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媒体聚焦
​新春伊始,对话三代科研“牛”人

躬耕不辍执牛耳,万里平畴春牛“犇”

2021-02-24来源:新华日报作者:杨频萍 蔡姝雯作者(文):作者(图): 发布: 责编:严常坤访问量:1112

编者按 在很多人眼中,科研人身上自带牛的属性,优秀的科研工作者也被人们称为科研“大牛”。新春伊始,记者走访、对话了四位属牛的科研“牛人”,不管“大牛”还是“小牛”,是开拓创新的拓荒牛、甘为人梯的孺子牛,还是躬耕不辍的老黄牛……他们都有饱满的科研热情,以不怕苦、能吃苦的“牛劲”“牛力”,用创新点燃科技强国引擎。

谢涛:

少说多干甘为“孺子牛”

“老老实实耕田,埋头做好自己手头的工作,是牛的品格。”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遥感与测绘工程学院副院长谢涛教授今年48岁,少说多干是他一贯的做事准则。

海洋在全球气候和天气变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利用海洋遥感卫星可以实现海洋环境和气候的有效观测。自从走上科研之路,谢涛一直聚焦海洋领域,瞄准国际前沿难题,以科技之力服务国家地方经济发展,主持各级各类海洋领域科研项目20余项,合计经费2000余万元。

谢涛告诉记者,2008年,他刚去加拿大贝德福德海洋研究所时,感受到海洋遥感应用的重要价值。他举例说,大洋上有不同的水团,温度、密度、盐度各不相同,从遥感图像上,能看到不同水团交会处的清晰界面,即海洋锋面。“锋面不仅影响声呐在海洋中的传播路径,是海洋军事中的重大问题,通过遥感还可以了解海洋表面温度及其梯度变化,可以寻找到不同鱼类的分布,检测海上钻井溢油、海上船只非法排油情况,海洋遥感在海洋环境保护、渔业资源分布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影响。”

“如今,我国已经自主研发并发射了8颗海洋卫星,与法国联合研制发射了1颗海洋卫星。”谢涛表示,得益于我国海洋卫星应用的迅猛发展,我国已拥有全球海洋水色、海洋动力环境和海洋监视监测的综合观测能力,在各领域大有可为,包括助力北极科考和北极研究。

“比如通过遥感,我们可以区分北极的海冰面和开阔水域,为‘雪龙’号提供保障。”谢涛说,但目前通过遥感检测海冰厚度还是个技术难点,无论是光学还是微波的遥感技术,算法的误差还很大。比如在某些条件下,0.2米厚的海冰与0.5米厚的海冰,对应雷达影像的回波强度差别甚微。因此,如何探索新的识别机制进行海冰类型识别和厚度反演,是目前亟待突破的瓶颈,也是团队下一步重点攻关的方向之一。

未来,团队还希望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海洋特征的遥感识别、分类及解译,“我们要将遥感机理和AI技术结合起来研究,构建针对复杂海洋现象的精确模型,探索出复杂海洋特征探测与识别的深层次机制,真正提高AI算法进行海洋遥感识别与解译的精度和效率。”谢涛说。

“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贴近应用,服务社会,是我这几年主要的工作思路。”谢涛举例说,比如团队已经参与江苏省乃至长三角的应急管理服务领域,承担了滑坡泥石流遥感监测、太湖流域洪涝监测等任务,在其中找准技术难点进一步突破,提高团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谢涛经常对团队成员和学生表示,做科研来不得半点浮躁,要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情怀,找准方向,勤奋耕耘,攻坚克难,破除“我会做什么就做什么”思维,形成“祖国需要我做什么就做什么”的信念。“这也是我们凝练科研方向,找准发力点的宗旨。”谢涛告诉记者,这个牛年,他将依托团队和相关企业合作进行攻关,研发海洋海面流速遥感测量装置原理样机,希望能为推进我国海流空天监测技术应用核心技术发展贡献团队的力量,并为江苏近海海洋经济发展提供相应的应用支撑。

http://xh.xhby.net/pc/layout/202102/24/node_13.html#content_890891 新华日报2021年02月24日第13版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