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媒体聚焦

恰同学少年,穿越百年时空的青春对话

2021-05-12来源:新华日报作者:于锋 顾星欣 冯圆芳作者(文):作者(图): 发布: 责编:严常坤访问量:3705


“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102年前的今天,一场由青年学生组织的五四爱国运动,似春雷乍起,唤醒沉睡多时的古大陆,中国青年的蓬勃伟力,自此举世皆闻。宣传思想,他们著书立说、激扬文字,以书生之躯托举“觉醒年代”;投身革命,他们摇旗呐喊、殒身不恤,写下“留得豪情做楚囚”的青春之歌;心怀信仰,他们笑对屠刀、慷慨赴死,只盼身体里的磷烧出一个新中国……背黑暗而向光明,无数中国青年前赴后继,以青春之我,推动中华民族从“白首中国”向“青春中国”蜕变。

逝者如斯,转瞬百年;初心不变,信念永恒。又逢“五四”,今天,多位来自各行各业的优秀青年和在校大学生们,在此与百年前的80后、90后、00后们展开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许包野(1900—1935)

“你我失去一人之生命,或许可以将新中国的诞生提前一个小时;万千同仁牺牲生命,则理想之国近在咫尺。”

尹 君 80后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学院教授

祖籍广东省澄海县冠陇乡,1900年5月出生于泰国一个华侨家庭,7岁回到祖国。1920年,许包野赴法国勤工俭学,先后在法国、德国和奥地利攻读哲学,并获得博士学位。1923年,经朱德介绍,许包野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旅欧支部的一名先锋战士,后被派往苏联莫斯科工作。

1931年许包野回国后,先后任厦门中心市委书记、江苏省委书记、河南省委书记等职。1935年,因叛徒出卖,许包野被捕,在狱中受尽酷刑,牺牲时年仅35岁。长达半个世纪后,他的妻子才知道丈夫已长眠于雨花台,半个世纪的等待令无数人动容。

对话者:

为了救国,许包野追寻新知、远赴重洋。作为一名学业有成的博士,又毅然归来,传播真理。他牺牲在35岁,却用信仰,拓宽了生命的广度。

“为什么外国人能造出许多现代化的东西,我们中国却造不出来?”当时中国是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如今,一个富强昌盛的祖国,给予青年人更多的机会、更好的条件。

我于2017年获得美国杜克大学水文及流体动力学博士学位,之后曾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工作。2019年,我回到国内,进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要回国,其实很简单,因为这是我的祖国。在这里,城乡正在兴起大规模的建设,我所研究的大面积陆面生态环境改变所存在的气候反馈机理,为国家及相关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了参考依据。

疫情期间,中国共产党高效的执行能力在疫情控制过程中起到力挽狂澜的作用,跟其他国家相比显示出制度的优越性,让我们信心十足。现在,每年都有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回国,我们将向许包野博士学习,将学到的知识用于祖国的建设之中,一步一个脚印,奋力解决“卡脖子”技术问题,让祖国的明天更好。

http://xh.xhby.net/pc/layout/202105/04/node_4.html#content_918613新华日报2021年05月04日4版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