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隐藏栏目

2022年“师德先进”风采展示

2022-09-08来源:教师工作部作者:作者(文):作者(图): 发布: 责编:林雯访问量:109

师德先进集体

大气科学学院气候学系

  集体简介:大气科学学院气候学系是大气科学学院的核心教学和科研力量,现有中科院院士1人,国家杰青2人,教授13人、副教授7人、讲师14人。承担了《现代气候学》、《短期气候预测》、《气象统计方法》等专业课程教研工作,建立了“大气科学专业课主干程群国家级教学团队”,荣获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高等教育类)、全国大气科学类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入选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近年来,大气科学学院气候学系高度重视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师风建设,形成了团结协作育人的团队,积极做好“传、帮、带”,以“爱岗、敬业、开拓、进取”为目标,在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气候学系历来承担本专业和相关专业气候学类课程的教学和实习任务,是大气科学学院的核心教学和科研力量,建立了“大气科学专业课主干程群国家级教学团队”、立项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和大气科学学科和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大气科学与环境气象实验中心;先后获得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高等教育类)、全国大气科学类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两项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优秀奖等奖项;编著多部中英文教材,为大气科学学院荣获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入选2015年江苏省品牌专业、入选国家一流建设学科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形成教书育人良好风气

气候学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积极引导全体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定期开展灵活有效、形式多样的师德师风建设活动,如组织观看爱国主义电影、师德师风专题研讨会、优秀师德师风案例学习等,形成了“以个人促组织、以组织带个人”的良性机制。

为了响应《关于开展师德师风专题教育学习的通知》的要求,气候学系成员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会议方式,学习了《教师师德手册》,就《习近平主席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进行了重点学习,并进一步研究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师德师风的重要论述摘编》、《“四史”学习教育资料汇编》、《师德优秀典型先进事迹》、《新时代师德规范》、《师德警示教育--违反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典型案例》等文件材料,在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树立正确价值观、推进课程思政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

二、增强师德建设群体意识,打造团结协作育人团队

气候学系坚持教书和育人、言传和身教、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四个相统一”,造就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团队包括中科院院士1人,国家杰青2人,教授13人、副教授7人、讲师14人,均具有海外从事科研工作的经历,入选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立足本职岗位,凝聚团队力量,在教书育人、科研创新等方面团结协作,树立良好典范。

近期,气候学系陈海山教授团队成功入选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团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主持和实施了教育部“新工科”项目等十余项国家级、省部级教改项目,通过在专业课程群建设中传承和弘扬气象精神、打造科教融合的大气科学专业课程群一流课程群和教学资源,持续提升优化人才培养质量,承担了《现代气候学》、《短期气候预测》、《气象统计方法》等多门专业课程教研工作,获批了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江苏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和一等奖各1项;培养了一批能扎根基层、建功立业、奉献国家的优秀气象人才,大气科学入选教育部首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成为气象行业人才培养的标杆。

三、勇于开拓创新服务社会,结合专业树立育人先锋

   气候学系全面贯彻“三全育人”理念,在教学中紧跟学科前沿,着眼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编著多部中英文教材,多项教学成果获江苏省及国家教学成果特等奖、二等奖。主持参与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及市厅级等各类各级科研项目。近五年,所主持的科研项目90余项,共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300余篇,SCI(E)收录论文近90余篇。由王会军院士牵头的科研团队继2019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之后,2020年又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教学科研成果显著。

   由气候学系王会军院士牵头的气候系统预测基础科学中心,聚焦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ENSO)与海温的预测、延伸期天气预报、年际-年代际气候预测,从季风系统动力学理论、精细化陆面过程模式、热带海气相互作用、季节内振荡、年际-年代际气候预测理论方面展开科学攻坚,力争实现若干关键性突破,提档气候预测科学水平和准确率,有望整体提升我国在气候预测研究领域的国际影响力,也为我国防灾减灾、生态文明建设和应对气候变化提供重要科技支撑,兼具重要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是立足大气科学专业服务社会、培育人才的良好典范。


大学体育部第一教研室

集体简介:大学体育部第一教研室前身为基础教研室,主要承担全校的基础体育课教学、群体竞赛、训练等工作。现有教师24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1人。教师专项涵盖了篮球、足球、乒乓球、网球、羽毛球、田径、健身、棒垒球等项目,形成多门类相互融合、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体育课程结构,师资队伍结构合理,整体师资力量强、教学水平高。教研室现设四个教学团队,分别是篮球教学团队、足球教学团队、网球教学团队和羽毛球教学团队。近年来获得省、部、校级教学成果奖多项,出版教材多部。获得国家、省、部、厅级项目多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00余篇。

教研室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恪守“明德格物、立己达人”的校训,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培养拔尖精英人才、创新创业人才为导向,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了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体系。以师德建设为切入点,全面发展,走科研兴教、质量强室之路,打造出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师德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各项工作

1、重视政治理论学习,提高科室教师思想水平

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和有关教育工作的法律法规。根据不同时期学校工作的重点,加强对教师的教育引导,紧紧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在深入人心上下功夫,采用专题讲座、座谈讨论、心得交流、帮扶学生、树立模范先锋队等活动形式,加强对教师进行教育政策和师德师风教育,鼓励全体教师争做师德标兵,使教师更加坚定了“爱教育、爱学生、爱岗位、爱科室”的信仰,形成了“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的优秀教育作风。

2、以特色活动为载体,提升教师综合素质

教研室要求教师在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带头服从安排,吃苦在前,甘于奉献,在履行职责和各项工作中争先创优,具体做法如下:

