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院系传真

明德·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生学术沙龙(2020年第3期)成功举办

2020-10-26来源:文学院作者:陈中毅作者(文):作者(图): 发布: 责编:于杰访问量:345

10月21日下午,文学院“明德·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生学术沙龙(2020年第3期)”活动在明德楼S103举行。参加学术沙龙的有2019、2020级外国语言文学专业全体研究生及学院教师汪徽教授、陈中毅副教授、夏玉玲副教授、卢华国副教授。沙龙由陈中毅老师主持,2019级同学汇报近期学习研究进展。

在宁夏支教的张斯琦同学的发言题目为《多元系统理论下看《罗生门》不同译本的翻译策略》,以线上的方式分享了近期的学习进展,对比了多元系统理论下《罗生门》鲁迅译本及楼适夷译本的异同及其深层次的原因。陈中毅老师作点评,指出在研究时应做到理论与文本紧密结合,杜绝“两张皮”现象。

赵素燕同学的发言题目为《日语N-V型复合名词内部名性动性研究》,就论文开题的相关内容做了汇报。她从实际日语学习中的困惑出发,研究日语中“名词+和语动词连用形”类复合名词的句法使用特征,详细阐述了前人研究的相关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看法。卢华国老师给出了论文工具、数据库使用上的建议。

宋雅同学的发言题目为《柳宗悦民艺思想在当代中国的传播与接受研究》,从历史研究的角度出发,采用数据分析和文本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介绍了日本民艺之父柳宗悦的民艺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与接受情况。汪徽老师肯定了该研究的现实意义,并就论文主题的明确化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

张婉婷同学的发言题目为《非自然叙事诗中叙事性的消解——以长篇叙事诗<维纳斯与阿多尼斯>为例》,将非自然叙事学与诗歌叙事学相结合,以莎士比亚的长篇叙事诗《维纳斯与阿多尼斯》为例,探讨了非自然叙事诗中叙事性、诗性、非自然性三者的关系问题,以诗中非自然性导致叙事性的消解为论点,对文本做出了新的阐释。夏玉玲老师作点评,指出诗歌中叙事性的消解是一方面,但在消解之前必有生成,叙事性的建构问题也应纳入考虑范围。

魏竹涵同学的发言题目为《影片《土生子》中比格·托马斯的创伤书写与引路人的疗伤机制缺失研究》,将美国黑人作家理查·赖特的小说《土生子》及其同名改编电影进行对比,梳理了小说中的引路人疗伤机制,剖析了电影中引路人疗伤机制缺失的原因,进一步指出这一缺失给电影呈现效果带来的影响,最后在创伤视阈观照基础上阐释了影片中的人道主义照拂。夏玉玲老师以此为例,就小说与电影改编的范式分享了自己的看法。

单斯琴同学的发言题目为《批评认知语言学:趋近化理论实例分析》,介绍了批评认知语言学这一新兴交叉学科的国内研究现状,利用数据分析法从研究者、研究机构、研究趋势、研究素材等方面做了详细阐释。汪徽老师给出了选题细化及具体实践方面的建议。

金梦同学的发言题目为《西方话语体系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讨论了西方话语体系视角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问题,通过用世界主义、新世界主义、后殖民主义、文化相对论、多元文化主义等理念来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目标、文化策略等,得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文化方面与西方理论有共通之处,可以为西方世界国家所理解与接受;同时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又是更加优越的思想,是世界共享的中国智慧。卢华国老师指出应将选题进一步细化,并结合自身研究方向,选取微观研究点。

各位老师均对同学们的汇报作出了精彩独到的点评,还分别从论文选题、开题准备、研究方法、论文投稿等角度给出了实用中肯的建议,有助于同学们进一步的学习研究。

陈中毅老师就此次学术沙龙做出总结。陈老师首先肯定了同学们近期的学习成果,鼓励各年级间的研究生加强学习交流、交换经验。随后陈老师提出了两点建议,一是文献阅读的重要性,要多读文献、精读文献,在文献阅读中找思路找经验;二是要不断拓宽阅读面与知识面,走出本专业的“舒适圈”,及时了解各专业及学科相关的研究动向,提高学术素养。本次沙龙在讨论与欢笑中圆满结束,整个活动互动频繁,干货满满,大家收获颇丰。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