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天际时评

踏上“双一流”建设新征程

2017-09-27来源:党委宣传部作者:龙望山作者(文):作者(图): 发布:贾冰 责编:贾冰访问量:15555

  千呼万唤始出来,千淘万漉始到金。日前,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通知,正式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我校顺利入选,大气科学学科成为“双一流”建设学科。这既是我校作为行业特色高校的使命回归,也是对学校近六十年来学科建设成效的充分肯定。

  “双一流”建设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继“985工程”、“211工程”之后的又一国家战略。但与此前不同的是,“双一流”建设最引人注目的是“建设”二字。这毋庸置疑地表明,光荣上榜并非“认定”,并非高枕无忧,而只是“建设”的开始,是迈向世界一流的新起点,能否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还需最终的建设成效来检验。因此,在“双一流”建设中,南信大要做什么、能做什么、如何去做、做得怎样,其现实路径亟待破解。

  建设“双一流”,需要高屋建瓴的学科布局。学科建设是“双一流”建设的核心。作为行业特色高校,学科的重要性更加不言而喻。但从我校历史看,学科建设,尤其是学位点申列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成为制约学校发展的最大瓶颈。虽然近年来我校在全国学科评估中位列第一,此次大气科学学科又上榜“双一流”,但绝不能就大气科学建设大气科学,而必须站在学校全局发展的高度、站在多学科协同发展的高度、站在大气科学长远发展的高度,合纵连横而非孤军深入地建设大气科学及其交叉学科、学科群,形成百花争艳、集群拱卫之势,将学科之路越走越宽。而大气科学建设“双一流”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也或可复制到环境生态、信息工科、管理学科等更多学科的建设中。

  建设“双一流”,需要与时俱进的学术视野。“总量控制、开放竞争、动态调整”“五年一周期”“不搞终身制”……《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传递出明确的信息,没有一劳永逸的榜单,没有一锤定音的“一流”。当前,信息技术主导的科技革命方兴未艾,创新驱动国家战略对于高等教育的要求更高,气象事业现代化对于学科内涵发展的需求更高,大气科学学科国内国际的激烈竞争对于“一流”的标准更高。因此,“建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只有升降号,没有休止符。唯有保持与时俱进的学术视野,瞄准大气科学的国际前沿、瞄准气象事业的热切期待、瞄准“两聚一高”的江苏召唤,才能在有进有出的期末考核中常立榜单、久处“一流”。

  建设“双一流”,需要久久为功的改革创新。建设的过程不仅是某一个或某几个学科的繁荣发展,更是一所大学整体的提档升级。如何围绕“双一流”建设使资源配置最优化,其中的调动、拿捏、平衡,无不考验着学校改革的勇气、智慧与战略定力。“双一流”建设方案的编制和实施,都赋予高校充分的自主权,一方面,意在给高校松绑减负、轻装上阵;另一方面,也意在激发体制机制创新的活力,促进学校提升办学质量、增强核心竞争力、奠定长远发展基础。在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培育、科学研究的协同创新、国际交流的深耕细作等方面,我校已有很多很好的体制机制创新基础,若能上下一条心、全校一盘棋,以建设大气科学一流学科为引领,以深入持久的改革为内在驱动力,必能带动学校更多工作迈入一流。

  随着名单的尘埃落定,“双一流”建设已然进入“正式施工”阶段。立足中国特色,解决行业问题,探索南信大道路,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再接再厉、再接再捷,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南信大将交上一份一流答卷。(执笔人:贾冰)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