(1)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第一教研室老师的身影。在教学改革的关键阶段,教研室承担了创新课程模式的教学任务,其中篮球、足球、乒乓球、网球锻炼课和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俱乐部课,俱乐部的指导工作,校内竞赛的组织工作,运动队的选拔训练工作等等重要的工作,教研室老师能够积极响应,踊跃参加,并在其中起重要的作用。在学校进行全校师生新冠病毒咽拭子采样急需志愿者时,教研室老师能够积极响应学校号召,踊跃报名参加志愿者服务工作,虽然是周六、周日工作,教研室老师也没有任何怨言,从几十公里外的家早早的赶到学校,只是为了帮助学校完成新冠病毒咽拭子集采,为学校的采样工作顺利提前完成做出应有的贡献,发挥了教师的无私奉献表率作用。

(2)通过 “模范先锋队”,积极开展各种义务帮扶助教活动。利用体育教师的专业特长,对全校师生开展义务指导,帮助他们学习体育锻炼和比赛的知识、技战术、规则裁判法等,在每年的运动会和各单项比赛中,学生的比赛能力和水平都明显提高,解决了学生运动知识技能的储备不足问题。教研室顺应时需,成立模范先锋队,为参赛学生提供义务帮扶指导,解决了学生的燃眉之急,这些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教书育人、无私奉献的良好师德。棒垒球李海乐老师多次为干部培训班、校工会活动、教工子女教育等提供指导工作,受到各部门一致好评。

(3)疫情期间,教研室老师组织多项全校性比赛,如棋类比赛、足球联赛、篮球联赛、乒乓球比赛、羽毛球比赛、骑跑两项赛等,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活跃了校园体育氛围。通过比赛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克服疫情期间的各种困难,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保驾护航。当学校组织的校内外体育比赛急需工作人员时,教研室教师更是积极报名参加工作,保障比赛的正常运行,为学校的体育事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真正做到以集体利益为重,大家团结一致把赛事办好,体现了超强的集体战斗力。

3、开展“三育人”活动,树立“三育人”典型

为了进一步弘扬敬业乐教、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倡导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良好风尚,教研室大力宣传“三育人”工作,积极开展“三育人”活动,树立“三育人”典型。近年来,教研室老师在工作生活中不断涌现先锋模范,面对突然来袭的新冠病毒疫情,教研室老师更是积极响应学校的号召,捐钱捐物,志愿投身到支援服务行列,保障全校学生顺利完成检测,同时涌现出一些优秀事迹,教研室李雪峰、王清明、刘旭光、钱来、程虹等同志,在疫情防控期间,利用休息时间多次参加核酸检测、疫苗接种的志愿者和校园的门岗值守工作,体现了一个教师优良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

二、重视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增强科室发展后劲

教研室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工作,近年来,先后补充多个急需专项的老师,鼓励在职教师急需深造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提升教师的整体学历水平。青年教师在校内外组织的体育课程思政和微课教学比赛中获得了优异成绩,注重鼓励教师掌握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技能,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已开发了多种多媒体教学课件。

三、积极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活动,把育人工作落到实处

教研室一直坚持定期组织教学研讨活动,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师德建设的有关文件,全面总结办学经验,提炼办学精髓。非常重视青年教师的社会实践活动和老教师的传、帮、带工作,坚持为青年教师配备指导教师,培养他们的教学技能和师德观念,使青年教师真正认识到立业德为首、执教品为先的重要性,提高了他们的思想品德和教学水平。加强教学监控,提高育人质量,保证育人效果。因材施教,努力提高大众化教育下的育人质量,鼓励教职工参与教学改革,通过教研小组和教学团队以及参加各种方式的教学研究活动,使青年教师开阔眼界,拓展思路,迅速成长,成为教学科研骨干。

四、师德师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成绩突出

教研室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教党〔2017〕62号)及《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关于推进立德树人与”课程思政“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不断鼓励青年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课程思政微课竞赛,切实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体育教学全过程。通过体育课程教学融入爱国情怀、集体主义、社会责任、人文精神、仁爱之心等元素,培养中国社会主义人才。不断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不断涌现优秀事迹,多人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先进个人、优秀教练员、优秀教师和教学名师,教研室党支部多次获得校先进基层党组织,师德师风建设成效明显。2021年7月,焦冶、刘波、王丽娜、于晓东获两项课程思政示范课;2021年,陈东、王丽娜、李雪峰、王欢、李佳获教学创新竞赛优秀团队奖;刘旭光获第七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三等奖。

第一教研室一直秉承“厚德载物、立己达人”的校训,加强教师队伍的师德建设,着力培养锻炼一支师德高尚、爱岗敬业的体育教师队伍,为学校体育工作保驾护航,为学校发展添砖加瓦。

获奖感言:凡德道以修己为本,而修己之道,又以体育为本;教育是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过程,体育则贯穿其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体育部第一教研室将以今天的荣誉为起点,将学校的认可化作继续前行的动力,进一步提升思想素质、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为立德树人和学校发展做出新的重要贡献。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系

  集体简介:电子信息工程系现有教师32人,党员比例93.8%,博士比例96.9%,高级职称比例69%。电信系教师中包含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2名,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4名,省双创团队1个,省双创人才2名。近五年,教师获“江苏省教学成果奖”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奖”3项和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电子信息工程系坚持立德树人,不忘育人初心,牢记教师使命,贯彻以人才培养为中心,育人目标为导向,师德师风建设为根本,不断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为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而不懈努力。

