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天际要闻

首届“全国杰出科技人才奖”获得者廖宏:寻找两条科学线的交点

2016-06-24来源:中国气象报作者:吴越作者(文):作者(图): 发布:林雯 责编:林雯访问量:1506

QQ截图20160624164922.jpg

  跋涉在科学之路上,有人能钻研一个点而将其做深做透,有人能着眼于两条线的交叉做广做宽。首届“全国杰出科技人才奖”获得者、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廖宏属于后者。

        廖宏说,能够将气候变化与大气环境两个学科结合在一起进行交叉研究并获得一些独特的成果,是自己的幸运。

        但是,在庞杂的线条群中,寻找到两条看似各自孤立的线之间存在交点的可能性,其实远非易事。除了幸运外,还需要开阔的视野、敏锐的洞察力和开拓的勇气,更需要一份将可能变成事实的坚持与笃定。

        希望自己的研究可以为国家服务

        针对公众当下最关注的环境问题,相关部门定期发布PM2.5浓度变化的信息。但是,空气质量的变好或者变坏,有多少来自于减排措施,又有多少受气象条件影响,公众和政府都需要了解。廖宏长期在气候变化与大气环境交叉学科中关注这个重要问题,并在大气污染物的浓度、分布、辐射强迫以及气候效应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廖宏告诉记者:“我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为国家服务,为国家制定减排政策提供科学支撑。”她直言,自己内心一直期待着中国能真正实现绿色发展,空气质量越来越好。比如说,对大气污染物变化规律的把握,能够有助于国家有意识地在某些气象条件不利的年份加大减排力度。这是她的初衷,也是一个目标,更是一份责任。

        廖宏提出,气溶胶的年代际变化是大气环境中长期计划和气候预估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明确气溶胶的年代际变化规律和机制也有助于认识气候变化的事实和原因。与此同时,气溶胶的年代际变化除了受到人为排放的影响,还受到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2013年,通过模拟2000年至2050年间的气候变化及其对中国气溶胶的影响,廖宏团队发现,即使固定人为排放,未来气候增暖也能导致中国PM2.5的浓度增加10%至20%。这些研究对于国家采取科学减排措施以及评估大气环境变化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科研就像一场寂寞的长跑

        上世纪90年代,廖宏远渡重洋前往美国,在加州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攻读博士。“当时进入一个全新的学科领域,不是没有过犹豫。”廖宏笑道,而最终鼓励她坚定自己理想的正是北京大学化学系毕业的丈夫。于是,她义无反顾地打开了这扇窗。

        2006年,廖宏回到中国。十年前,国内对于大气污染的关注远没有现在“热”。她在大气污染与气候相互作用方面的研究与欧美同行基本同时起步,并在国内率先将气候变化引入大气污染领域。廖宏还记得在一次项目申请答辩时,曾用远超过常规的时间来向评委们说清楚气候变化与大气污染的联系以及这两个学科交叉研究的意义。

        此外,廖宏还发展了全球大气化学-气溶胶-气候双向耦合模式,并利用该模式率先进行大气化学-气溶胶-气候双向耦合模拟,从机理上解释大气化学-气溶胶-气候的耦合对全球和典型区域气候变化模拟的影响,增进了学术界对传统模拟方法误差的了解。鉴于我国季风性气候特征,她率先定量揭示出季风对PM2.5质量浓度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的影响。

        苍天不负有心人,这场寂寞的科研长跑终于沉淀出价值。近年来,国家及公众对大气污染越来越重视,而廖宏也在经年的积累中,用最丰硕的成果证明了自己。

        现在,她已成为中国多项重大研究项目的主要负责人,并参与撰写IPCC第五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和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担任哈佛大学管理的国际著名GEOS-Chem模式科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以及“大气化学与气候”工作组组长,被国际学术界认定为“中国在大气化学与气候研究方面领先的科学家”。

        女科学家也可以兼顾事业与家庭

        第一次见面时,记者看到她穿着一件淡色中款格子衬衫,迈着轻快的步子款款走来,时髦而干练,完全不同于印象中女科学家的样子。而对于女科学家这个称呼,她也有着自己的理解。

        廖宏认为,从智力水平来看,女科学家和男科学家其实并无差异。“我认识很多女科学家,都十分优秀。”但她也坦言,女性有时在体力和精力上可能会稍显不足,所以她格外看重在实验室的工作效率,工作时要让每一分钟有效地发挥出作用,休闲就要尽情地放松身体与精神。

        在廖宏看来,搞科研并不意味着完全牺牲个人和家庭的时间。她和丈夫都是科研出身,两人在家务上也各有分工,回到家里,拖拖地、煮煮饭,手到擒来。实验室外,廖宏有着和其他女性类似的爱好和放松方式,喜欢打扮,爱K歌,爱看韩剧。“我可是个女中音哦。”廖宏提起唱歌,有些兴奋。

        搞科研,苦不苦?不苦,那是假话;苦,而且很苦,但要学会坚持。廖宏回忆起当初和丈夫一起在美国求学的日子:两个人初为父母,为了不耽误白天的科研工作,只好将孩子送到日托;晚上接回孩子,两个人列好各自照顾孩子和工作的时间表,各忙各的。“那段日子真是咬着牙熬过来的。”她笑道,“人生中没有什么是很容易得到的,搞科研更是如此。如果想太多名与利,不能脚踏实地,到头来只能是一场空。”她认为,科研成果的产出必须经历一定量化的积累与沉淀。

  http://epaper.zgqxb.com.cn/article.action?dgId=1095637144&pageId=3&articleId=24&date=20160607&jsId=170104&products=11010811-1&rightList=1095637144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