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天际时评

以“双基”锤炼“匠人”“匠心”

2016-06-24来源:党委宣传部作者:窦道阳作者(文):作者(图): 发布:贾冰 责编:贾冰访问量:19059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了“工匠精神”,而我校近来反复强调的打好筑牢教师科研“双基”与教学“双基”,实际上道出了大学教师锤炼“工匠精神”的基本要义。秉承千锤百炼、久久为功的“匠心”, 争当教学育人、科研创新的“匠人”,既是每一位大学教师内在的职业追求,也是时代与社会的热切呼唤。

  教书育人,教师为本。科研“双基”,即教师要写好一个国家项目书和一篇科研论文,提高自身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双基”,即要上好一门课和带好一名学生,强化知识传授能力和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可见,科研教学“双基”是大学教师的安身立命之本,也是实现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四大功能的前提与基础。

  对于大学教师而言,教学科研“双基”犹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须臾不可分离。教学是门技术,更是一门高深的艺术,要想站稳讲台,大学教师除了熟知宏大的教育教学理论,更要“打磨”灵活适宜的教学教法,因材施教。刘桂馥、谭丁等老一辈教育工作者“见学生面有疑云就改进教学方法”,裴世鑫、高鸿雁、薛巧玲等“教学十佳教师”们也因用心备课、寓教于乐、课堂摇曳生姿而备受学生好评。但与此同时,作为人师如果只拘泥于传播前人已有的成果,而没有知识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又谈何培养创新型人才。教师在科学研究上功底越深厚,在三尺讲台上便越有自信,也才能收到“授人以渔”的理想效果。正是滕飞教授反复叮嘱一拨一拨“田浩”们,“你们要做一个researcher,不要做worker”,才培养出一股股投身科学研究的新生力量。

  当然,“人师”不是天生的,无论是高超的教学技能还是独特的科研创见,都不可能在简单的“年年照样画葫芦”中产生,也不可能灵光乍现、一蹴而就,而必须来自于对教学“双基”和科研“双基”的持久专注、深耕细作,来自于对质量的精益求精、对细节的一丝不苟、对完美的孜孜追求,不浮不殆、不急不躁。在用心上好每一堂课、悉心培养好每一名学生、精心申请每一个项目、尽心撰写每一篇论文的过程中锤炼“匠心”,砥砺精神。王鹏飞教授遇有周边发生冰雹、龙卷风等自然灾害就专门乘车去调查考证、不顾年事已高亲自到野外指导研究生开展雾观测,治学严谨,甘为人梯,终成大师。   

  “本科教学是一流大学的灵魂”“一流的科学研究促进一流人才的培养”逐渐成为高等教育界的共识。只有让每一位教师在教学与科研的双向维度上都成为 “良匠”,怀有“匠心”,让“工匠精神”在教学科研一线蔚然成风,才能为我校迈向世界一流学科和高水平大学提供不竭的力量源泉。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