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媒体聚焦

入驻发射场区一个月,他为“收官之星”保驾护航

2020-06-24来源:新华日报作者:于 杰 杨频萍作者(文):作者(图): 发布: 责编:于杰访问量:454

6月23日上午9时43分4秒,最后一颗组网卫星的成功发射为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组网画上圆满句号。气象保障为此次发射任务提供了重要支撑,这其中就有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友的身影。

作为“收官之星”发射任务现场气象保障组4位成员之一,南信大2011级校友胡云涛提前一个月就进驻发射场区。

卫星转场、整流罩转场、决定发射窗口……虽然备受瞩目的焦点时刻只是火箭从点火到成功将卫星送入预定轨道的二十几分钟,但是从火箭进场开始,整个系统运行的每个环节都需要气象保障团队做精准预测。

比如火箭进入发射塔架后要进行常规燃料和低温液体燃料加注,这项工作对气象条件特别是对气温有较高要求,火箭控制系统还要根据气温情况计算出推进剂加注所需要的温度和加注量。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气象保障团队要在发射前96小时、72小时进行逐时气温预报,胡云涛所在的现场保障组担任的就是最终预报审核任务。

“除了熟练掌握这一区域的历史天气特征,我们还必须掌握最近的天气系统情况、降水、云量、冷空气等,这样才能做到精确保障。”胡云涛表示,这对于现场保障任务来说只是“正常操作”。

目前场区正值雨季,火箭发射最怕的就是短时对流天气,特别是降水、雷暴等,气象保障团队每四个小时就要做出一次预报。进场以来,胡云涛所在的现场气象保障组不仅要每天召开气象预报会商,为场区的天气情况做出判断,还要给出天气系统总体技术方案、风险分析、场区气候背景分析等。凭借着丰富的工作经验,特别是对现场天气变化特征的准确把握,他们做出的会商判断为预报结果提供了双重保险。

发射前两天,胡云涛作为汇报人参与了气象系统专题汇报,对场区未来天气情况给出结论,判断窗口天气是否符合最低发射条件,为火箭是否按时发射提供依据。

22日晚六点,胡云涛早早来到岗位上开始了最后阶段的紧张工作。根据预测,22日晚间,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场区前半夜将有雷暴过境,后半夜雷暴逐渐解除。虽然预测和现场情况精准一致,但是胡云涛和团队还是整夜紧盯天气系统变化,同时为飞控中心、各观测点等单位提供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场区的天气情况,直到发射任务圆满结束。

当卫星顺利进入轨道的消息传来,胡云涛和团队成员激动地鼓掌欢呼,一夜的工作疲惫都被成功的兴奋替代。

对天气“脾性”的准确摸清离不开数十次任务保障的积累。工作至今,胡云涛已经参加发射任务三十多次,现场保障十五次。参与高密度的航天发射任务让他迅速成长为工作中的多面手。在一次次任务的总结反思中,胡云涛逐渐摸准了场区天气的脾性。

2019年的一次发射任务前,场区突发“东风波动”雷暴不止,这一影响超出此前的预测,现场一下子紧张起来。随着任务发射窗口越来越近,胡云涛所在的气象保障团队每隔20分钟、15分钟,直到每隔5分钟会商一次,最终他们判断雷暴会在发射前停止,发射任务按照正常流程进行。“当时心里肯定紧张,但是任务要求必须当场给出结论。我们对自己的专业积累、业务能力、理论素养有自信。”胡云涛表示。

胡云涛的自信离不开在校期间打下的坚实基础。让胡云涛印象深刻的是,在学校气象台实习时练就的绘图本领让他在工作中实现了“无缝对接”,而新手往往需要花费不少时间练习。与此同时,胡云涛在母校打下的编程基础也让他在工作中崭露头角。入职后胡云涛发现,工作中有些问题常常需要查找资料,而翻阅文献效率较低。他发挥特长,将常见问题写成查询代码,只要在程序中输入相关问题就能实时查找到关联文献,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如今,这个软件已经在同事中得到应用。

不仅如此,胡云涛的编程能力还在天气预测中发挥了大用途。在一次执行任务中,距离发射还有两天时间,场区上空突发高空风,胡云涛编程绘制出“南支急流轴变化图”,准确判断出此次高空风的影响范围,为发射任务提供了有力的决策依据。

http://xh.xhby.net/mp3/pc/c/202006/24/c791971.html新华日报6月24日科技周刊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