、464个县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乡镇气象信息站7.8万个,覆盖率87.4%。气象信息员60余万人,村屯覆盖率91.7%。农村大喇叭32.4万个,农村气象手机用户4000余万个,农村经济信息网覆盖31个省(区、市)1300多个县。全国成立气象服务涉农专家联盟1261个,推广示范农业气象适用技术362项,“直通式”农业气象服务累计覆盖104万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较2012年增加54%。关键农时专题气象服务及时有力。全年粮食总产预报准确率达99.99%。调整国家人工影响天气协调会议制度,28个省(区、市)政府出台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政策文件。全国24小时晴雨预报和最高温度、最低温度预报准确率分别提高到87.6%和77.1%、82.3%。强天气预报TS评分较2012年提高15%。中央气象台台风路径24小时预报误差82公里,比2012年减少12公里。汛期降水气候预测评分达73分,比2012年提高3分。太阳活动预报和地磁活动预报准确率稳步提高。圆满完成“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交会对接等多项重大工程气象保障。全年向党中央、国务院及相关部门报送专题决策服务材料184期。全国气象官方微博“粉丝”超1365万。中国气象频道纳入“户户通”直播星播出,覆盖数字电视用户8400余万。全国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为86.3分,较2012年提高0.1分。

  二是环境气象业务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积极推进。制定方案、明确分工、落实责任,积极参与国家和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强化全国环境气象业务,联合环保部门开展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预报。县级以上气象机构均开展空气污染气象条件、雾和霾天气预警预报工作,加强重点城市环境气象观测业务,发布全国颗粒物监测日报。《近20年来我国酸雨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等专题服务报告受到各方关注。联合国家发改委等9部门发布《适应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我们发挥气候变化基础性科技支撑作用,发布《气候变化绿皮书》、《中国气候变化监测公报》等。完成8个区域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评估。完成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的政府评审和华沙气候变化大会的参会工作。支撑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围绕排放峰值等重大问题开展战略咨询。推动中国气候服务系统建设。联合国家能源局实现全国风能资源详查成果和评价资料共享,完善覆盖全国的风能、太阳能辐射数值预报系统。编制3项气候可行性论证指南,完成34个气候可行性论证机构确认评审和389个项目的气候可行性论证。

  三是现代气象业务加快发展。我们继续推进现代天气、现代气候等业务体制改革,加快构建现代气象业务。启动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第三阶段改革,完成全国省级公共气象服务业务系统建设。国家级和省级一体化交通气象业务服务体系初步建成。开展旅游气象服务和海洋气象服务试点,启动长江流域气象信息服务共享系统建设。交通、海洋、水文、旅游等专业气象服务深入发展。建成农田小气候仪1096套、农田实景监测系统406套,1580个县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平台投入应用。开展268个沿海岛屿、港口和渔场的气象精细化预报,以及36个大城市暴雨雨强预报。开展全国集合预报产品业务应用。完善定量降水估测、预报和乡镇精细化气象要素预报。规范降水预报分级和台风预报服务用语。改进极端气候事件监测系统并在全国推广应用,初步建立月内强降水过程预测业务。成功发射“风云三号”C星。新增16部新一代天气雷达投入业务运行。完成高空加密气象观测试验。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业务进行重大调整,按照预报服务需求优化观测任务和业务流程,改革观测业务质量考核办法,航危报改革与地面气象观测业务调整同步实施。新型自动站、能见度仪、固态降水等自动观测技术和装备在1100多个国家级地面观测站建设运行。开展云、能见度、天气现象观测自动化业务试点。开发地面气象观测集成业务软件系统,实现地面气象观测业务平台的自动化和集约化。区域自动气象站乡镇覆盖率达92.6%,较2012年提高4个百分点。完成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和高空气象观测站探测环境调查评估。探索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推进气象观测装备社会化保障。完成全国高空、辐射、元数据基础气象资料质量检查更正工作,发布8类18种基础气象资料产品。初步建立地面资料实时历史一体化业务流程。启动全球和区域大气资料再分析工作。卫星天气应用平台、卫星监测分析与遥感应用系统在全国各省(区、市)和部分地市推广应用。国家级新一代高性能计算机系统实现业务运行。启动国家级气象通信业务同城应急备份系统和中国气象数据网建设。

