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媒体聚焦

南京大学生20万字调研报告,聚焦这座“争气桥”

2021-04-01来源:交汇点作者: 杨频萍作者(文):作者(图): 发布: 责编:严常坤访问量:2661

“南京长江大桥是全国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用精神垒起来的,是一座争气桥!”3月31日,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研究生“学党史•跟党走”南京长江大桥精神报告会上,南京桥友会会长、曾经的大桥装吊工75岁的冯永祥感叹,大桥不仅仅是一座沟通南北的桥梁,更是一种记忆、一种精神。

记者在会上了解到,此次报告会基于前期南信大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大桥精神”寻访课题组的调研成果,课题组调研的三位大桥建设者受邀到校,为学生们回顾了这座“天堑飞虹”艰苦卓绝的建造历程。

“当年国内经济能力不强,苏联撤回了桥梁专家,再加上长江地势险恶等因素使得建桥困难重重。”冯永祥记得,当时的工地物资匮乏,光运石子就费好大劲,手全冒出血泡,“数九寒天,东北风夹着小雨带雪,手套拔出来戴不上去,冻起来了,在那种环境下,没有人退缩,都是冲锋在前。”

“我们修的桥不会塌的,当时修桥的人都觉得质量是人命关天的。”24岁被分配到南京长江大桥指挥部设计组工作的常荣五,是当年最年轻的工程师,如今已经79岁,

常荣五说,当时大桥设计结构复杂,但设备简陋,大桥的桥头堡内部都是大桥局自己设计的,很多数据都是靠打算盘算出来的,而钢梁部分涉及海量数据,使用了国内当时唯一一台大型电子计算机,每次都要到北京排队半个多月,还要拿回几大箱子计算机打出的纸带,再一厘米一厘米地核对计算机的结果。

建设者们的故事让师生们动容。“一座大桥,一种精神。当我听到几年前长江大桥全面检修时发现全桥155万颗铆钉只有6000多颗需要更换,更换率不到千分之四,大桥主体结构仍然坚如磐石,我非常受触动。”前来听讲座的数统学院研究生徐凡然说,作为新时代研究生,我们要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将老一辈钉钉子精神在科研中发扬到底,一往无前、攻坚克难。

“大桥精神”寻访课题组负责人荣沁钦说,从去年10月开始,包括当天的三位报告人在内,团队目前已经完成了60余个参与大桥建造的管理者、设计师、工程师、基层工人及其子女等的深入接触与交流。“按进度,今年下半年就可以完成所有人的访谈,希望到时能更加彻底了解大桥的前世今生。”荣沁钦说。

“我觉得同学们抓得非常准,他们对过往进行历史解码,运用现实的视野对大桥精神进行了创新继承和全新建构,这才凝练出了大桥精神及其内涵体系。”课题指导教师、南信大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周显信表示,新时代大力弘扬“大桥精神”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同时,同学们的调研成果也将在精心打磨后,作为红色文化的力作,献礼建党百年。

“大桥开创了我们桥梁建设的新纪元,是重要的里程碑,她更是精神财富和精神丰碑。这种精神力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时任大桥二公司党委书记的魏则玉在报告会上表示。

据介绍,南信大将和大桥桥史馆签订爱国主义教育共建基地合作协议,组织学生、教师等到大桥桥史馆定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工匠精神传承教育。同时双方还将互聘专家导师,协同开展各类志愿讲解、专题讲座、学术报告等思想教育活动。

https://jnews.xhby.net/v3/waparticles/7fda002d5708436da67a57947ffc4b06/1ftFrqgfWdQ7K9OU/1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