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媒体聚焦

一件事,改变一座城

2021-01-05来源:新华日报作者:许雯斐 李凯 颜芳作者(文):作者(图): 发布: 责编:严常坤访问量:1508

2500年历史留下一座古都南京;置身浩荡时代潮流,站在新的历史节点,此刻南京会通向何方?这一时段的南京又将对未来南京产生何种影响,留下何种印记?

毋庸置疑,南京在变。这种变化是全方位的,又悄无声息。美丽古都,正在孕育一个人才、技术、资金、信息等交互激荡的生态。

建设创新名城,美丽古都必定会有新的样貌来回应新时代。


像联产承包制那样去点燃创新激情

早晨六点,苗春生睁开眼第一件事就是拿起手机,翻看三十多个项目微信群里的情况,他唯恐哪个项目的天气精准预报不准,导致甲方损失。

元旦三天假期,苗春生每天都要处理合作项目出现的各种问题。每天下午的时间,他留给教学,他要琢磨如何修改两位博士生的论文,还要指导两位博士后。2018年苗春生参与组建南京信大气象科学技术研究院,并任执行院长,同时他还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博士生导师。身兼双职,他却感到累得其所,因为这是他盼望了多年的生活。15年前从海外回国后,他一直期待能开拓我国气象服务市场,用所学造福国家。

“我国气象服务比国外先进水平至少落后15年。”苗春生说,这几年我国发展很快,气象服务企业从5年前的百来家增加到现在的1700多家,市场空间达到3000多亿元。

苗春生所带领的技术团队在南京信大气象科学技术研究院持股75%,他卖了套房产拿到297万元房款再凑到300多万,义无反顾投入创业大潮。因为团队提供的精准气象预报,一家海上风电场在一场台风中非但没有停产,反而利用大风赚了6000多万元。

从做试验写论文转向做工程做产品,需要改变的不光是身份。去年带领团队忙了四五个月,依然无法解决客户的预报需求。有时为一个项目,声望享誉学术界、年近七旬的这位老人要跑六七趟,即便面对是甲方的普通技术员,他也会向对方详细说明,哪怕合作费用只有十几万元。

2020年,苗春生带领团队实现销售6000万元,是前一年的一倍多。他不是一人在奋战,研究院聘来了上市公司的总经理负责市场和项目推进,他的背后还有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长李北群把学校引进的海归高层次人才放到研究院做技术院长。

帮新研站台,推动教授走出校门,面向市场服务社会,学校的实力非但没有削弱反而大力加强。该大学近三年引进海外院士17名,高端人才600多名,现有国家级人才101人次。去年11月,学校拿到首个落地江苏的基础科学中心项目。

“产业化为教师提供了不同阶段分类发展的机会,增强了教师能力,扩大了学校影响。”李北群说。他支持教授团队依托校内国家级平台成立新型研发机构,现已成立12家,学校与南京江北新区共同打造“中国气象谷”,70家企业明确入驻意向。

南京曾被形容是一座体制之城,丰富的科教资源人口拘囿于体制内,未能融入城市发展。激活丰富的科教资源,南京以发展新型研发机构为机制改革突破口,让科研团队持大股,吸引一批批人才奔向南京创新创业。他们也许是要创造更大的财富,也许是要突破自我,也许是为了追求更大的价值,也许是心系家国,推动行业前进,致力解决现实问题……南京400家新型研发机构,吸引2400多位科研人员持股加入,包括115名中外院士,共孵化招引企业7000多家,集聚科研、管理等人员数万名。图灵奖得主姚期智、86岁的院士张钹等老一辈科学家都把人生的第一次创业放在南京。

成立不到3年的江苏集萃药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经过两轮融资,估值35亿元,已全面启动“斑点鼠”计划,4年内要完成超两万个条件性基因敲除品系,成为全球最大的小鼠模型资源库。

元旦假期,南京云思顿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云曙先跟进了两个合同总额均超2亿元的垃圾站综合运营项目。云曙先一毕业就留在南京创业,从事智能垃圾分类,创业之初获得栖霞区1万元大学生创业资助,到后面获得租金减免等多项帮扶,现在公司有60多项发明专利,是国内领先的智能垃圾分类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

最大的约束在制度限制,最大的活力在制度创新。像联产承包责任制那样去保护农民的积极性,像工商注册制那样去创造更多个体发展的机会,南京发展新研机构、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极大释放创新能量,许多加入南京创新大潮的科研人员形容,迎来了一场“生命的春天”。

http://xh.xhby.net/pc/layout/202101/04/node_17.html#content_874239 新华日报2021年1月4日 第17版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