  四是气象科技工作和人才工作不断加强。组织修订天气、气候、应用气象、综合气象观测四项研究计划。围绕业务服务需求组织国家科技计划和行业专项开展科学研究。正式启动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国家级业务单位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试点建设取得进展。加强气象科研机构评价工作。专业研究所重视区域精细化模式、环境气象等方面的研发和业务支撑工作,省级科研所改革试点全部完成。年度验收行业专项38项,大部分项目成果转化应用。“中国西北干旱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减灾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秦大河院士获2013年度沃尔沃国际环境奖,1人荣获第十三届中国青年科技奖。两人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数值预报创新团队”入选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制定实施气象部门人才发展规划。选拔首批中国气象局科技领军人才14人,新增中国气象局首席预报员和首席气象服务专家19人。加强智力引进与境外培训。贯彻落实全国组织工作会议精神,加强领导班子分析研判和干部队伍建设。加强预报员培训,形成新任预报员上岗培训、骨干预报员业务培训、首席预报员交流培训的预报员培训体系。加强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骨干人员培训,改进观测员上岗培训。全部门参加培训达5.6万人次。加强气象干部培训学院和6个分院能力建设。联合教育部组建大气科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气象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

  五是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科学管理工作得到加强。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贯彻实施情况的执法检查。按照国务院部署,对照“一法三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赋予的主要职能,制定《中国气象局机关内设机构职能调整和转变意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职能转变,下放行政审批事项6项、取消3项,并报中编办和国办审定。编制中国气象局、省级以下气象部门实施的行政审批目录,提出拟下放的6项审批事项的具体时间进度并公示。逐项确认气象部门实施的16项行政审批事项,上报审改办,并向社会公布。开展气象灾害防御法立法研究和《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修订工作,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条例进入立法程序。完成防雷、气象专用技术装备等规章修订。各地制定出台气象方面的法规和政府规章18部。联合国家标准委印发气象标准化管理规定。完成12个全国专业标委会的成立或换届。报批4项强制性国家标准和16项推荐性国家标准,发布51项气象行业标准。整治防雷行政审批及相关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推进防雷和施放气球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联合安监总局印发烟花爆竹领域防雷安全工作管理规定,联合住建部发布农村民居防雷技术规范,联合国家文物局发布文物建筑雷电防护技术规范。与工信部、国管局、电监会和认监委等部门合作强化防雷社会管理职能。改进综合考评和创新评比。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推广至大部分县级气象局。加大中央财政向西部气象部门倾斜力度,尤其是对艰苦台站的扶持力度。落实“十二五”中央专项支持西藏、新疆和四省藏区气象发展经费2.4亿元,继续开展对口援藏、援疆工作。加强与国务院有关部门、高等院校、地方政府的战略合作。联合地方政府强化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推进与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和欧洲气象卫星开发组织、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的气象合作与交流。联合商务部加强气象援非工作。深化与港澳台气象交流与合作。

  六是气象部门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深入开展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宣传活动。完成全国气象部门处级及以上领导干部党的十八大精神集中轮训,基层2.6万名职工通过气象远程教育网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启动新一轮县局长轮训,加强地市局长培训。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深入推进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并探索其信息化,推进制度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加强内部审计,查处违纪违法问题,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的党风廉政宣传教育月活动,中国气象局被选定为中央国家机关廉政文化建设联系点。气象部门2400名专兼职纪检监察干部全部作出会员卡的零持有报告。加强群团组织建设和青年工作。加强离退休干部服务和管理。联合中宣部等部门和媒体开展“走基层 看气象”活动。完善气象新闻发布制度。13个省(区、市)出台气象科普发展规划。建成中国科技馆气象专题展区,基层气象台站发挥科技优势加大科普宣传。加强气象文化建设,凝练并弘扬“准确、及时、创新、奉献”的气象精神,提倡爱岗敬业、不断进取,涌现出内蒙古拐子湖气象站以及魏启强、李清泉、曹云德、杨晓丽等一批全国先进典型。