一、德业兼修成效显著

电信系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持“以生为本”育人理念,严抓师德师风建设。积极开展师德师风教育培训活动,通过集中学习和分组讨论相结合、集体学习和个人学习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学习师德规范,明确责任和义务,知晓“底线”和“红线”。除了相关学习活动,通过树立优秀教师典型,号召广大教师见贤思齐。其中,该系2名教师获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优秀党员称号,6名教师获校优秀班主任称号。

为适应“新工科”人才培养需要,要求广大教师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通过教师一对一“传、帮、带”结对模式以及教学课程组、科研团队的建设提升教学和科研水平。中青年教师充分利用学校集中派遣、国家留学基金委、江苏省留学基金委等国家和省资助以及学校提供的资助项目,实现多渠道、多形式的国际化培养、交流。近五年,专业教师接受各类培训、国内外学术访问、课程进修、工程实践锻炼、参加各类培训人数达26位;其中,访学学者6 人,省级人才培养对象8人。

二、支部建设亮点纷呈

电信系支部建设过程中,采用“翻转课堂”方式开展支部组织生活。通过线上自学、线下研讨,党员教师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自我学习,在组织生活会上进行集中讨论,使得学习活动真正做到入脑入心,提高了学习效率,提升了学习效果。电信教工党支部荣获2019年、2020年、2021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特色党支部称号,并于2022年入选江苏省首批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培育创建单位。

强化党支部政治功能,要按照巩固传统领域党支部建设,拓展建设新兴领域党支部的要求,深入挖掘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建立了以党员教师为核心力量的“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组,把课堂作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达到党员教师所授的课程门门都是思政课、堂堂都是思政课的效果。《数字信号处理》《工程创造学》《电子线路综合设计实践》获批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工程创造学》教学团队获批校“课程思政”优秀教学团队。

三、教学科研成绩突出

教师立足本职工作,教书育人,锐意创新成果丰硕。近五年,本专业教师主持或参与的教改项目15项,其中国家级4项,省部级2项。教学主干课程“高频电子线路”被评为国家一流课程,“工程创造学”被评为省一流课程;自编教材《创造学原理与实践》被评为江苏省重点教材、《高频电子线路》被评为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发表CSSCI教研论文2篇、核心教研论文8篇;指导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5项、江苏省优秀毕业论文5篇。

教师潜心科研工作,勇于开拓,科学研究成绩斐然。近五年,主持各类科研项目8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等国家级科研项目19项,省部级项目10 项,企业横向课题57项。专业教师发表核心及以上学术论文198篇,获授权专利260件,登记软件著作权58件。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以及其他科技奖3项。 

四、育人成效持续提升

近三年,专业毕业生平均毕业率99.76%,平均学位率96.08%,就业率达99.32%,用人单位对专业毕业生的总体满意度为98.54%,毕业生升学比例分别为44.37%、46.35%和53.54%。毕业生中涌现出全国先进工作者、福布斯30岁以下精英等一批优秀校友。

专业学生参加校级及以上学科竞赛234项,其中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120项,获“互联网+”大赛国家金奖1项、“挑战杯”国家奖4项、电子设计竞赛国家一等奖8项、智能汽车竞赛国家一等奖4项(国奖数全国第六,2020)、集成电路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特等奖2项、北斗杯科技创新大赛国家一等奖1项(江苏唯一,2018)、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省级以上项目33项。学生共发表科研论文20余篇、获授权专利50余项。 

获奖感言:

被评为2022年校师德先进集体,感到非常荣幸!感谢学校领导和同学们对我们工作的认可!“师德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即是荣誉,也是鼓励和鞭策。今后,我们会继续努力,担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用实际行动履行人民教师的神圣职责!


海洋数值模拟与观测实验室团

集体简介: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海洋数值模拟与观测实验室成立于2014年9月,团队由董昌明教授领衔,现有专任教师10人,博士后1人。该团队长期从事物理海洋学、地球流体动力学、区域海洋数值模拟、人工智能海洋学等方面的研究,研究区域涵盖全球海域。迄今,已在Nature Communications、GRL、JPO、JGR-Oceans、DSR、Scientific Data等国际知名学术刊物发表高质量论文200余篇,出版著作5部,先后承担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基金委重大研发项目等各级科技研发、服务项目百余项。 

海洋数值模拟与观测实验室团队坚决拥护党的方针政策,忠于党的教育事业,严格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始终以服务大局为己任,扎实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院校学科全面发展为契机,按照学校学院安排,着力提升教育教学工作;以加强党性修养为导向,强化理想信念为宗旨。在实验室主任董昌明教授的带领下,该团队在实际工作中开拓进取,在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等方面取得了优异的工作成绩,受到学院师生的一致好评。

以德育人,重视学生培养

海洋数值模拟与观测实验室团队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以扎实的措施,促进师德建设活动开展常态化、制度化,形成了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良好风气。在多渠道多层次的师生沟通中深入了解了学生的成长状态和学习中存在的困难,通过良好的师德示范,言传身教,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成效斐然。近年来,团队培养的多名本科生获得研究生推免资格,例如2018级的周书逸同学获得清华大学推免保送资格。

该团队为研究生提供了丰富的交流学习机会,曾多次带领团队参加亚洲大洋洲地球科学学会(Asian and Oceanian Geoscience Society,AOGS)等大型国际会议,组内学生秉持“博士要出国交流,硕士要出海科考”的传统,现有陆晓婕、王青玥2名博士生正在法国和德国深造;团队90%以上硕士生都有过出海经历,曾去往印度洋、太平洋、中国南海以及渤、黄海等海域从事科学考察。

