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媒体聚焦

江苏教育工作简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高站位发展教师教育

2019-10-09来源:江苏教育工作简报作者:作者(文):作者(图): 发布: 责编:于杰访问量:850

2018年,中央印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我省出台了《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均明确提出要支持高水平综合大学开展教师教育。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决策部署,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成立教师教育学院,围绕高水平综合大学发展教师教育,积极开展探索。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关于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有关文件精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在全省率先成立教师教育学院,切实担负起高水平大学办师范教育的新使命,今年已顺利完成首次招生,有力推进了全省教师教育的改革发展。

一、高起点谋划,贯彻落实深化教师教育改革新要求

该校积极响应高水平大学办师范的号召,主动担当作为,全面系统谋划办好教师教育学院,确保国家和省关于教师教育改革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

一是集聚全校优质资源办师范。学校成立了校长牵头,主管教学副校长统筹,各相关部门领导、师范专业学院和教师教育学院主管副院长共同参加的教师教育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秉持“专家咨询、集体决策、行政执行、质量优先”的治理模式,推进教师教育治理的校—院两级高效协同运作;系统整合全校教师教育师资力量,在建齐建好教师教育课程基础上,充分挖掘学校的优质课程资源,为师范生提供优质的课程资源保障。

二是广延名师名家办师范。积极邀请著名教育专家反复论证建设方案,筹集建设资源、完善建设路径和方法;建立教师教育学院学术报告制度,定期举办教师教育专家专题讲座,推进科学决策、人人学习、稳健发展;成立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师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聘请二十余名知名教育专家、教育管理者和一线学科教师为委员会成员,并通过召开专家指导委员会会议、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发展与改革座谈会等,就教师教育发展与改革协商问策。

三是对标国家一流办师范。坚持教师教育学院实体运转与师资队伍建设、学位点突破、科研水平提升、社会服务能力进步、国际化发展同步谋划、全面提升。在此基础上,围绕培养高素质教师不动摇,创新绩效工作制度和科研奖励制度,引导更多的教师教育师资走出书斋、走向一线,做与实际教育问题相适配并能切实解决问题的实践研究,做能切实保障师范生健全发展、科教融合式的教学研究,做能与师范生、一线教师和基础教育学校改革一起学习、探讨和成长的卓越教师教育者。

二、高标准推进,突出改革重点创新发展师范教育

该校着眼于建设国内一流教师教育学院的目标,不断开拓工作思路,狠抓生源质量,强化制度建设,坚持高标准推进师范教育各项改革重点。

一是高标准抓新生招录,生源质量好。在2019年新生招录中,总体来说,师范类专业从录取分数及一志愿率情况整体高于非师范类专业。2019年首批在汉语言文学(师范)、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英语(师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物理学(师范)5个教师教育类专业招收本科生330多人。此外,学校还在专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藕舫学院面向有志于从事教师职业的学生开设了藕舫师范班,共300多名学生,系统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二是高标准抓制度建设,保障支撑强。学校制定了系统的规章制度,配置了充分的资源与条件保障,最大程度调动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的优势,推动教师教育各项事业稳中有进,教师培养培训质量持续提升。特别是建立了科学合理的教师教育类专业课程评价体系,加强教师教育类品牌、特色专业建设与评估,相关教学成果、奖励等由教师教育学院与相关学院共享;同时设立师范生共同培养专项经费,核拨“共同培养、协同育人、三相结合、荣誉共享”各项教学经费。

三、高质量培养,探索创构“四有好教师”培育新模式

该校认真对照“四有好教师”标准,积极探索综合性大学创办师范教育的发展路径和管理模式。

一是师德建设与专业培养齐抓共管。将教师教育课程分置四年中“不断线”的全程加以培养、锻炼。严格遴选和引进政治素养好、业务能力强、学历层次高的优秀教师作为专任教师,将师德师风摆在师范生培养的首要位置,引导师范生以德立生、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更好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责任。

二是学科专业与教师专业协同培育。积极探索符合学校实情、具有学校特色的教师教育管理和运行模式,实行“共同培养、协同培育、三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学生由教师教育学院统筹管理,教师教育学院和各相关专业学院共同培养,学科专业与教师专业协同培育,培养过程突出师范性、强化学术性、加强实践性,使三者有机结合。聘请校内外教学名师组成各学科专业指导组,负责教师教育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审定、教学指导、专业评估、学生发展等业务指导工作。

三是课堂教学与实践实训有机结合。建设1300平方米的教师教育实训中心,有微格教室、多功能观摩室、智慧教室、班级技能管理室、教学研习室等十多种二十多间实验室。与中学互设基地、互派教师、互动发展,一方面在中学建设师范生教育实践基地,到基层一线进行教学,为师范生实习、在职教师跟岗培训等提供场所和指导;另一方面对接社会和区域的教育疑难问题,定点联系基础薄弱学校,主动融入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帮助指导开展教学改革和研究。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