  过去一年,气象工作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各有关部门、各新闻媒体的大力支持。在此,我代表中国气象局党组表示衷心感谢!

  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气象工作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社会各界对气象服务的依赖越来越强、需求越来越多,现有的气象服务能力与日益增长的气象服务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迫切需要深化气象服务体制改革,利用社会、市场资源提供更有针对性、覆盖面更广的气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更准确、更长时效、更精细化的气象预报,现有气象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与这样的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迫切需要深化气象业务体制改革,引导和利用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的力量联合攻克核心业务技术。气象工作的领域越来越宽、影响越来越大,现有的管理能力与转变政府职能和创新行政管理方式不相适应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迫切需要深化气象管理体制改革,更好发挥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气象服务的职能。

  二、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指南和纲领性文件。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决定》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广大气象干部职工一定要深刻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重要原则,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决定》精神上来,全面深化气象改革。

  (一)深刻认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气象事业的必由之路,是实现气象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必由之路。面对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新任务,面对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的新要求新挑战,我们需要通过全面深化气象改革,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气象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不断激发社会活力,发挥气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应有的作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更加广泛、更加优质的气象服务。

  当前,气象事业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事业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适应、不可持续的问题日益突出,面临的发展和改革压力日益加大。我们需要通过深化改革,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不断激发气象发展活力,努力开拓中国特色气象事业发展新局面。

  (二)正确把握全面深化气象改革的方向和方法

  全面深化改革,关键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全面深化气象改革,就是要着力提高气象服务的能力和效益,提高气象业务的能力和水平,提高气象管理的水平和效率,提高气象工作的开放度,坚定走中国特色气象发展道路。

  全面深化气象改革,就是要自觉置于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局之中,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各项改革部署,主动谋划和全面推进气象改革。要坚持公共气象发展方向,坚持科技型、基础性公益事业定位,坚持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的要求,以深化气象服务体制改革为重点,发挥气象服务体制改革对气象业务体制、气象管理体制等方面改革的牵引、影响和传导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市场资源和力量参与气象服务,提升气象服务能力和效益。

  全面深化气象改革,就是要区分情况、分类推进,既要大胆探索、大胆实践,找到破解矛盾的钥匙,又要稳妥推进、有序推进,遵循发展规律。对已经确定的改革,要认真扎实推进,不能放松,确保已部署的重点改革任务有落实、见成效。对方向明、见效快的改革,要尽快制定实施方案,加快推进。对涉及面广、需要中国气象局党组决策的事关事业长远发展的改革,则要谋定而后动,加快研究具体改革策略,适时加以推进。对认识还不深入、特别是对于认识还有争议但又必须推进的改革,需大胆探索、试点先行,为全面推开积累经验、创造条件。

  全面深化气象改革,就是要加强领导、扎实推进。中国气象局党组已成立了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全国气象改革的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确定全面深化气象改革的重大原则、方针政策、总体方案,统一部署全国性重大气象改革,统筹协调处理全局性、长远性的重大气象改革问题。各省(区、市)气象局和各直属单位要按照中国气象局党组的统一部署,制定本单位改革的具体方案,把目标任务变成实实在在的工作项目,把原则要求变成可操作的工作措施。要尊重广大气象干部职工的主体地位,坚持依靠他们推进改革,激发他们的改革热情,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全面深化气象改革变成广大气象干部职工广泛参与、普遍受益的过程。

