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媒体聚焦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科普为创新播种

2014-04-01来源:江苏教育信息网作者:作者(文):作者(图): 发布:何晓进 责编:何晓进访问量:104

  “未来的科学知识普及寄托在你们身上!”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承办的全国首届大学生气象科普动漫创作大赛启动仪式上,中国气象局副局长许小峰这样殷切寄语在场的青年学子。
  扩大气象知识的覆盖面、增强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引导百姓自觉保护环境……近年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师生积极组织并参与各类气象科普活动,从举办科普知识竞赛到送气象知识进社区、进中小学,从解答社会普遍关注的气象问题到参加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志愿者中国行,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气象科普活动为普及气象知识贡献了不少力量,也为气象创新播下了种子。

  学有所用,学以致用

  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环保科普基地,关于环境危机、臭氧空洞、水污染、生物多样性、固体废弃物、能源与资源、低碳生活的内容以图片、影音、实物等多种方式呈现出来,直观而深刻。为了将霾、气溶胶、PM2.5、全球变暖、臭氧空洞、沙尘暴及其监测手段和治理方法等专业词汇解释得通俗易懂,环科院的师生们可没少费心思。有时为了将一个词条表达准确,同学们又回头向书本找答案,查阅大量资料,仔细推敲用词。基地建成不久后的第一个校园开放日,就吸引了数百名学生前来参观,周边一些中小学还希望将该基地建成科普教育基地。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环省行”则是一次走出校门的大型科普活动。活动中,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专家在江苏省13个市分别作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专题报告,并联系全省300多所中学,共发放了3万余册名为《观云识天》的科普“口袋书”。这本50页左右的小册子分成赏云篇、究气篇、问天篇和人才篇四个篇章。如何既让中学生看得懂,又能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编写小组认真细致的花费了整整4个月时间,三易其稿,大教授们硬是把大部头气象理论教材浓缩成了一本“口袋书”科普读物,图文并茂,深入浅出。

  释疑解惑,服务社会

  每年的世界气象日,科普更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师生们的“关键词”。
  从2006年开始,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世界气象日主题新闻发布会已连续举办了9年,成为一项影响深远的品牌活动和服务社会的重要窗口。学校依托气象学科优势和丰富的人才资源,围绕每年的气象日主题和气象热点,邀请相关专家发布最新科研成果和应用信息,集中解答与百姓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热点话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除了世界气象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师也是平日里媒体和社会组织频繁问计的科普专家,每年仅接受各类媒体采访就逾千人次。学校还建立了30多人的“专家库”,涵盖各院系专业权威专家学者的科研资料,有针对性地为媒体采访提供便利。
  专题展板、征集签名、仪器演示、游戏互动,同学们在世界气象日面向公众的科普活动同样不遗余力。南京玄武湖畔、紫金山、弘阳广场等地,已成为各学院和各学生社团开展科普活动的固定场所。同学们向过往的市民们分发宣传手册,讲解市民关心的气象问题,不少市民还用手机、相机拍下展板的内容,准备“回家好好学习学习”。有些业余气象爱好者几乎每年都来参加科普活动,还就不理解的气象谚语特地过来咨询。

  拓展素质,激发创新

  正如许小峰副局长所期望的,参与气象科普活动的师生们不仅为普及气象知识出了一份力,也提高了自己的科学素养和科技创新能力。
  在校园内,常办常新的气象知识竞赛、气象书画展、气象名人长廊等等,营造了浓厚的气象氛围,为各专业学子了解气象、学习气象,提高综合素质提供了条件。而每年暑假,在老师的指导下,数百支社会实践小分队走向全国各地开展科普活动,又进一步增强了他们服务基层、担当责任、勇于创新的意识。
  2013年,公管院学子历时一年多完成的课题《PM2.5公众认知及其对政府政策制定的价值研究》获得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一等奖,选题的灵感和诸多研究数据正是来源于一次次科普活动。无独有偶,传媒院师生也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以动画、漫画等鲜活的形式积极参与气象科普,他们制作的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片《逃走的水》不仅被多个媒体采用,还获得了第六届中国国际动漫节“美猴奖”最佳动画短片提名。仅2013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学生科创基金立项资助项目就有145项,学生申报专利4项,取得软件著作权项目3项。

http://www.jse.gov.cn/art/2014/4/1/art_1362_146067.html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