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媒体聚焦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将登上青奥舞台

2014-05-14来源:江苏教育新闻网作者:何晓进作者(文):作者(图): 发布:何晓进 责编:何晓进访问量:188

  在第四届南京青年奥林匹克文化节闭幕式专场演出上,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学生艺术团(以下简称“大艺团”)70名演员表演的表演唱《We Are Young》、打击乐《中国龙》、新民乐《花雨湖畔》等节目大受欢迎,学校因此荣获突出贡献奖,仅有5家在宁高校获此殊荣。让大艺团指导老师郭宏赛感到更开心的是:她指导的表演唱节目《We Are Young》经过层层选拔,被选入参加青奥会比赛期间欢迎晚会的演出。这一刻,她也真正体会到了“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的激情。

  《We Are Young》符合年轻人的气质

  为何选择表演《We Are Young》?郭宏赛认为:“这首歌曲貌似华丽夸张,实则自然坚毅。”《We Are Young》是一首充满正能量的励志歌曲。经常被许多美剧拿来做配乐歌曲,它高昂的情调和戏剧化的张力,充满了丰富的听觉震撼力,这也是当下年轻人最为缺乏的精气神。而将合唱与表演结合起来演绎,更能打动人心。现任大艺团团长汪澜直言:“青奥会是全世界青年人的盛会,我想站在青奥会舞台上展现最真实、最阳光的自己,《We Are Young》这首曲子符合年轻人的气质,最能代表我的梦想!”
  《We Are Young》是表演唱类节目,其实主要功夫还是“唱”。为了排练好、演绎好这个节目,郭宏赛在选苗子方面动了不少心思。她不仅在大艺团里精心挑选了7男7女能唱、能跳、能演的学生,同时还召回一些大艺团的“铁杆”成员,也是她的得意门生加入,其中包括了“2013百度音乐校园新声代”全国总冠军——孙卓骐、“百事最强音”江苏十强——王青璇、谢星旸,相信他们的加入能给《We Are Young》走上青奥会舞台增光添彩。

  汗水赢得成功

  2009年,郭宏赛从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剧专业毕业,来到了以大气科学专业著称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工作,从事艺术教育。对郭宏赛来说,坚持“舞台梦”、实现“育人梦”的道路洒满汗水,甚至有些艰辛。“幸运的是,领导们都支持我的工作!”几经争取,各种硬件设施首先配套起来。
  但让郭宏赛更加犯愁的是“原材料”的贫瘠。要知道,她所指导的大学生艺术团成员可全部是非艺术类专业学生,成员几乎没有什么专业基础。郭宏赛采用“大白话”、“作对比”等通俗易懂的现场指导,排练很快收到了效果。在第三届江苏省大学生艺术展演中,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小合唱《Company》因表演形式新颖,将合唱与表演充分融合,荣获了展演一等奖。郭宏赛和她的小伙伴们由此尝到了甜头,收获了自信。
  “缺什么,咱就补什么!”每一个夜晚的集中排练,郭宏赛和同学们都是在汗水中度过,节假日也不曾停歇。“我们的学生不是专业的,但是会以专业水准作要求。”不怕梦想高远,只怕没有追寻的勇气、热情和执着。为了提升自己的演奏歌唱舞蹈水平,成员们每晚都排练,有晚自习的话排练安排在晚上八点半至十点半,没有晚自习则在六点半开始,周末也是分批进行训练、排练。

  创新让表演更精彩

  艺术创作最怕因循守旧、滞于创新,可舞台上的成功从来都不可复制。《We Are Young》于2012年6月份的毕业生晚会上首次亮相,一开始是12个女生、6个男生参演,动用了阶梯、木墩等道具。一次外出参演时,为了偷懒大家就少带了道具上场,没想到反倒激活了郭宏赛的构思。“道具是死的,人是活的,而且有肢体、有表情的配合,为何不使用参演人员做‘道具’?”
  回校后,郭宏赛立马组织大家尝试排练,依托男生为活人道具,并因材施教。“一开始很不适应,大家都习惯踩着音乐的点,找道具的位置,反倒分散了表演的注意力,随之的歌唱部分效果也大打折扣。”朱哲夫回忆。于是,郭宏赛赶紧召集大家集思广益,主动变换队形,增强层次感。同时,根据成员各自声音特色进行训练、分配演唱部分的任务。在不断练习、适应调整中,师生们的表演越发精细化,这个小小的调整也收到了奇效。

  在《We Are Young》参演师生心中,一直有个信念存在:“我们正年轻,我们在等待,欢迎全世界的年轻人来到南京!每当站在《We Are Young》表演舞台上,总能让我们激昂励志,脚下生辉,耳畔生风。”