  (三)积极稳妥地推进气象改革

  一是密切跟踪研究国家重大改革举措。根据国家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财税体制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等要求,结合部门实际,认真研究配套改革举措,切实抓好贯彻落实,及时解决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二是研究制定全面深化气象改革方案。认真研究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围绕激发气象系统活力和提高气象服务能力,抓紧出台《中国气象局党组关于全面深化气象改革的意见》和重点领域改革的实施方案,扎实推进各项气象改革。

  三是认真研究并积极推进气象服务体制改革。围绕构建更加开放的气象服务体系,我们要研究如何更好地发挥政府在基本公共气象服务方面的气象职能,提高公共气象服务供给能力;要研究如何充分发挥市场在气象服务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培育气象服务市场;要研究如何激发社会组织在提供公共气象服务中的活力,建立政府、社会、市场共同提供气象服务的机制,提高气象服务能力和效益。

  四是深化气象业务体制改革。认真研究并深化与气象服务体制相适应的气象业务体制改革。坚持推进气象业务现代化,继续推进已经部署的现代天气、气候、公共气象服务、综合观测、基础资料等业务体制改革。合理调整气象业务布局,提高气象业务综合能力和水平。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引导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力量集中研发气象业务服务核心技术。

  五是深化气象管理体制改革。认真研究并深化与国家各项改革相衔接、与气象服务体制和气象业务体制相适应的气象管理体制改革。创新气象管理方式,强化职能转变。深化气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优化各级气象机构,依法履行气象社会管理职能,提高气象管理水平和效率。按照中央部署,推进事业单位改革,逐步建立国家编制、地方编制、聘用人员、公益岗位相结合的多元化用人机制。深化综合预算改革,建立规范化、科学化和制度化的预算编制和执行机制。

  三、2014年工作总体要求与主要任务

  2014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气象改革发展服务任务重大而艰巨。做好今年气象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学习和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公共气象发展方向,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以改革创新、提质增效为主线,着力调动社会资源和激发气象发展活力,着力发展现代气象业务,着力发挥气象政府职能,不断提升气象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能力和水平。

  (一)扎实做好气象服务“三农”和各项气象服务

  做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气象服务。按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部署,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气象工作的重中之重。强化关键农时及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服务,推广稳产增产气象防灾减灾技术。加强国内和国外粮食主产国主要农作物长势监测和产量预报预测。开展面向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直通式”气象服务,提升面向基层重点对象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气象服务能力。推动政策性农业保险气象服务。

  完善为农服务“两个体系”。以中央财政“三农”服务专项为抓手,完善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长效机制和农村基层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深入开展标准化现代农业气象服务县和标准化气象灾害防御乡镇建设。推进农业气象观测、试验站网和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平台建设。健全全国农业气象业务体系。

  加强城市气象服务。围绕生态城市、清洁城市、安全城市、智慧城市建设,融入城市公共服务、运行管理和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着力提高城市气象服务能力和水平,实现城市常住人口和临时流动人口的气象服务基本覆盖。建立与公众互动的气象服务产品形成机制。强化针对主要街区、交通枢纽、商业区等人口密集区域的气象服务。建立城市内涝、大气污染、雷电、大风等主要城市气象灾害风险预警服务体系。

  加强重大活动气象保障和专业气象服务。做好北京APEC峰会、南京青奥会等重大活动和突发事件气象保障,以及载人航天、南水北调等重大工程气象服务。加强空间天气预警服务。推进公路、铁路、航空、海洋、环境、卫生、旅游、电力气象服务。与政府部门、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广泛开展合作,发挥气象数据资源优势,加大对行业、企业和社会组织的气象服务力度,提供更多针对性强、个性化、精细化的气象服务。

  改进气象服务方式和拓展气象服务领域。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群众生产生活需要,不断改进气象服务手段,丰富气象服务产品,拓展气象服务领域。适应网络、媒体等新技术发展,改进气象服务方式,努力提升广播、电视、电话、报纸等传统媒体气象服务内涵,发展基于智能手机的主动推送气象服务,支持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和即时通信工具更广泛更及时地传播气象信息。

