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天际要闻

我校开展“2015年度大气科学类校外(野外)科学考察项目”

2015-11-04来源:大气科学与环境气象实验教学中心作者:项磊作者(文):作者(图): 发布:林雯 责编:林雯访问量:1708

  在野外气象环境中进行外场观测和数据采集,对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及理论研究,调研走访校外实习基地,研发、操作和维护现代气象和环境观测仪器……今年7月-9月,在我校“2015年度大气科学类校外(野外)实习实践科学考察项目”中,来自6个学院的10个团队满载而归。

  本次活动由大气科学与环境气象实验教学中心组织开展,中心资助的考察项目分别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江苏、浙江和安徽三省顺利开展。共54名学生和12位老师参加,每个项目团队由1~2名带队专业教师和5~8名优秀本科生组成,考察时长为3~5天。各团队利用暑假、周末等休息时间积极开展野外科学考察,9项顺利完成,1项延期。该项目是在我校大气科学类“双基”人才培养(具备扎实基础知识和基本实践技能的人才)思路指导下的一次新尝试,也是推进我校大气科学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次有益探索。实践活动受到当地媒体的广泛关注和气象业务人员的一致称赞,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考察过程中,大家利用现代气象和环境观测仪器,对湖泊、湿地、海洋、高山和海岛等进行野外科学考察,在野外气象环境中进行外场观测、数据采集,并对所获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及理论研究。师生们还调研走访校外实习基地,向气象业务人员学习,充分了解了气象业务部门和相关台站的工作规程和职责,交流研讨气象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方式。

  实践中,还有团队自己研发仪器进行观测。例如“湖陆风日变化特征的外场实习考察”项目实践小分队,以自制的GPS-BL探空系统对太湖地区边界层垂直结构特征进行了每天5次的垂直观测,该系统包括GPS定位模块,温、压、湿传感器,通讯模块,天线,数据接收端软件,气球等等。在观测过程中,同学们从感性和理性两个层面理解了气球的充气、配重原理,仪器的性能结构,气球升空中气象要素的变化过程;熟悉了Matlab、Origin等数据图形处理软件的使用;并通过数据分析,对边界层垂直结构的日变化特征有了较全面理解。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同学们难免遇到仪器故障等问题,大家共同学习气象设备的工作原理、操作过程和维护技术,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得到了明显提高。

  通过野外考察项目实施以及与气象局台站工作人员交流,带队老师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理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以及业务部门的切实需求,表示将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会更有针对性地加强授课知识点与实际应用的有机结合,加强学生的基本知识构建和基本技能培养。而同学们通过与教师一起参加野外观测,不仅对常规气象观测内容——云、风、温、压、湿、降水、日照、蒸发、地温等有了较全面了解,还提高了气象数据分析能力,激发了对气象、地理及人文环境等的科学研究兴趣,强化了对理论知识的深刻理解,并初步掌握了野外科学考察的能力。

  此次活动,大气科学与环境气象实验教学中心共收到来自6个学院的带队教师总结报告9份,技术报告1份,气象类人才培养研究报告1份,学生实习实践报告54份,学生研究论文3篇,校内外新闻报道稿11篇,实践活动图片83幅,记录活动视频7段。中心还组织专家对项目结题验收材料进行了评审,共评选出优秀项目4项、良好项目2项、合格项目3项。

大断面测量.jpg

大断面测量

舟山嵊泗县气象站对比实践观测.jpg

舟山嵊泗县气象站对比实践观测

太湖风速观测.jpg

太湖风速观测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