潜心教学,勇于创新

海洋数值模拟与观测实验室团队秉持“尊德崇礼,知海洋广大,而尽科学精微”的育人理念,扎根海洋科学一线教学岗位。实验室主任董昌明教授亲身推动“传、帮、带”工作,该集体已在教学实践中经历了考验、磨练了精神,成长为一支战斗力强、创新性高的团队。

海洋数值模拟与观测实验室团队高度重视教材和讲义的编写,以促进海洋学的科普和推广,目前已经出版江苏省十三五重点教材《海洋数值模拟》、《海洋涡旋探测与分析》、《物理海洋学导论》、《郑和下西洋中的海洋学》五部专著。其中,《海洋涡旋探测与分析》荣获2016年度海洋优秀科技图书;《郑和下西洋中的海洋学》作为国内外首部从海洋学角度研究郑和下西洋的专著,首次以专著的形式向世人展示了郑和下西洋的伟大壮举。此外,该团队致力于开拓新的教学研究方向,为学生开设多门新型课程,其中“人工智能海洋学”、“郑和下西洋中的海洋学”和“实验地球流体力学”课程在国内乃至国际都属首创课程。

该团队以海洋物理模型为特色,将打造地球流体科学前沿创新阵地作为当前特色学科建设的方向之一。重点推动世界级地球流体力学研究中心和物理基础科学的重要研究基地建设,当前以该实验室牵头的全球规模最大的旋转平台和国际地球流体研究中心的建设工作正在稳步推进中。旋转水池实验平台的建成将会成为我国一张闪亮而有力的名片,以具体的科研成果与实验室服务向全世界推广中国的蓝色力量。

砥砺前行,甘于奉献

海洋数值模拟与观测实验室团队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无私奉献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团队成员对“科技报国”有着极强的使命感,本着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在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任务之余,主动参与社会实践,自觉承担社会责任,积极提供专业服务,例如实验室主任董昌明教授长期担任国际主流期刊《Deep Sea Research》的编委、AOGS组织海洋分会的主席等社会职位,积极传播海洋强国战略,为我国的海洋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正是在这种风气的引领和熏陶下,团队学生毕业生后任职于广东海洋大学、浙江海洋大学、山东科技大学、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等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共同为国家的海洋事业奋斗。

海洋数值模拟与观测实验室团队默默耕耘海洋科学一线教学、科研近十载,凭借扎实的学科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获得一系列国家、省级奖项,但他们始终认为取得的最大成果是陪伴一代代海洋学子开启了他们的海洋科研探索之路,看着一届届毕业生就职于国内高校及科研机构共同为国家海洋事业奋斗,他们认为这才是团队的价值所在。 


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光电工程系

  集体简介:光电工程系共有专任教师19名。近三年来,获国家级奖励15项、省部级奖励30余项,主持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支撑了大气海洋光电探测重点实验室及气象光子学与光电探测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两个省部级平台的建设,并担任多门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主讲。系部学科入选“十四五”江苏省重点学科,本科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并通过工程教育认证。所设党支部获批江苏省样板党支部、高校特色党支部和校先进基层党组织。

在学校一流特色研究型大学和学院各项事业建设中,光电工程系凝心聚力,锐意进取,关爱学生,为学校和学院高质量发展及人才培养贡献力量。

一、坚守教育初心,构建长效的铸魂机制

光电工程系通过“三会一课”、系部例会、专题学习交流和集中研讨会,组织全系教师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师德师风的重要论述摘编》《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新时代师德规范》等文件精神,弘扬高尚师德,筑牢从教初心。严把政治关和思想关,将师德师风考核纳入教师教学考核、职称评定、推优评先、人才引进等各项工作中。组织党员教师赴镇江茅山新四军纪念馆、新四军旧址、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开展教育活动。所设党支部荣获江苏省样板党支部、江苏省高校特色党支部、校先进基层党组织和校最佳党日活动奖。光电工程系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实行课程思政“名师优选”计划,构建“333”课程思政模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首位度,郑改革、赵静和裴世鑫等一批教师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获立项。 

二、树立先进标杆,营造浓厚的育人氛围

光电工程系通过实施教师先锋工程,积极开展先进评比和表彰,树立先进典型,促进系部积极向上、奋发进取、勇于担当的精神蔚然成风,教书育人的先进模范不断涌现,教学成效不断凸显,营造了浓厚的育人氛围。“信息化教学改革与课程资源建设”团队,以“翻转课堂”形式开展课程教学工作,在中国大学MOOC、学银在线和超星慕课等平台上线运行《光电信息技术实验》《大学物理》等六门在线课程,免费向校内外受众开放,仅《大学物理》一门课程,在中国大学MOOC上的选课人数达13979人。目前,课程各平台的课程页面点击量近千万次。近三年,教师获全国高等学校电工电子基础教学实验案例设计竞赛全国一等奖、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一等奖、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第二届江苏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本科)一等奖等教学科研奖项。拥有江苏省五四奖章获得者和校三育人先进个人刘博教授、校首届教学名师和校首届教学十佳教师裴世鑫教授、校优秀班主任李金华副教授等等一批教书育人先进。

三、勇于担当作为,取得显著的发展成效

光电工程系凝心聚力,抢抓机遇,攻坚克难,不断提升集体的战斗力。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教学与科研工作均取得重大突破。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全面加强学科内涵建设,精心组织了光学工程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积极申报了光学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光学工程学科2022年入选“十四五”江苏省重点学科。打造一流品牌专业,夯实专业建设基础,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获评第7届全国大学生光电设计竞赛东部区赛优秀组织奖,2021年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2022年成功通过工程教育认证,气象光子学与光电探测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2021年获批江苏省“十四五”首批高校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大气海洋光电探测实验室2021年获江苏省高校重点实验室考核优秀。