  将志愿服务制度化
  青奥志愿者不仅要有热情更要有责任

  青奥会期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330名志愿者将在老山森林公园自行车场馆进行志愿服务。除了必修的场馆礼仪、心理调适等课程之外,针对山地自行车、场地自行车赛事的特殊性,南信大还开设了场地急救自护、自行车场馆专项英语、新闻写作、媒体沟通、团队建设等12个方面的培训课程。同时,制定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青奥会赛会志愿者纪律守则》,将志愿服务制度化、规范化,这在南京各大高校中独树一帜。
  “当热情减退,请用责任坚持!”志愿者培训周期时间长、课程多,如何面对志愿者的流失?志愿者负责人朱立昂认为光有热情还不够,还得规范管理。南信大志愿者培训采用了指纹签到制度,承担这项工作的志愿者王翌晴事先采集了所有志愿者的指纹,330名志愿者、990次确认录入、1980次的备份录入……每次培训时,她总要提前40分钟到场,把仪器连接调试好,并及时解决诸如签到不成功等突发状况。此外,还有“后勤总管”——石炎、“大姐大”——黄悦翎……在很多人看来,志愿者的工作仅是在场馆服务于赛事和运动员,却不知道这背后有一个志愿者群体,他们就是“志愿者的平方”。
  在培训过程中,有两位志愿者的工作近乎平凡,但关乎重大,“敲章传奇”就是这样一个组合。“敲章哥”——顾建岗,“敲章妹”——蔡倩,他们负责在每一次培训中为大家加盖纪念章,330名志愿者,一场近4个小时的培训,他们穿梭在志愿者当中,一遍遍重复着简单的动作。志愿者负责人朱立昂介绍:“纪念章的形式多种多样,如青奥会会徽、南信大志愿者标识、‘骄傲的两万分之一’、‘光荣的青奥志愿者’等等。”“敲章妹”蔡倩说:“这样的工作确实很累,但我觉得这枚小小的印章传递的是‘正能量’,我感到无比荣耀!”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团委副书记戴石介绍:“2013年底,我们就制定了培训和相关活动计划,成立了‘1+X’模式的志愿者管理中心团队,即一名校团委分管副书记为组长,多名老师和学生骨干为成员。”培训中,增设了外交常识、法律基础等课程,改变培训方式,让南信大的每一名志愿者都能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青奥会。

  徽章设计:融入南信大元素

  徽章作为青奥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志愿者亲手参与设计,不仅彰显了青奥特色,也能够体现学校特色。例如,该校志愿者设计了一款属于南信大青奥志愿者自己的标志——青春之“心”,标志借取南信大校徽中的气象图饰,构成心的图形和手挽手的图案,象征了志愿者用心服务,微笑服务,友爱之“手”,呈现了志愿者与体育健儿及各国宾朋之间相互支持、和谐友爱的精神。
  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举办的青奥志愿者徽章设计大赛中,“南信大八景”和“耀我青春”系列徽章在众多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南信大八景系列”设计者为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的李巍同学,从创意到设计,从拍摄到后期制作,她花费了一个多月时间。她说:“我们学校有许多标志性建筑物,而我选出的‘八景’是一年四季里校园最美的地方。我相信这套徽章能激励本校志愿者更好地服务青奥,为学校争光。”
  “耀我青春”的设计者是传媒与艺术学院的郑敏璇同学,她用三个词形容了作品的内涵,即“青春”、“全球”、“共享”。她说,“我高中时非常喜欢地理,一张世界地图一直跟着我走进了大学校园。看着世界地图我就想到了,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肤色的青年运动员来到南京竞技比赛,更像是一场分享青春的盛会。”

  青春的盛会,留学生也来加盟

  在以“青春的欢呼”为主题的第四届南京青年奥林匹克文化节上,来自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留学生的表演大发异彩。加纳籍留学生Prosper还获颁荣誉证书,他成为青奥小伙伴俱乐部的第100万名注册会员。
  据了解,经层层选拔,来自哈萨克斯坦的米德吾成为该校唯一一名留学生青奥会志愿者,他感到十分幸运和自豪。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青奥志愿者培训,米德吾认识了很多新的朋友,大大提高了自己的中文水平。米德吾是第一次参与国际大型赛事,对他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需要克服语言上的困难,熟悉中国及南京的历史文化、中国的法律法规、学习新闻采写等。面对这些困难,他始终坚持着自己的志愿信念:“就算从零学起,也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志愿者!”
  张洋溢是该校留学生辅导员,她热心留学生活动的组织与排演,2013年5月份曾带领该校孟加拉、印度尼西亚、吉尔吉斯斯坦、蒙古等十余个国家的留学生参加了亚青会首日网络火炬传递活动。2013年12月12日,“我要上青奥·我想去南京”首场大学生现场报名活动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举行,该校来自西班牙、俄罗斯等十几个国家的近百名在宁留学生到场参与。来自孟加拉国的留学生佳信带来了动感十足的中国功夫表演,6名来自摩洛哥、加纳、俄罗斯和西班牙等国的留学生一起演唱了青奥主题歌《分享青春、共筑未来》。

http://www.jse.gov.cn/art/2014/5/13/art_1362_148264.html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