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媒体聚焦

南信大一老师带领学生团队搞科研 论文在国际高水平期刊发表

2020-09-10来源:龙虎网作者:祁锋 严常坤作者(文):作者(图): 发布: 责编:严常坤访问量:828

本科生究竟如何做好科研?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计算机与软件学院的许小龙老师,带着9个本科生和3个硕士生的学生团队,近两年人手一篇高水平论文,在南信大被称为“信息创新先锋队”。

前不久,国际顶级学术会议IEEE ICWS 2020及中科院1区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Informatics又公布了论文录用结果,由许小龙指导的计软院2018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申博文、软件工程专业方子介分别作为第一作者撰写的论文被大会和期刊全文录用,论文由许小龙课题科研团队合作完成。

重视对话和积累,才能“吃透”好文献打下基本功

“本科生们常为写论文缺乏创新、独特的专业见解而苦恼。”许小龙说,对科学技术的理解是需要时间的。为了解决大多数学生在科研选题、论文写作方面的普遍问题,许小龙会建议他们大量地阅读国外顶级期刊的最新论文,有不懂的地方再和大家交流沟通,以此来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同时也培养他们的文献分析能力和口头陈述能力,打下扎实的科研基本功。

“在许老师的引导和督促下,我们团队的学术氛围浓郁,同门师兄妹们都是马不停蹄地看文献,做新选题。”方子介介绍,他大一期末时,通过文献的阅读发现边缘计算在为车联网中的车载应用提供低延迟的服务方面,有着非常好的表现。然而,由于不同车载应用所需的服务内容有一定的相似性,重复地处理相似甚至相同的服务内容,会导致边缘服务器中存储、计算和带宽资源的巨大浪费。为此,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许小龙的指点下,方子介探索出了在车联网边缘计算环境下,通过交通流量预测实现计算卸载和内容缓存的方法。“在南京交通轨迹大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证明,我提出的方法可以显著减少车载应用服务的延时和能耗。”方子介说,也正是这样的发现,让他的论文能够被顶级期刊录用。

此外,在学校和计软院的支持下,许小龙还鼓励学生多出去参加科创比赛和学术会议,“不少比赛是国际认可的高含金量学术性比赛,经过层层选拨的奖项代表着学生们的学术能力。”许小龙说,让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科创比赛或是参会宣讲论文,对于他们而言,既能认识到自身不足,看清与别人差距,也是能力的提升和经验的积累。

科研创新的过程比成果更重要

“学生在科研过程中的成长和在探索中对未来的规划,这才是难能可贵的经历。”许小龙对记者说起来了自己在南信大本硕就读时的往事,他表示自己从母校出去,再回到母校工作,清楚地知道南信大的学生需要什么样的锻炼,“相比成果,我更重视学生的创新过程。”

许小龙表示,现在不少学生会在意能否发表顶级刊物或者获得国家和省级奖项,这种过于执著于成果的态度有点浮躁,好的结果只是件锦上添花的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到了什么、取得了哪些经验教训、受到了哪些教育最重要。”“对我们团队来说,一篇论文的完成,大致分为这样过程:发现研究的问题、找到合适的方法、实际的动手操作。”申博文说,这过程不是一个直线发展,他可能随时随地都要处理突发状况。

跟申博文不一样,许小龙的学生、2018软件工程的黄祺赫认为,接触科研的收获,是培养了自己吃苦耐劳的毅力。“文献搜索好似大海捞针,开组会听了小半年才听懂,写英文论文一天只憋出一点点……”黄祺赫这样形容刚进组的状态,他说那时刚踏进科研丛林 “两眼一抹黑”,简直“弱爆了”。由于知识储备不足、英文能力有限、科研思维欠缺等原因,黄祺赫在课题组中很快就认识到了自己的弱势地位。“谁还没点焦虑,自己克服克服呗,不懂就追着师兄师姐问,实在搞不懂了,再问老师。”黄祺赫说。

黄祺赫形容自己是个要强的人,因为被许老师的科研热情和严谨的学术规范所感染,为了找到自己的学术归属感,他就一点一点啃英文文献,寒暑假在家写论文经常凌晨两点才睡觉,乐此不疲地上下求索。“终于,今年五月底,我也在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了一篇中科院一区的期刊论文。”黄祺赫开心地说,“面对科研中不断出现的挫折,自己承受住了压力和辛苦,想想挺佩服自己。”

http://news.longhoo.net/2020/njxw_0910/439311.html龙虎网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