  扎实做好人工影响天气工作。联合国家发改委修订出台全国人工影响天气发展规划。制定实施省级人工影响天气业务体系建设方案,推进区域人工影响天气工程建设。推进人工影响天气组织管理、协调指挥、安全监管等体制机制建设。加快人工影响天气业务指挥平台升级改造,加强基层标准化作业站点设施和作业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人工影响天气科研能力和水平。

  (二)切实加强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健全气象防灾减灾体制。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机制,推进气象防灾减灾与国家综合防灾减灾的对接融合。强化面向政府决策指挥和应急管理支撑保障能力,提高决策服务、防灾减灾气象服务效益和影响力。构建覆盖城乡的气象灾害防御组织体系和服务体系。

  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加强重大气象灾害、极端气候事件的预报预测工作,提高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的超前度和精准度。启动600个县暴雨洪涝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加强暴雨诱发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服务。加强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建设,健全发布机制。开展暴雨洪涝、干旱、台风灾害风险区划和风险评估业务试点。加强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做好气象灾害防御法律法规落实的检查和评估。加强气象灾害防御知识普及、舆论引导,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和避险、自救、互助能力。

  提升气象灾害应急水平。加强大中城市、人口密集地区、重点保护部位和边远山区的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做好重大突发事件气象应急保障工作。加强气象灾情普查和隐患排查。做好《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评估及修订完善工作,推动将气象灾害应急纳入各级政府应急体系。进一步明确气象灾害防御应急部门职责和行动,健全部门间信息共享和应急联动机制。加强应急演练,完善社会响应机制。做好重大突发气象灾害应急宣传,回应社会关切。

  (三)努力做好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

  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气象服务。探索建立生态修复和保护气象监测预警体系,逐步完善生态脆弱区、易灾区生态气象观测网络,构建生态气象业务服务平台,开展生态保护与建设气候可行性论证和监测评估,加强生态服务型人工增雨(雪)能力建设。继续做好森林、草原防火灭火气象保障服务。

  扎实做好环境气象服务。贯彻落实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完善雾和霾天气监测预警体系,在科学分析污染传输通道、预报敏感区基础上建设立体环境气象观测网。加强大气污染物的空间分布、发生发展输送规律研究。改进国家级和区域中心环境气象数值模式,提升国家级和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环境气象业务能力。加强全国雾和霾预报与空气污染气象条件预报预测。认真分析雾和霾天气的历史分布、区域分布、变化趋势及成因。加强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开展重污染天气对公共卫生的影响评估。联合环保等部门建立预报会商、信息通报、协同应急机制,提升空气质量预报水平。

  做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气象保障。加强工业化、城镇化和区域开发建设的气候承载力分析、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风险评估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气候可行性论证。把防御极端气象灾害和化解重大气候风险摆在服务城镇化的突出位置,加强城镇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提前谋划变“灾”为“利”的工程措施,为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提供科技支撑,为城市应对气候变化打牢基础。

  加强气候变化科技支撑与适应工作。重视国际合作,加强全球和区域气候变化对国家粮食安全、经济安全、能源安全、水资源安全、生态安全等方面的影响和应对工作,为国家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决策提供科技支撑。围绕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的发布和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做好应对气候变化决策支撑。做好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的评审、分析和宣讲。加强气候变化关键科学技术研究,加强城镇化和重点行业气候变化影响评估。推进气候变化检测归因、气候系统模式与区域气候模式研发,完善气候变化影响评估方法,发展气候变化综合影响评估模型。加强气候变化基础数据集建设,强化气候变化预估和温室气体本底监测数据应用。发布中国极端气候事件和灾害风险管理与适应国家评估报告。

