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校园快讯

融合两岸优势 让青年沟通未来

2015-11-17来源:水文气象学院作者:文/巫晓燕 图/顾杰作者(文):作者(图): 发布:何蓓蓓 责编:吴琪琼访问量:382

“跨越66年的时空,长达80秒的握手,两岸领导人的会面,定格在历史中。”借“习马会”机缘,记者对我校水文气象学院来自台湾的青年教师郑琦翰副教授进行了采访。

   一口台湾音的温柔普通话,浅粉色毛衣、笔挺的西装裤、飞逸的发型,这是记者对郑琦翰老师的第一印象。2013年,郑琦翰老师从台湾来到我校水文气象学院担任教师。刚到学校时,不同的饮食文化、拥挤的交通、不熟悉的简体字、容易误解的生活用语,着实让他适应了一阵。两年过去了,他渐渐爱上了这座城市,爱上了这所学校。现在他知道在哪里可以找到最合口味的餐厅,怎么用最合适的书面用语写一份研究报告。往返于两岸之间,除了专业教学,他也亲身感受和经历着两岸文化的变迁与交融。

  郑琦翰老师平时喜欢运动,也喜欢旅游。他利用空闲时间走在北京、上海、武汉的大街小巷,用脚步度量祖国的宽度,用心灵感受两岸的人文之美。谈到两岸的交流,最值得关注的就是交通问题了。郑老师坦言,现在两地交通越来越便捷,一架架穿梭在云彩中的飞机,架起了海峡之间的“天桥”,让两岸居民更加切身感受到海峡对面的美丽。

  谈到自己的家乡,不善言辞的郑老师好像打开了话匣子。在台湾,海岛风光的台东、热闹繁华的台北无一不让人感觉流连忘返,但台湾最美的风景是人。自然风景固然美,但它的美是静态的;人文风景的美却是动态的,它关联于每个人的日常。热情的郑老师还推荐了台湾的夜市、茶餐厅等热门游览地,以及台湾最佳伴手礼凤梨酥。

  两年的任教生涯,加上曾经的留学经历,郑琦翰老师尝试在课堂上带给学生更多融合两岸教育优势的教学方式,尽可能地开拓学生的视野。我校学生勤奋的学习态度让郑老师印象深刻,“记得我第一天到文德楼,那是10月下旬的早晨6点半,南京那时候已经非常冷,但很多学生已经在大厅前背诵英语了!”学生们踏实认真的求学精神、扎实的理论基础让郑琦翰老师感触颇深,他常常利用课余时间和学生们一起做研究,指导学生实验。

  在郑琦翰老师的课堂,他希望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改变,激发他们更多灵感。郑老师分享了自己的学习经历。“在台湾,大部分教师都是国外学成回来的,台湾的教育方式更加注重互动和实践。比如,老师会提供给你练习与演讲的机会,并希望你带着批判的眼光看待问题。”  

  两岸的青年学子各有特色,也同样充满着朝气与无限可能。在未来两岸的教育合作上,郑琦翰希望两岸学子可以更加频繁地交流,使“两岸学生一起讨论、一起运动、一起演奏、一起欢笑的画面”更为常见。“两岸的高校教育在专业优势上各有千秋,如果可以的话,希望两岸高校可以互相学习优势专业,从以专业开放大陆学生赴台就读代替以省开放,再一步步放宽政策,让两岸学子可以自由地选择学习。”郑琦翰老师提到,以他的研究方向为例,台湾隶属亚热带季风气候与热带季风气候,饱受台风的困扰,在水利防灾、台风研究等方面,台湾有着丰富的经验与完善的体系,而内陆城市近些年的洪涝灾害也十分严重,不妨选派更多学生到台湾学习水利防灾方面的知识,集合两岸的优势共同解决“城市看海”的困扰。

  同时,郑琦翰老师对大陆的电子商务与金融发展叹为观止。他结合实际谈到电子商务在台湾的影响力,“台湾和大陆一样,淘宝已经成为居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购物平台”。他建议台湾选派学生赴大陆学习电子商务和金融,感受大陆国际化带来的发展。“两岸一家亲”,采访最后,郑琦翰老师诚挚地希望两岸发挥自身优势,让两岸青年交流更加密切。

a51c924243e02856b312d9a5369ab31e.jpg

记者与郑琦翰老师(右)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