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媒体聚焦

一文读懂今年这个“特别”的梅雨季

2020-07-23来源:青年报作者:陈泳均作者(文):作者(图): 发布:方向 责编:访问量:492

  7月21日申城出梅!今年梅雨季已经长达42天,较常年梅雨季23天多了整整20天。不仅刷新本世纪纪录,更是位居历史第三,仅次于1996年和1999年43天的梅雨季。

  为何今年梅雨季这么长?梅雨季降水这么多?青年报记者从2020年梅汛期降水异常成因研讨会获悉,上述两个问题与今年印度洋海表温度偏暖以及北极冷空气输送密切相关。与市民猜测一致的是,本次梅雨季追根朔源与全球变暖有一定关联。记者特别整理了一篇深度分析文章,让你一文读懂今年这个“特别”的梅雨季。

  为何梅雨季这么长?

  不少市民会好奇原因。简单来说,出梅的“幕后大boss”是副热带高压。当副热带高压北跳后,申城就出梅。而今年的副热带高压是什么情况?较往年而言,属于“纹丝不动”的状态,有小幅度的北跳。

  那么,新的问题来了,为什么今年副热带高压如此稳定?首先,这与今年印度洋海表温度有关。中国气候中心丁一汇院士分析道,今年菲律宾反气旋加强,而印度洋暖平流偏暖。这就形成了今年东冷西暖的海温分布,然后通过动力和热力作用使副热带高压锁定在西太平洋和东南地区。

  形象地说,今年的副热带高压日子并不好过,可以说是在“夹缝中生存”。西面受到来自印度洋暖平流不断向东的推力,东面受到菲律宾反气旋不断向西的推力。因此左右夹击,“僵”在了原地,再也不是原来那个“活泼好动”的副热带高压了。也因此,今年的梅雨季明显偏长。

  与市民们猜测一致的是,本次梅雨季偏长的确与全球变暖有一定关联。丁一汇院士分析道,北极环流变化的影响是一个新的因素,由全球变暖引起的高温热浪或北极热浪产生。因此,海洋异常模态的强迫作用会受到北极环流和温度场变化的调制。“全球气候变暖的结果,特别是中高纬度地区快速增温与极地高温热浪的结果,这点应引起我们新的关注。”丁一汇院士呼吁道。

  为何梅雨季降水这么多?

  先来看一组上海的降水数据,入梅以来,全市遭遇8场暴雨,6场大暴雨,平均梅雨量高达507毫米,是近十年平均梅雨量227毫米的2.2倍。据国家气候中心首席气候专家王永光介绍,6月以来,长江流域降雨量410.4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48.3%,为历史同期最多。此外,今年至今强降雨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

  “从国内的角度分析,今年入梅偏早和梅雨锋偏强,是长江中下游梅汛期降雨异常偏多的原因。”国家气候中心首席气候专家王永光表示,2020年5月南海夏季风爆发,较常年稍偏早。此外,6月上中旬,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高)脊线位置偏北。

  “春季北印度洋偏暖,有利于副高偏强,南方偏南风分量偏强,水汽输送偏强,降水偏多。”国家气候中心首席气候专家王永光介绍道。

  从全球的角度来分析,今年梅雨季降水偏多也与外部的水汽输送有关,而且该水汽还来自北冰洋。中国气候中心丁一汇院士表示,中高纬地区呈两高一低的异常环流形势,有利于北冰洋的水汽输送到我国西北内陆,菲律宾、西北太平洋地区为异常高压控制,有利于西南水汽向我国南部输送。

  “今年6-7月份长江中下游地区洪涝发生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对流层低层西太平洋地区反气旋异常较强,热带暖湿气流被输送到长江中下游一带辐合,造成连续暴雨事件。”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罗京佳教授给出了初步分析结论。他表示,今年降水偏多与热带印度洋-西太平洋海温较暖有关。这种热带海温异常分布容易引起较强的西太平洋地区反气旋异常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洪灾。不过,今年却是个弱厄尔尼诺事件。

  那么,这是不是说明强降水这类极端天气的“触发条件”并非需要强厄尔尼诺,当发生热带印度洋-西太平洋海温异常时,就可能会发生?“今年的确是个弱厄尔尼诺事件,对于上述领域的海温异常原因仍需进一步深入分析。”罗京佳教授说道。

http://app.why.com.cn/epaper/webpc/qnb/html/2020-07/23/content_107060.html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