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部处动态

我校成功举办2020年海峡两岸暨港澳台地区“地球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第三场专题活动

2020-11-13来源:国际合作与交流处、港澳台事务办公室作者:于阿娜作者(文):作者(图): 发布: 责编:于杰访问量:430

11月12日,我校组织召开了2020年海峡两岸暨港澳台地区“地球科学与可持续发展高端学术论坛环境与健康专题第三场线上会议研讨会。该会议由我校章炎麟教授和香港浸会大学高蒙教授共同主持,邀请到香港理工大学、复旦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高校专家做专题报告,吸引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

来自香港理工大学的郭海教授在报告中详细介绍了我国各主要城市及珠三角地区的挥发性有机物组成特征,来源及其对臭氧的贡献。基于观测的数据,运用光化学箱式模型分析了142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对于TVOC,中国北方较高,且烷烃和OVOC的贡献占比在一半以上。珠三角中部地区的TVOC较外围高。通过苯和甲苯以及甲醛和乙醛的比值分析来源,较高的苯和甲苯之比在武汉指向燃料燃烧,在兰州市为工业排放。而华南地区较低的苯和甲苯比指向溶剂使用。对臭氧光化学反应性的分析,发现北京、成都、上海、武汉、济南、石家庄和郑州为VOC控制区,而兰州为VOC和NOx共同控制区。选取臭氧浓度较高的日期做EKMA曲线,发现上海和成都为VOC控制区,并提出了不同VOCs/NOx的削减率。北京、武汉和兰州都属于VOC过渡区,其中在北京和武汉,削减挥发性有机物会更有效

来自复旦大学的张宏亮教授为大家分享了大气氧化性与臭氧浓度变化的研究。报告指出目前我国以PM2.5为特征的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一次颗粒物浓度明显下降,但城市二次污染物(PM2.5中的二次组分和O3)浓度上升,尤其三大经济区域O3浓度超过160µg/m3,主要原因是大气氧化性发生了变化,决定了一次污染物的大气寿命并驱动了二次污染物的生成。近年对O3的研究表明,虽然人为源排放均有所下降,但由此导致的大气氧化性(AOC)的增强,导致O3的上升(尤其在城市地区);PM2.5浓度下降对NOx和HO2的清除作用减弱,重要的氧化剂(如OH)和NOx竞争VOC,随着减排效应,VOC更倾向于和OH反应,增加HO2,从而导致O3的上升。

来自香港中文大学的严鸿霖教授为大家介绍了关于我国跨区域大气污染及其健康效应的研究。围绕中国大气污染跨区域传输过程的空间和垂直输送规律、特殊的天气气候事件对大气污染跨区域传输的影响两个主题,他详细展开了介绍与讨论。该报告指出80%的中国PM2.5的跨区域传输发生在大气边界层内,而发生在边界层外的大气传输过程,其空间跨度可以从中国西南,西北部到中国东部。我国PM2.5的跨区域传输平均贡献可达到27%,区域性污染特征明显。此外,该报告还指出地面高压,冷锋过境,沙尘暴,台风等天气过程以及ENSO事件都会导致大气PM2.5的区域性传输,从而引起一些特殊大气污染过程,其影响不容忽视。

此次会议引起了参会众多师生的热烈讨论,让聆听报告的师生们受益匪浅,促进了在座师生对于空气污染及其健康效应的深刻认识。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