  促进气候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加强风能太阳能精细化预报和评价,改进风能太阳能预报系统,研发高时空分辨率风场和太阳能辐射数值预报和订正技术,完善风电功率、太阳能光伏发电预报系统并推广应用。做好全国风电场和太阳能电站规划、建设和运行的气象保障。加强农产品品质、输电线路覆冰区划等气候可行性论证。

  (四)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

  制定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的政策举措。出台《全国气象现代化发展纲要》,制定国家级气象现代化总体方案,落实国家级和省级气象现代化重点任务。制定有利于推进气象现代化的科技、人才、经济政策,引导并保障各地区、各单位气象现代化建设。建立科学的管理、考核评价和奖惩机制,保证气象现代化各项任务按期按质完成。广东、北京、江苏、上海等试点省(市)要加大推进力度,确保2015年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其他各省(区、市)要认真实施气象现代化方案,加快推进,明确目标,确保气象工作政府化、气象业务现代化、气象服务社会化各项举措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加快推进国家级气象现代化。国家级业务中心要在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中发挥引领、示范、指导作用,紧紧围绕数值预报、资料质量、资料同化、资料应用等核心业务技术,明确发展目标和评价指标,落实攻关任务和举措,努力实现全球和区域数值天气预报模式、全球气候模式、气候变化及影响评估、气候资源评估和预报、环境气象等领域重大科技新突破。

  激发基层气象发展活力。以县级气象机构综合改革带动基层气象现代化,重点强化基层公共气象服务和气象社会管理职能,着力推进县级综合气象业务建设,推动省级集约化数据环境建设,继续改革和调整观测业务,提升县局综合业务一体化和一岗多责化水平。加强基层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加强对县级气象机构综合改革的工作指导和统筹协调,提供科技和人才保障,促进基层公共气象服务、气象社会管理、基本气象业务协调发展。推动县级气象机构综合预算管理改革试点。

  发挥政府推动气象现代化职能。推动各级政府在气象现代化建设、气象发展规划、公共财政保障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启动“十三五”气象发展规划前期研究,推动气象发展规划纳入国家和地方相关规划体系,气象防灾减灾纳入地方政府职责和政府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推动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开发利用气候资源的法制化、制度化。

  加强气象科技创新。科技是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的重要支撑。要贯彻落实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实施意见,深化气象科技体制改革。围绕核心共性关键技术,实施重大气象科技专项。继续做好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优化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建立成熟项目储备制度。完善成果转化应用机制,推进重点领域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建设。健全科技项目决策、执行、评价相对独立的监督机制,以及配套的奖惩制度。加强各级气象科研业务单位协同创新和区域气象科技创新,集中解决区域共性关键科技问题。加强国家灾害性天气重点实验室建设,加大对部门重点实验室的支持力度,在一些重点领域增建部门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提高科研基础设施使用效益。落实科技工作法人责任制。加强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建立创新调查和报告制度。制定气象部门科研经费监督管理办法,规范经费管理,提高使用效益。强化科技评价的激励和导向作用,提升气象科技对现代气象业务发展的贡献率。充分利用国际国内资源,用好部门内外力量推动气象科技创新。

  加快气象人才发展。人才是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的根本。深入实施气象部门人才发展规划。以“双百计划”为带动,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实施“青年英才培养计划”,启动中国气象局青年英才遴选工作,重点支持100名左右科技骨干人才。大力推进基层气象人才队伍建设,着力选拔培养一批县级综合气象业务技术带头人。统筹用好部门内外、国内外人才资源。推进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与重点研发任务的紧密结合。改进创新团队遴选和管理工作,建立创新团队退出机制。开展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专项检查和人才工作评价,优化人才培养和使用环境。加强气象干部培训学院、分院和省级气象培训中心能力建设。做好地市局长、县局长、地市级预报员轮训,推进持证上岗培训。围绕县级气象机构综合改革,开展综合业务岗位培训,开展环境气象业务等新技术新方法培训。