 

艺术学院设计艺术系

集体简介:设计艺术系现有教师15人,其中中共党员占比为73%,高级职称占比为46%,博士占比为53%。下设艺术与科技和环境设计两个本科专业,其中艺术与科技专业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系里坚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多人多次获评“教风与学风督导员”、“优秀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十佳班主任”、“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获批“课程思政”教研项目、“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课程思政”优秀教学团队等10余项。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注重师德师风建设工作

设计艺术系教师共15人,其中中共党员占比为73%,高级职称占比为46%,博士占比为53%。长期以来,系里坚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全系教师积极参加师德专题教育活动,研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等法律法规,学习师德优秀典型先进事迹、新时代高校教师师德行为规范、师德专题教育培训,包括在职教师思政培训、新进教师岗前培训、研究生导师培训以及“厚植爱国情怀涵育高尚师德,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专题网络培训等。团队教师有多人多次获评“教风与学风督导员”、“优秀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十佳班主任”、“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

二、创新师德教育形式,教科研成果突出

初步形成师德教育向思政教育、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文化创新和国际合作交流的全面融入的教师团队。落实课程思政建设,构建艺术类课程的德育联动机制,发挥人文艺术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并取得一定成果。团队申报的艺术与科技专业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设计艺术系为主要成员申报的设计学获批“十四五”江苏省重点学科。积极参与社会服务,主动服务区域经济建设,自觉承担社会义务。近几年来,累计获批“课程思政”教研项目1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4项、“课程思政”优秀教学团队1项。主持国家级项目2项、省部部级项目8项、市厅级项目多项;发表学术论文(作品)百余篇;多幅作品入选“南京-剑桥双城艺术展”等展览;累计获得横向课题经费近百万元,被采用数篇政府咨询报告;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四史”学习活动、“抗疫”主题艺术作品展、毕业作品展等活动,为学校营造崇尚师德、争创师德典型的良好校园氛围添砖加瓦;坚定文化自信,通过开展“薪火相传——中国传统建筑彩画艺术展”、科普创作、体验活动等,运用设计、绘本等艺术创作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导学生获国家级、省级学科竞赛奖项和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近百项。

三、健全专业领域思政队伍,形成实践育人模式

设计艺术系团队积极扩充思政师资队伍,配备专职思政教师、班主任、专职辅导员和心理辅导员,实现专业教师兼任思政导师。不断完善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体系,调动学生参与学科展赛、学术研讨交流的积极性。跟进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索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服务社会、勤工助学、择业就业和创新创业相结合的机制,广泛开展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活动。形成实践育人模式,增加学生的专业自豪感和荣誉感。 




师德标兵

何宜军

个人简介:何宜军,男,教授、博导、海洋科学学院长,江苏“双创计划”人才和“创新团队”领军人才。现为2018-2022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海洋科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海洋学会理事和中国海洋咨询协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海洋微波遥感机理、海上台风遥感方法、海流遥感技术以及海气相互作用研究等。

一、大格局下,深耕海洋事业数载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向海则兴、背海则衰。何宜军老师在自己喜欢的海洋事业上学习、发展、建设三十载,2011年何老师进校并组建的海洋科学学院,作为院长的他通过多方努力,2014年促成江苏省人民政府和国家海洋局签订协议共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重点建设海洋科学学科;十年间,海洋科学学院已拥有海洋科学类三个本科专业,其中海洋科学专业获批江苏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海洋科学学科成为江苏省“十四五”重点学科。在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部署的引领下,为实现科学强国的伟大梦想努力奋斗。

二、微微的笑,不同的师爱给不同的你

何老师重视教育教学,共同承担了本科生的《海洋电磁学》和《海洋中的数学物理方法》、研究生的《海洋数据处理与分析》和《海洋大数据与数字海洋导论》和博士生的《海洋气象前沿》、《学术前沿讲座》等课程。承担多项教学方面的课题,包括省级在线开放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何老师同样注意因材施教,不同的学生运用不同的引导方法,但和每个学生交流时都带着微微的笑去鼓励他,学生们都喜欢把自己学习生活的事和他去说,亦师亦友。目前何老师指导博士研究生4名,硕士研究生13名,指导的研究生先后获得国家奖学金、新生奖学金一等奖等。

三、持之以恒,科研星光灿烂

出色的科研工作是科学家的立身之本和发光之源。他目前担任中国海洋学会理事和中国海洋咨询协会理事。《海洋学报》中英文版、《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英文版等6本期刊的编委,以及《海洋科学》第八届副主编。先后主持了国家863高技术课题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仪器设备研制、重点和面上项目8项等课题30多项,是我校第一个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重点项目和重大仪器设备研制项目的老师。发表相关研究论文200多篇,其中SCI(E)收录一百多篇,专著5部,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以第一获奖人分别获得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以及教育部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奖和山东省自然科学奖等省部级二等奖3项,参与获得了国家海洋科学技术奖特等奖等省部级奖励6项,也是我校第一个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奖励的人。

他在海洋遥感方向的科研岗位上不忘初心,担当作为,始终以先进思想武装自己,以深厚学养广植桃李,以丰硕成果反馈科研,以科研工作者的实际行动献礼祖国建设新征程。 


王顺凤

  个人简介:王顺凤,女,数学与统计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教三十余年,主要承担《高等数学》《数分选讲》等课程教学。曾获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校十佳教师、校教学名师、校新教师自选教学观摩示范教师等称号及校优秀教学质量一等奖、校教学成果特等奖等。 


