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媒体聚焦

我校专家参与的项目获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

2014-01-15来源:江苏省教育厅作者:作者(文):作者(图): 发布:何晓进 责编:何晓进访问量:779

QQ图片20140115090333.jpg

  1月10日上午,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由“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领衔的“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用气象学院姚克敏教授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项目研究。这是该校专家首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中国西北干旱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减灾技术”项目荣获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该项目由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甘肃省气象局、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7家单位联合完成,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遥感学院罗哲贤教授、大气科学学院李栋梁教授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项目研究。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是我国科技界的最高荣誉之一,今年共有188个项目获奖,其中特等奖3项。“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是继三系法杂交水稻之后的又一重大创新,将水稻亩产量由700公斤提高到988公斤,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作为我国的独创技术体系,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被推广到美国,并比当地主栽品种增产20%以上。

  姚克敏自1987年至2005年参与该项目,为之付出了大量精力,提高了气象事业服务农业的能力与水平。项目组高度评价姚克敏所做出的技术创造性贡献:研究培矮64S育性指标与特性,完成了南方稻区育性指标的气候概率分析,提出了适宜制种区域。基于热量平衡原理,研究不育系育性的植株温度指标;提出了利用灌溉增温的低温防御技术;参与制定两系杂交水稻制种技术标准3项。

  姚克敏及其团队曾花费7年时间,在武汉、广州、三亚三地分别组建实验组,新培育106个不育系并系统、全面地进行气候生态鉴定,确定了每个不育系的育性指标,提出了各自的利用价值。此外,姚克敏建立了光温综合模型,揭示了光温可以互补作用于育性指标,这突破了传统的观点。他还从理论上提出“两系不育系育性光温生态综合模型”,建立了“以水调温”模型及叶温指标,产生了广泛的应用价值。

  农业气象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原南京气象学院)最早的三大系科之一,汇聚了冯秀藻、欧阳海等一大批全国著名的农业气象专家,曾经培养出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陈镜明、耶鲁大学终身教授李旭辉等一大批优秀人才。姚克敏1960年进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工作,一直致力于农业气象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他与欧阳海共同完成的《水稻寒露风危害规律、长期预报和防御措施的研究》曾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与冯秀藻等共同完成的《杂交水稻主要生育时期的气象条件和气候分析》曾获江苏省科学大会奖。他还获得过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国气象局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参与编写《中国气象局农业气象观测规范》;独自或参加编写专著6本,其中《两系杂交水稻理论与技术》、《中国光、温敏雄性不育水稻育性生态》以及《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生态适应性研究》三本著作是国家“863”计划两系杂交水稻研究的成果和总结,为中国两系杂交水稻走向世界做出了重要技术贡献。此外,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农业气象专家还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

  “中国西北干旱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减灾技术”项目从1990年开始实施,到2010年完成,其部分技术不仅已在我国西北地区的气象服务中得到运用,部分成果也被国外气象部门所借鉴。专家称,成果应用以来,西北重大气象干旱事件预测准确率提高了约10%。其中,人工增雨作业、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利用、人工增雨抗旱决策指挥系统、大型称重式蒸渗计、覆膜保墒集雨补灌节水、冬小麦北移、多熟种植等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推广,在减少干旱灾害损失、增加水资源利用、提高粮食产量等方面间接经济效益约180亿元,保障了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促进了民众干旱防灾减灾认识水平的提高。

  作为该项目主要完成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主持了“涡旋自组织动力学的研究及其应用”课题,参加了“西北干旱成因及其应用研究”和“西北地区干旱预测系统研究”课题,为该项目提供科研人员和科研时间等方面的支持,培养了58名研究生,并在多个方面做出了科技创新性贡献。其中,“涡旋自组织动力学的研究及其应用”课题成果在西北区域气象中心、华东区域气象中心以及多个省市气象台推广应用,效果显著。完成了《中国西北干旱气候动力学引论》专著,该专著被确定为该校相关专业的必修课教材。

  罗哲贤、李栋梁都是从1990年参加该项目,该项目成果凝结着两位教授20多年的心血。两位教授甘坐冷板凳,潜心搞研究,不仅取得了丰硕的高等级科研成果,而且为该校广大青年教师树立了榜样。在完成项目过程中,罗哲贤主持课题1项,参加课题2项;获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作为第一完成人获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出版《中国西北干旱气候动力学引论》专著;发表论文38篇,被SCI收录15篇。李栋梁参加课题5项;获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发表论文35篇。

http://www.ec.js.edu.cn/art/2014/1/14/art_4344_142306.html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