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天际要闻

高峰对话 深度交流 学术盛会盛放异彩

2015-11-27来源:宣传部作者:方向作者(文):作者(图): 发布:贾冰 责编:贾冰访问量:16788

  44位特邀专家,多位院士在座,更有学界泰斗;37场学术报告,把脉气候系统,聚焦当前热点;200余名参会者,师生济济一堂,暖意更敌寒风。
  11月27日,由我校王会军院士牵头组织的全国气候系统研究学术研讨会进入第三天,会议除了启迪思维的高端学术报告之外,还为专家学者们提供了深度交流的良好平台,为青年师生融入学术前沿“穿针引线”,为这次气象学界的学术盛会打上了最生动的注脚。
  提问、回答、互动,每一场学术报告结束后,短短5分钟的提问时间总是意犹未尽。王会军院士所做的首场特邀报告结束后,中科院院士李崇银、中科院院士吕达仁就争相发言,认为报告带来了新的认识和新的启发。质疑与赞同,争鸣与共鸣,恰是科学研究的必经之路,是学术交流的应有之义。
  在研讨会现场,每位与会人员都拿到一本《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优秀中青年科学家名录(大气科学类)》,收录了我校大气科学学院、大气物理学院、应用气象学院、海洋科学学院、水文气象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等6个学院的43位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绝大部分都在45岁以下。这其中有谢义炳青年气象科技奖获得者、美国地球物理学会霍尔顿青年科学家奖获得者、全国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更不乏江苏特聘教授、江苏“双创”个人。翻开名录,每位青年学者的照片、个人概况、简历、代表论著、承担项目等一目了然,十分清晰。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青年科学家的研究领域各有侧重,从青藏高原气候到极地海洋环流,从雷电探测到大气污染,从气候模拟到资料同化,涵盖了大气科学的各个研究方向。会上,参会者讨论交流气候系统的变化与应对,会下,翻看《名录》,接收到的信息便延伸到更广阔的领域,极大地拓宽和丰富了会议内涵。
  在一般的学术研讨会上,这样一份制作精良、内容丰富的科学家名录是不多见的,也是这次研讨会的惊喜之一。参会人员花上两分钟时间浏览,就能了解一位科学家的研究领域、成果以及近期科研项目,如果对某位科学家的研究课题感兴趣,还可以根据《名录》上给出的联系方式与对方建立联系,以便开展更深入的学术合作。
  “酒香也怕巷子深”,会议组织者表示,“学校一直坚持面向全球招揽高层次人才,引进了不少大气科学类的优秀青年科学家,有的已经取得了比较突出的研究成果。希望借此机会让业内专家对他们的成果有所了解,同时也为国内大气科学界的学术交流做一点贡献。”
  尽管时间紧凑,但在短暂的休息时间里,还是有不少人捧着《名录》细细翻看。中科院大气所的一位专家表示,在研讨会上收到这样一份名录感到很特别,对于了解其他学者的研究领域和成果很有帮助。
  研讨会现场座无虚席,虽然已经加座不少,仍然有学生为一睹大师风采而不得不站在角落里,感受学术的熏陶。师生们屏息聆听,不时认真记下或拍下重要内容。或若有所思、或眉头紧蹙、或颔首赞同……研讨会上的种种“微表情”也是一种无声的交流。而报告的多位主持人和提问人在点评和交流时也不忘鼓励提携后生,点拨科研方向。
  在墙报区,中科院、兰州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学者的研究成果也吸引了不少参会者驻足研读,在休息时、报告厅外、甚至去食堂的路上,也随时能看到大家谈论会议内容,学术交流的热烈气氛俨然已经从会场蔓延到了校园。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