从事数学教学30年来,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工作勤奋踏实、乐于奉献,业务能力强、教学功底扎实,高等数学教学团队负责人。最近二十年主要承担我校大气科学专业、实验班、拔尖班的高等数学课程教学任务,所授课学生大都成为气象行业业务、科研或管理骨干,为我校大气科学专业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学生和气象行业中有良好的口碑和声誉。

坚守初心,育拔尖人才

王顺凤老师热爱教学工作,深刻认识到数学教学在气象专业人才培养中重要作用,几十年刻苦钻研业务,潜心高等数学教学,为气象行业育拔尖人才。他坚持上好每一节课,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说服人,用亲切和蔼的语调打动人,用直观的图形或有趣的示例吸引人,把难懂、枯燥的高数课程变得通俗易懂,所授课程深受学生喜爱。她始终在教学第一线,用热忱的教学态度,扎实的教学功底,将德育教育融人课堂教学中。坚持将培养学生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树立刻苦学习、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所授学生中,有坚守在南海西沙气象台站的,有工作在西藏高海拔艰苦台站的,也有保家卫国战斗在边防前线的,更多的学生已成为所在单位的骨干,多年以后还时有联系,分享他们工作生活的苦与乐。

二、开拓创新,建一流课程

王顺凤老师善于不断探索教学新方法并灵活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开展了如翻转课堂、好题分享、我来出试卷、撰写微积分历史沿革等系列活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多年来持续开展高等数学课程建设,曾参与学校高等数学课程建设,并获江苏省优秀二类课程;先后编写教材近10部;主持校高等数学新教材的建设项目、校高等数学一流课程建设项目;重建“以学生为主与教师引领并重”的线下教学新模式,科学构建课堂教学与课外自主学习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提出基于学科的分类别、分层次的课内、外教学设计,进而设计了我校高等数学标准化教学体系改革与建设的一整套方案并付诸实施。同时,完成了我校《高等数学》课程的包含多媒体数字化资源的新形态教材系列建设,推进了我校高等数学教学的标准化,有效保障了我校公共数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言传身教,塑优秀团队

作为一名老教师,王顺凤老师十分注重教学团队建设和青年教师的培养。牵头组建了我校高等数学一流课程的教学团队,并担任团队负责人,负责团队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组织实施。注重教学团队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多次为学校新进教师培训、学院青年教师开课前培训做专题报告。先后指导青年教师20余名,他们中的大多数已经成为我校高等数学课程教学的中坚力量,多人次获得省级和校级教学和竞赛奖励,为我校高等数学教学师资队伍的发展壮大作出了贡献。




师德先进个人

陈玉林

  个人简介:陈玉林,男,教授,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副院长、江苏省物理学会常务理事。主讲《大学物理实验》、《大学物理》等课程。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和“立德树人”的指导思想,教学成效显著。

陈玉林老师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在政治上要求上进,在道德上严于律己,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践行立德树人,注重教学方法、追求工作实效、努力提高工作质量,圆满完成各项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一、坚守初心,践行育人使命取得显著成效

陈玉林老师热爱教育事业,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教学理念,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严格恪守师德规范,潜心育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深受学生喜爱,荣获学校首届“大学生最喜爱的十大教师”和“优秀班主任”等称号。他注重思政教育工作,2020年获校“课程思政”优秀示范课程1项、校优秀“课程思政”教案1项。他积极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一系列教学成果。先后荣获“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奖”“教育部首届高等学校自制教学仪器设备成果奖”“教育部物理演示教学仪器奖”以及校“教学优秀奖”“教学成果奖”“多媒体课件奖”等奖项,指导学生多次在“江苏省物理实验创新竞赛”和“江苏省大学生力学竞赛”等竞赛中获奖。

二、勇于担当,推动专业建设实现重大突破

自工作以来,陈玉林老师有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工作中锐意进取,冲锋在前,勇于担当。作为教学副院长,在专业建设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推动学院专业建设实现重大突破。2021年,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应用物理学获批江苏省一流本科专业、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获工程教育认证受理并顺利通过进场考查;2019年,材料物理专业成功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这是学校首个通过认证的专业。基于学院教学工作成效,学院被评为2020年度校本科教学管理先进集体。

三、甘于奉献,投身学校发展贡献积极力量

除做好本职工作外,陈玉林老师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和奉献精神,积极投身于学校研究生德育教育、实验室管理和招生宣传工作。自受聘为学校研究生德育辅导员以来,他经常召开主题班会,深入宿舍和研究生工作室,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做好研究生思想理论教育、价值引领、生涯指导等工作。他还担任了学校实验室安全督导工作组组长,负责组织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及运行情况督查,保障学校教学和科研实验室以及研究生工作室的安全稳定。他每年放弃节假日休息时间,通过“教授进中学”“专业介绍讲座”和“现场招生咨询”等方式,连续二十多年参加学校招生宣传工作。因积累了丰富的招生宣传经验,他还多年担任学校综评面试专家,并多次获评校招生工作宣传先进个人。




侯健敏 

  个人简介:侯健敏,女,副教授,自动化学院副院长。她凭着对教育事业执着的追求、顽强的毅力、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默默耕耘了19个春秋

侯健敏老师忠诚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工作,始终秉承为人师表、严谨治学、探索创新、言传身教的教育理念,不断追求进步、勇攀高峰。