  (五)大力发展现代气象业务

  加强公共气象服务业务建设。优化完善决策气象服务业务系统、气象灾害风险预警服务业务系统和公共气象服务产品库。推进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业务运行。推进中国天气通、掌上气象台、中国天气网和中国气象频道品牌建设。加强暴雨诱发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服务业务。继续加强流域的水文气象能力建设。围绕深化气象服务体制改革和促进公共气象服务发展,召开第六次全国气象服务工作会议。

  深化预报预测业务发展。改进完善县级综合预报预警业务平台并全国推广。优化省、地、县三级业务流程。做好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气象保障工程建设工作。重点推进资料同化技术发展,稳步推进GRAPES全球模式业务化进程,持续改进区域数值预报业务系统,加强台风、海洋气象等专业模式发展。做好第二代月动力延伸预报模式和季节气候预测模式业务运行及产品应用工作。继续推进集合预报系统建设及产品应用,研发多源资料融合和数值预报释用技术。完善中尺度天气分析业务,深入推进短临预报、格点化预报、海洋气象精细化预报和大城市精细化预报等业务。完善大城市致洪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精细化、定量化预警业务。推动与住建部门合作,联合开展暴雨强度公式编制和城市内涝风险预警等工作。开展MICAPS4.0研发工作,发布SWAN1.0改进版。落实《我国气象卫星及应用发展规划(2011-2020年)》,加强气象卫星数据和产品研发及应用力度。升级推广卫星天气应用平台。制定华北雨季和华西秋雨等气候监测标准,完善气候业务基础平台和气候会商流程,推进多模式集成和动力统计相结合等客观化气候预测系统的改进应用。加强预报预测业务质量检验评估体系建设。

  强化综合气象观测基础。实施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加快推进观测自动化进程,完善与观测自动化相适应的业务流程、标准规范、质量考核与管理制度。调整地面气象观测业务布局,建立完善综合业务流程,推进地面高空观测业务一体化。继续推进航危报业务改革。“风云三号”C星投入业务运行,做好“风云二号”08星发射准备工作。完成10部新一代天气雷达建设并投入运行,推进新一代天气雷达网升级改造。编制海洋气象监测预警保障建设规划,启动南海、东海海洋气象监测预警保障应急项目建设。大力推进国家基准气候站、国家基本气象站云、能见度和天气现象观测自动化建设进程。开展观测资料质量控制和应用评估业务,提高观测资料质量和产品可用性。加强气象仪器与装备综合试验基地建设。加强装备技术保障能力建设,规范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管理。继续推进气象装备保障社会化。

  大力推进气象信息化。实现全国综合气象信息共享系统业务试运行。建设中国气象数据网。优化卫星遥感应用平台功能,推动在全国的本地化应用。推进基础气象资料产品研制和应用,整理分析全球地面、高空、海洋等资料,着力推进全球大气资料再分析工作。完善气象资料业务系统,实现地面资料实时历史一体化业务试运行。推进气象数据格式标准化工作。继续做好历史气象资料数字化工作。整合气象数据资源,推进数据共享。建设国家级气象通信业务同城应急备份系统。实现国家级、区域级高性能计算机业务应用及计算资源的统一管理调度。

  (六)扩大开放合作,依法发展气象事业

  加强气象依法行政和社会管理。认真贯彻落实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精神,加大《气象法》的宣传贯彻力度。加强与全国人大有关专门委员会和国务院法制办的沟通协调,推进气象灾害防御法立法调研及相关工作。配合国务院法制办推进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条例立法、《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的修订工作。制(修)订《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管理办法》、《气象行政许可实施办法》等部门规章。继续推进气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化气象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做好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涉及气象工作的建议和提案的办理工作。推进气象法治信息化进程。推动建立社会辅助观测机制。加强气象信息服务的规范化管理。继续深化防雷综合治理,完善防雷社会管理和施放气球管理等政策措施。加强气象标准化规章制度的贯彻落实,推进公共气象服务和气象社会管理领域标准的制定与修订。

