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媒体聚焦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朱彬:

得天下英才而教之 不亦乐乎

2018-10-08来源:中国气象报作者:申敏夏作者(文):作者(图): 发布: 责编:林雯访问量:893

  【暑假,是学生和老师可以从繁忙的学业和工作中暂时抽离出来的一段闲暇时光。然而,这一个多月对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老师朱彬来说,却是另一份忙碌的开始。业务工作研讨、实践教学设备调研……他不放过“充电”时间,不仅为自己,也为学生。

  站在三尺讲台20年,朱彬凭借着对学生的热爱、对科学的渴求,成为和蔼可亲的师长和受人尊敬的学者。】

  潜心教学——因材施教 分类指导

  做了二十多年老师,如何上好每节课,仍然是摆在朱彬面前的重大课题。

  每次课前,朱彬都要仔细修订课件,把握知识点讲解的细节,注意知识点与课程结构逻辑关系的衔接,并用简洁的课堂设计和严谨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复杂的原理和现象。“条理清楚、知识系统、重点难点突出”是校内外学生对朱彬授课的一致评价。

  大气化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发展变化较快,教学内容和体系也要根据学科发展不断调整和完善。“上课上了几轮,总要有些新想法,不能只做一名重复的教书匠。”朱彬说。

  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朱彬试图弥补学生的知识结构缺陷,并强调多学科联系。比如,大气科学学生需补充化学动力学知识,但也需避免就化学谈化学;环境科学学生则需补充大气物理基础,认识大气中的物理过程和化学反应条件等。

  对于研究生教学,朱彬认为每个人的学习目的和兴趣差异较大,应贴近学生科研工作、对某些分支要深入学习和调研的需求,进行引导式、探究式教学指导与学习,并采用灵活的课程考核方式。

  作为教育部国家级大气科学与气象信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主任,朱彬提出了“大气科学虚实结合”的教学改革方案,带领同事和学生通过三维显示、VR/AR等多媒体和信息技术开发大气污染物扩散、大气污染物来源追踪等虚拟仿真教学模块,将大气中复杂的概念立体、直观、动态地展现出来,以便学生理解得更加透彻。

  作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333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朱彬采取老带新“主讲教授、骨干讲师、助教”的阶梯式教学团队方式培养年轻教师,完善了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培养出师德高尚、勤教爱生、理念先进、专业过硬的优秀教师团队。热爱教学、热爱学生、立德树人,也在朱彬带领的教学团队内得到传承和体现。

  不懈求索——科教融合 抚育英才

  野外科学试验和数值模式模拟是大气环境教学和科研的两个重要方面。

  在多次野外观测试验中,朱彬带领学生全国各地跑,一起历经酷暑寒冬……回忆起和学生们的点点滴滴,朱彬的脸上不经意间露出了笑容。

  谈起自己培养的学生,朱彬如数家珍:“小王从本科三年级就跟着我做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至今已十几年。他最擅长外场观测,从高原到海岛、从森林到沙漠,去过很多地方。他是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如今已留校任教。”“小潘的数理功底好,他做的空气质量模式和气候模式功能研发,很好地实现了我们当初一些具有独创性的想法。”

  朱彬和学生的关系亦师亦友。他说,和优秀学生在一起,总有惺惺相惜的感觉。“作为教师,我最大的快乐是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比起我自己取得成绩,学生取得成绩更让我高兴。”

  在课堂上,朱彬向学生传递最新的学术观点,指出新观点或经典理论的突破点,并关注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科研方法等。

  “科学精神核心是需要对事物有质疑的精神;科学研究需要有逻辑判断和推理能力,更需要实证。”朱彬说,科研创新不能停留在口号上,深入调研、深度思考,才是科研创新的基础。

  热爱科学——学无止境 孜孜以求

  1991年走出校门时的朱彬,学的是染整工程,和大部分同学一样,分到了一家印染厂工作。然而,面对每天重复的劳动,他并不适合。1994年,他抓住一次机会,来到了南京气象学院担任化学老师,他觉得学校是一个更适合思考的地方。

  走进校园后,朱彬对于知识的渴求被激发出来。

  “我是学化学、化工的,大气科学背景很弱。但在读研的几年内,我基本上把大气科学的核心课程都补了一遍。”他先后攻读了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并赴香港和日本开展客座研究和博士后研究。

  他发现,学科之间的基本原理是相通的,化工原理中的动量、热量、质量传递也是大气中的核心过程,大气科学和化工中都有边界层的概念。在科研过程中,朱彬也有意识地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和研究领域,研究方向从化学成分与反应向大气污染物理过程、大气成分与气象/气候相互作用等领域延伸。

  他先后主持承担了6项国家自然基金委和科技部等支持的项目和课题,曾获得“涂长望青年科技奖”等奖项以及“全国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经过多年努力,他也从一名普通的讲师成为教授、博导。

  朱彬坦言,做科研很苦,偶尔取得关键进展却倍感快乐。“当模式成功开发出来、当设想得以证明,心里觉得无比快乐。”朱彬说。

  2014年,朱彬被南信大派往国家气象中心挂职。这期间,正值中国气象局环境气象中心成立,朱彬参与了该中心发展规划的调研和研讨。朱彬课题组和国家气象中心的同事还将开发的“基于空气质量模式的在线污染源追踪模型”在国家气象中心实现准业务应用。

http://epaper.zgqxb.com.cn/epaper/index/item_read?id=192583 20180910 2版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