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媒体聚焦
交叉融合 引领创新

2021年人工智能专题研讨会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举行

2021-07-18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作者:王广禄作者(文):作者(图): 发布: 责编:严常坤访问量:1444

7月3日, 2021年人工智能专题研讨会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和线上同步举行  本网记者 王广禄/摄

人工智能经过6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技术科学三项交叉的科学,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各个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我们赢得全球科技竞争主动权的重要战略抓手,是推动我国科技跨越发展、产业优化升级、生产力整体跃升的重要战略资源。”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了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战略目标。同时,人工智能无疑也是一把双刃剑。人类在享受人工智能技术红利的同时,也面临着人工智能所带来的观念、伦理、心理等方面的诸多挑战和考验。在此背景下,以人文社科视角深度反思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发展对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方式所带来的深刻影响,并以学理方式积极探寻人类和技术共存共荣之路,成为当代学人开展学术研究的责任和使命。7月3日,2021年人工智能专题研讨会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和线上同步举行。会上,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气象局、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上海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西北政法大学、广西大学、海南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机构的40多位专家,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人事处、社科处、相关学院负责人、期刊部全体人员及学校师生近200人以线上线下互动的方式展开研讨交流,研讨内容广泛涉及大数据时代与人工智能、人工智能与社会治理、人工智能社会的伦理学反思、人工智能与气候变化和气象研究、人工智能与新能源革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人工智能应用、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法律思考、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智媒时代的传播革命、人工智能与审美文化等内容。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长李北群在会议开幕式上致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副校长江志红主持开幕式及主旨报告环节。李北群介绍了学校近年来快速发展取得的主要发展成就并表示,学校近年来发展成就的取得,得益于在理念、路径、方法上创新前行、协同发展,学校坚持以优势学科为基础推动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把有利于学校事业发展的各种要素进行整合。以人工智能为底色,把自然科学的工程技术问题和人文社会科学的伦理问题融合交叉,就是一种创新。此次会议以人工智能为核心议题,以“交叉融合 引领创新”为主题,融合多个学科进行学术交流活动,推动学界对科学前沿、技术创新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关注,就是学校创新发展和协同发展的表征,对继续推动学校事业发展意义重大。

在会议主旨报告阶段,北京大学讲席教授、商务统计与经济计量系联合系主任陈松蹊,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徐常胜,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科技哲学研究室主任段伟文分别以《识别、追踪和评估中国北方沙尘——基于地面监测数据算法》《连接社会多媒体大数据》《人机伴生:从机器人伦理到道德机器》为题作主旨报告。

陈松蹊表示,传统的沙尘研究多利用卫星遥感数据进行,这既有其优势、也有一定局限,如时空分辨率取舍、云层遮挡等。基于地面空气质量监测网络数据,运用自动算法进行研究,能够较好地弥补传统研究的不足,对沙尘过程进行全天候、高时间分辨率的动态识别和追踪。

徐常胜提出,社会多媒体兼具社会媒体的信息传播优势和多媒体的信息丰富特点,社交媒体大数据来自于个体的“小数据”,同一个用户往往同时参与到多个社交媒体网络的交互中。分析和利用社会媒体大数据的关键是将产生在不同社交媒体平台上的孤立数据——“信息孤岛”关联起来,通过跨社会媒体网络关联挖掘、跨社会媒体网络用户建模等技术手段,更好地挖掘社会多媒体大数据的应用价值。

段伟文表示,现在的机器人在广义上是数据驱动的智能体,它有一套规则、根据特定环境中的数据进行运算。进入人工智能时代,社会关系的主体不再仅是人类,而是泛智能主体。社会行为在将来很可能是由多智能主体联合进行的行动,社会关系由此成为一种“拟社会关系”。在由多智能主体群体共同进行的行动里,谁来为道德后果负责,道德责任如何分配,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

十余位学者在大会分论坛——以“人工智能:理论阐释与实践观照”为主题的专题研讨会上分成三个阶段发表学术报告,与会学者展开了广泛的研讨交流。《江海学刊》杂志社社长、总编辑、《阅江学刊》名誉主编韩璞庚,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社科处处长蒋明敏分别主持研讨。段伟文、上海师范大学学报期刊杂志社社长、知识与价值科学研究所所长何云峰,《江海学刊》副总编辑赵涛作点评。

在上午场的研讨中,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主任吴冠军,上海大学“伟长学者”特聘教授、社科学部主任、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孙伟平,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刘方喜、何云峰,《阅江学刊》编委、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教授程广云等分别作了题为《人工智能、智人与神圣人》《算法歧视与社会正义》《生产工艺学批判:人工智能的理论阐释与实践观照》《我们该如何应对人工智能对人类劳动的挑战?》《人工智能与意义世界的建构》的学术报告,围绕人工智能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哲学、政治学、社会学、劳动价值理论等问题展开论述。

在下午场上半时段研讨中,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研究员蓝江,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高山冰,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院教授郑曦,西北政法大学“长安学者”、新闻传播学院二级教授张爱军,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教授韩东屏分别以《如何从历史唯物主义来思考数字劳动——数字资本主义下的数字劳动批判研究》《社交机器人领域研究进展及趋势分析》《反思司法人工智能》《社交机器人与西方伪民主》《永远不会有主宰人类的智能机器人》为题,围绕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在数字劳动、社交、民主政治、司法实践等的现实应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阐释和分析。何云峰作点评。

下午场下半时段的演讲有四位学者发言。中国伦理学会常务理事、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二级教授杨通进,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数字人文艺术中心副主任吴静,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秦子忠,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崔中良分别以《寻求人工智能伦理的国际共识:以欧盟人工智能伦理建设为例》《算法的边界》《大数据时代的剥削与不正义》《人机交互实现的共情感知基础》为题作演讲。

赵涛在作点评时提出,人工智能发展一日千里,具有典型的非线性增长和累加性迭代的特点,其广泛的应用场景对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以至于对人的思维方式都产生了广泛深刻而又福祸难料的影响。与会专家们的发言视野开阔、睿见迭出,富有思想性、启发性,让人受益匪浅。

韩璞庚作会议总结时表示,此次研讨会选题紧贴社会现实和学术前沿热点,与会学者专业背景多样,真正实现了多学科交融对话和思想交锋,提出了诸多富有新意的观点,达成了诸多学术共识,对进一步拓宽、加深国内人文社科学术界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广度和深度,推动学校人工智能多学科交叉融合、引领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会议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期刊部主办,“人工智能:理论阐释与实践观照”专题研讨会由《阅江学刊》编辑部策划组织。自2021年第1期始,《阅江学刊》开设《人工智能与信息社会》栏目,通过开展人工智能领域相关选题策划,聚焦该领域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推动思想碰撞,促进学术交流,在学术理论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与会专家学者以线上线下互动的方式展开广泛研讨交流  本网记者 王广禄/摄

在《阅江学刊》编辑部策划组织的“人工智能:理论阐释与实践观照”专题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分成三个阶段先后作学术报告,展开深入探讨 本网记者 王广禄/摄

http://www.cssn.cn/zx/zx_gjzh/zhnew/202107/t20210716_5348017.shtml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