一、关爱学生,引领成长成才

本着教书育人、关爱学生的真挚情怀,侯健敏老师用心对待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认真观察学生的言行,对努力的学生赞扬加鼓励,对缺课的学生也倍加关注,及时了解其缺课的原因并给予帮助。无论是因为感情问题、心理问题或其他问题,侯老师都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帮他分析,看看是否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并且协助他做好未来规划,让他看到希望并且愿意去努力,每当看到一个个垂头丧气进来的学生,最后信心满满地走出办公室,侯老师就更加珍惜教师这份职业。当她了解到学生家庭贫困时,会主动在生活上、精神上、学习上帮助他,让他树立信心、战胜困难。侯老师自参加工作以来,曾多次担任学生班主任,对学生从学业、生活、就业等各方面予以指导,深得学生信任和好评。班级就业和考研率名列前茅,曾获校级先进班集体称号,侯老师也曾获校级优秀班主任称号4次。学生无论遇到什么问题,学生都愿意来找侯老师沟通,这是学生对老师的信任,也是作为老师最大的荣幸。毕业很多年后的学生,还会经常发消息送祝福、回校来看望,这也是作为老师莫大的欣慰。

二、乐于奉献,坚守初心使命

侯老师曾连续8年担任系支部书记,期间有3年一直兼任系主任和支部书记双职,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带领系里同事圆满完成各项任务,得到同事和领导的一致好评。担任院长助理和副院长期间,在研究生培养、国际合作、学科建设等方面更加积极主动、大胆创新,将个人价值的实现融入对学生培养、学校发展的责任中。学院学位点和研究生人数不断增加,涉及一个二级博士点、一个学硕点、2个专硕点、2个中外合作办学硕士点、及在无锡研究生院、金牛湖产教融合园区、合作企业等开展的专硕联合培养等10余个类别600余名研究生,工作复杂且责任重大,但侯老师凭借着高度的责任心,严格把关、强化过程管理,学院研究生培养质量逐年提升,近5年学生获省级以上学科竞赛200余项、省优硕及学会优硕论文6篇。在控制科学与工程十三五省重点学科的中期考核和终期验收(结果均为优秀)、十四五江苏省重点学科申报(成功获批)、博士点申报、2个学位点的学科评估、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申报等工作中,一直都能够勇于担当、乐于奉献,用一名教师的身份践行党员的初心使命,获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优秀共产党员、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优秀共产党员暨创先争优先进个人共3次。

三、修德育人,潜心教学科研。

侯老师结合课程思政,将德育教育融入课堂,主持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项目1项。积极探索新时代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书育人本领,主持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江苏省研究生教改课题1项、学堂在线研究生开放课程1项、江苏高校“助力乡村振兴,千门优课下乡”大型公益教育行动省级在线开放课程1项、教育部首批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1项、校级研究生精品课程1项。侯老师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才,她坚持以科研促进教学、教学带动科研,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三十余篇,授权专利20余项。积极对接企业需求,与多家企事业单位共同解决技术难题,实现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侯健敏老师热爱教育事业,她经常说的一句话“一位好老师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她也经常说,用心对待学生,才无愧于教师这份职业。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汲安庆

  个人简介:汲安庆,男,硕士研究生导师,教师教育学院教授。著有《求用·求美·求在——夏丏尊语文教育思想论》等著作11部,在《教育研究》等重要学术期刊发表文章600余篇。主持或参与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省教改课题等9项。



汲安庆老师入职以来,他始终围绕卓越意识、精品意识、温暖意识,从心像建设、学养积淀、学识磨砺、学术创造等方面,全方位地磨砺自我,精进不息,努力践行在教育中诗意栖居的信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广受全院师生的认可和赞誉。

一、卓越意识:做最好的自己

汲安庆老师始终认为:心像建设与人生境界的开拓呈正相关关系。

为此,他矢志不渝地以第一流学者的心像要求自己,从教育情怀、学养积淀、学识磨砺、学术创造等方面不断积淀、发展、创造卓越的自己。厚植深眷的教育情怀,将育天下英才、振兴中国语文教育和自我价值地实现紧密结合起来,追求知、情、意、行素养有机培育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相长的美好愿景。在业内首倡“五环读书法”,强调对语文学、文学、哲学、教育学、文化学书目的系统阅读,并孜孜不倦地践行。还以中小学必背古诗文背诵为抓手,旁及唐诗宋词的背诵,与学生一起训练背功,使学养积淀不断走向渊深。高度重视言语表现与创造能力的培育,以课题研究为驱动,以教育教学为支撑,将研究成果不断形诸文字,确证自我的精神生命——三年来,主持研究了3个省级课题,1个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1个南京市哲社重点课题,1个江北新区的横向课题,2个校级教改项目,出版专著2部,获省哲社优秀成果三等奖1次,获省教育成果三等奖1次,发表文章80余篇,其中在核心期刊发文十余篇,为学生做出了很好的垂范。

二、精品意识:将每件事情做到极致

卓越意识渗透到每一项工作中,便化作了追求极致之美的精品意识。在汲安庆老师心中,工作是发展自我的契机,也是实现自我的平台,如果视工作为外在于生命成长的负累,不全情投入,等于是葬送了自我生长的机遇。一个连自我生长机遇都放逐的人,还奢谈奉献教育、福泽学生,其所有的言行都会沦为空话和笑话。

有鉴于此,汲老师始终将统筹规划、全力以赴、精益求精作为自己工作的主旋律。担任课程与教学系主任,能克尽职责,与系里每位老师同心协力,高质量完成学院、学校布置的每项任务。担任南信大江北新区和六合区名师工作部负责人,能以成果为导向,引领每位导师按计划高质量完成每项工作。对待教育教学,更是力求每堂课都能成为师生灵魂的节日,每堂课形成的思考结晶都能形成一篇高质量的论文。这样,一门课程上下来,系列的论文汇聚起来,就能形成一本自成体系的学术专著。

