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天际要闻

南信大:传统理科高校的文科超常规发展之路

2015-09-08来源:宣传部作者:林雯 贾冰作者(文):作者(图): 发布:林雯 责编:贾冰访问量:1900

  在我校学科建设的大棋局中,哲学社会科学无疑是最值得盘活的一部分棋子,后发却路径清晰,势头正劲。

  作为一所气象行业特色高校,我校近年来在哲学社会科学方面同样取得了相当不俗的成绩——多次斩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一等奖、教育部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和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拥有省内为数不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重点学科;受教育部委托承担高校创新驱动与科技发展“十三五”发展规划、受科技部委托承担国家“十三五”科技人才发展规划;与英国剑桥大学、德国马普学会等国际顶尖科研院所合作;社科研究对全校科研贡献率达到30.35%。

  一所传统认知中的典型理科院校,文科却也发展得有声有色、可圈可点,奥义何在?底气何来?路指何方?南信大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依托行业 融合交叉:“软科学”找到“硬支撑”

  一组数据反映了我校文科近5年的快速发展。

  2011-2015年,相较2006-2010年,我校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增加10.2倍。其中,2012、2013、2014年,年度立项数量连续3年位居省内高校第6。同期,我校SSCI文章发表数量增加14倍;江苏省哲社奖获奖数量增加22倍。

  一所传统理科院校如何实现文科突围?南信大的回答是,依托大气科学先天优势,走文理交叉、多学科协同创新的“超常规”之路。

  擅弈者谋势。早在2008年,公共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三个学科就已获批中国气象局重点学科。公管院还与国家气候中心组建了“应对气候变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经管院与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联合成立了“气象服务科学研究中心”。于是,中国气象事业急需的公共气象、安全气象、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等等,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校文科的布局中。

  “软科学”找到了 “硬支撑”,也用日益增强的“硬实力”让我校的大气象学科生态圈如虎添翼。

  2008年以来,仅经济管理学院一个学院就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6项、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3项、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3项。

  入选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气候变化与公共政策研究院”, 大力发展气象管理与气候治理,5年获得10项国家级项目,出版了《气候变化研究进展报告》等10余部著作,并参与行业标准的研究与制定。

  而依托语言文化学院的科技史学科则在气象科技史、气象生态文化建设、气象科普文化传播等方面确立了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出色完成了《中华大典•地学典•气象分典》编纂项目,是目前国内“科技发展与气候问题”领域的研究重镇。

  此外,我校还建成了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技术史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以及MPA、会计学、翻译、传媒等专业型硕士学位点,并依托大气科学一级学科博士点,自主设置了“气候变化与公共气象”二级研究方向。

  在本科生人才培养中,不仅增设了 “公共气象服务”方向,还为文科学生开设了气象科普课以及气象经济学、气象工程管理、能源经济政策、灾害风险管理等特色课程,同时获批财务与会计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以及一大批省级品牌专业、特色专业、精品课程等,其中仅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品牌专业一期工程就获得近千万元资助。2013年,公管院学生作品《PM2.5公众认知及其对政府政策制定的价值研究》获得全国“挑战杯”一等奖,传媒院学生的气象动漫作品获得多项全国大奖。

  领军人才 重点突破:凝聚团队打造品牌

  2008年来校工作的史军,去年被提任为我校公管院院长,时年36岁的他是学校20多个学院中最年轻的院长。不仅如此,他还是《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中国政府评审专家、《中国极端气候事件和灾害风险管理与适应国家评估报告》评审专家以及《江苏省应对气候变化规划》评审专家,更在2014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传出了南信大年轻学者的声音,其长达40分钟的发言引起西方学者三次掌声。

  史军的迅速成长也是我校文科人才队伍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校通过多次全球招聘,吸引了100多名海内外著名高校的文科博士加盟,文科教师博士化率达到了70%,具有欧美著名高校进修学习经历的比例达到55%,经管院、语院、公管院、传媒院等学校四个文科学院的院长均为引进人才。目前,学校已有数十人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及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青蓝工程”、“六大人才高峰”等。

  校园的西南角,占地2300平米的“山”形建筑散发出独特的艺术气息,这是中国雕塑院院长、我校兼职教授吴为山的创作基地——见山园。他为我校艺术类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全面的指导和支持,由他领衔的中国雕塑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基地首批到帐项目经费就达1100万。

  依托经管院而建的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院则是首批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研究院已连续12年发布《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报告》,部分年卷还出版了外文版,成为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档案库”。2013年,该报告获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建设项目,是目前江苏高校获得的唯一立项建设项目。研究院领衔专家李廉水教授多次入选国务院学科评议组及教育部工商管理教学指导委员会,2015年,该团队也入选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创新团队。

  引进培养一批领军人才,建设数支高水平团队,南信大集中精力打造的文科品牌已见雏形,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基地、欧美再工业化研究基地、江苏省人才强省研究基地、中国科协人力资源研究基地等10多个省部级研究平台一一建立。

  垂直拉升 顶层跨越:国际合作打通渠道

  8月底,我校与国际知名的德国马普学会科学史研究所签署了一项合作协议,双方将在科学技术史方面展开深层次实质性的交流与合作。我校科技史学位点建设至今仅有4年,却能得到国际一流科研院所的青睐与认可,发展速度之快令人惊讶。在“垂直拉升、顶层跨越”方针的指引下,文科依势而上,分享了学校国际化发展带来的红利。

  高层次的国际合作为人才队伍和研究成果走向国际创造了机遇。除了马普学会外,语院还长期与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开展科技史方面的合作交流,科技史专业李蓓蓓老师作为当年中国唯一的交流学者访问了李约瑟研究所,并作了两场国际报告,反响良好。经管院主办的“气象灾害风险分析国际会议”吸引了多位国际著名学者来宁参会,其中包括美国科学院院士、艺术与科学学会院士、哈佛大学统计系Donald Rubin教授。公管院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成立了气候伦理研究所,已连续四年分别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英国雷丁大学、英国牛津大学和我校联合举办了多届“气候变化与公共政策国际学术会议”,受到学界高度关注。

  外籍教师的加盟也激发了我校文科新的活力与增长点。经管院的外籍全时教授为学院带来新鲜血液,并签约了一批非全时教授与本院教师开展合作;公管院先后聘请了5位来自美国、英国和意大利的外籍非全时教授,4人是非华裔教授;多位英语和日语外教长期“驻扎”语院,在外语实践教学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借鉴、吸收、消化和创新办学理念,我校多个文科专业与国外知名院校联合办学,将合作推向深入。与英国雷丁大学合作开办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与美国底特律大学合作开办经济法学专业、与英国安格利亚鲁斯金大学合作开办数字媒体与艺术专业……多个国际合作办学项目不仅进一步提高了我校文科人才培养的质量,更为师生及管理人员的全方位国际交流打通了渠道。

  “要通过5年持续支持,实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内涵大幅提升、若干重点领域进入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新学期,伴随着我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突破、内涵提升”行动方案的实施,南信大文科的新一轮繁荣指日可待。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