  不断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完善决策机制和程序,加强政务信息公开。加强气象软科学研究,发挥智库作用,提高重大气象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加强值班值守和信息报告,提高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完善目标管理绩效考核,构建科学高效的综合考评体系。推进管理信息化建设,发挥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效益。加强保密、档案和安全生产工作。加强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着力推进综合预算,强化财务和预算管理的监督检查,努力推动气象部门预算执行,充分发挥预算效益。继续实施针对欠发达地区及艰苦台站的扶持政策,保证对基层和西部气象发展投入正增长。加强业务技术、资金项目、干部人才对口援藏、援疆工作。统筹协调对农垦、森工、兵团等行业气象的服务与管理。继续做好离退休干部服务和管理工作。

  加大开放合作力度。围绕服务国家外交大局和气象现代化全局,开展国际气象合作与交流,提升合作与交流质量和效益。深化双边合作、智力引进及与国际机构的气象合作,推进气象援非及与周边国家气象合作。深化省部合作、部门合作、局校合作和局企合作,以及各级防灾减灾部门合作。推进高等院校气象学科建设,联合开展重大科技攻关。继续推进海协会和海基会框架下的两岸气象合作,继续推动与港澳气象部门的交流合作。

  (七)加强和改进气象部门党的建设

  加强气象部门党的建设。抓好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轮训。制定加强和改进气象部门党的建设的意见。强化党的纪律建设,严明党的组织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确保气象部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党中央、国务院各项方针政策和部署在全部门得到贯彻落实。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努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认真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为气象改革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做好党的基层组织全覆盖和党员发展工作。加强工会、青年和妇女工作。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三次全会精神。制定《中国气象局党组贯彻落实〈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3-2017年工作规划〉实施办法》,科学构建惩防体系,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深入推进气象部门纪律、作风建设和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建设。落实各级党委(党组)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强化各级纪委(纪检组)监督责任。加强内部审计监督。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加大信访举报工作和查处违纪违法问题的力度。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开展党风廉政宣传教育月活动,进一步增强反腐倡廉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加强气象部门干部队伍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结合部门实际制定实施意见。坚持新时期好干部标准,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分析研判,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方式,改进民主推荐和测评方法,规范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和教育。启动司局级领导班子后备干部补充调整工作,加强对后备干部的培养锻炼。健全县级气象机构领导班子。加大在基层一线培养干部的力度,把援疆援藏扶贫等作为锻炼干部的平台,启动第三批“百名年轻干部下基层”工作,引导干部到基层一线实践锻炼。开展超职数超职级配备干部专项检查,继续做好巡视工作。

  扎实推进教育实践活动。做好第一批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巩固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果。抓好整改方案的落实,完成整改任务、专项整治任务和建章立制任务。根据中央部署,认真组织开展气象部门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

  深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认真贯彻《中共中国气象局党组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规定的实施意见》,坚决落实《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严格控制“三公”经费,加强公务接待和外事工作管理,做好办公用房、公务用车等专项整治。建立健全制度规定,提高制度执行力,加强日常管理,严格执纪监督,加大惩戒问责力度。

  加强气象文化建设。推进职工队伍思想道德建设,继承优良气象传统,加强气象职业道德教育。深化气象部门精神文明建设,广泛宣传先进典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准确、及时、创新、奉献”的气象精神,崇尚爱岗敬业、不断进取。加大对气象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强对气象文化实体的绩效考核。加大气象宣传科普力度,扩大覆盖面,提升影响力。

  同志们!全面深化改革、推进气象现代化与做好各项气象保障服务,挑战多,责任大,任务重,使命光荣。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团结一心,扎实工作,为全面实现气象现代化目标,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来源:2014年1月13日《中国气象报》

http://www.cma.gov.cn/2011xwzx/2011xqxxw/2011xqxyw/201401/t20140113_236037_2.html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