行远自迩,踔厉奋发。汲老师追求将每一件事情做到极致的精品意识,不仅提升了自我,也引领了学生,成了每一届师范生心中明丽的精神风景:每学期收到的致谢信不计其数,所教的两门课程均获校级优秀等第,《教师语言文字表达与应用》还获得了校级一流课程立项。

三、温暖意识:建构师生的精神共同体

修己以安人。卓越心像的塑造,极致之美的追求,最终都化为温暖的师生精神共同体的营构。

汲老师慎独自律,谦冲自牧,努力以爱的情怀,创造生活的温暖,教育的温暖,人际交往中的温暖,从而引发学生的共情同理,形成师生精神共同体,从而使自己,也使学生爱上学习,爱上教育,爱上生活,爱上创造。2020级汉师专业陈颂雅同学说:“看到汲老师,我觉得‘老师’这个词的重量又回来了,把我一下子拉到了孔子教导三千弟子或程门立雪的时代。”2020级英师专业崔欣悦同学在听课札记中这样写到:“汲老师的每课堂都是一场灵魂的节日,让我深切感受到作为‘一根没有思想的芦苇’的无力感,于是便用力吮吸这些精华,努力弥补这些年在文学上投入的缺失”。

汲老师鼓励学生追求为人与为学的统一,将温暖意识的牧养与传递视为重要的软实力,悉心培育,自己也在扎实地践行——他在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研究生中发起了读书会、背诵会、备课会和学术研讨会,不知投注了多少休息时间!悉心指导他们扎扎实实地积淀学养,磨砺见识;与本科生弟子经常在腾讯会议室恳谈,分享读书体验,职业规划的想法。三年来,指导研究生获得省级研究生实践创新项目1项,指导本科生获得省级大创项目2项,获得省级教学大赛奖项4人次,发表文章6篇,所带班级获得南信大“五四•红旗团支部”两次。

汲老师经常勉励学生:“以婴儿的新鲜与好奇打量每门学科,以少年的诗意和激情从事每项工作,以壮年的勤奋和执着攻坚克难,以老年的宁静和通达对待暂时的困窘与不顺。”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因而将别人眼中琐屑、繁累的工作一一化作了生命生长的玉液琼浆,活出了别样的清新与灵动。


冒晓莉

 个人简介:冒晓莉,女,高级实验师,硕士生导师,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实验室与院办联合教工党支部书记。工作22年来,长期从事一线教学工作,教学水平得到同行和学生一致好评,主持国家级项目1项,参与国家级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1项,培养研究生6名。

冒晓莉老师已在专任教师岗位12年,实验教师岗位10年。自参加工作以来,她始终以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为荣,视教育为伟大的事业,在平凡的岗位上严格要求自己,怀着对本职工作的热爱和对学生的责任心,认真教学、平等施教、关爱学生,在平凡的工作中奉献了应有的贡献。

一、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政治素养和专业素质

教师“传道受业解惑”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行业必须不断学习和进步。2002年开始,冒晓莉老师担任电子科学与技术系支部书记;2012年转至实验岗位后开始担任实验室与院办联合教工党支部书记,作为基层党支部书记,她积极配合系主任和实验室主任,做好专业发展、实验室建设、教学事务安排等各项工作;带领所在支部不断加强理论和各项政策的学习,努力提高自身和周围同志的政治素质;筹划各项活动,带领支部获得优秀基层党组织1次,优秀党日活动2次,支部党员获得校级荣誉10余人次。

在专业技能上,多年来潜心钻研,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先后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博士学位,不断拓宽专业知识领域、积累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主持国家级项目1项,参与国家级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1项,培养研究生6名。

二、、认真教学,不断改良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冒晓莉老师长期从事一线教学工作,先后承担《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等理论课程的授课教学,2012年转至实验岗位之后,承担了《电路实验》、《模电实验》、《数电实验》等实验实践类课程的教学。她认真对待每一堂课,课前认真备课,课上详细讲解和指导,课后耐心答疑,认真批改作业和实验报告。冒老师犹记得刚刚工作的时候,第一次走上讲台,非常紧张,那个时候没有多媒体,全靠手写备课,上课前一天常常是备课到深夜,教案上每一步怎么讲,同学们可能会问什么问题,怎么回答,都写得非常详细,深怕一个小小的知识点不能给学生讲清讲透。上课时全是书写黑板,对知识点要相当熟悉,电路不能有一点点的错误,一节课下来常常是“满头银发”。那时,学校的师资欠缺,她一周最多上过25节课,一天下来常常是累得沾枕头就睡,可是第二天有课,还必须强撑住把第二天的课再过一遍,不允许出错。这样高强度的教学嗓子终于扛不住,声带小结,最严重的时候出现了失声,医院看完回来只要稍微好转,那个小小的身体又活跃在讲台上。她的教学水平得到同行和学生一致好评,先后获各类教学奖12次,国家级2个,省部级3个,校级7个;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改革,发表教学论文2篇。

在实验岗位除了上好实验课之外,冒老师还要承担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参与新建微电子科学与技术工程专业实验室的规划、设备采购以及后期验收维护工作。拟将微电子实验室打造为省级教学示范中心。

此外,还积极参与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和全国大学生集成电路创新创业大赛的组织、培训和指导工作,即使暑假期间,为了能够更好的开展工作,她只能把年幼的儿子送到幼儿园的暑期班。

三、平等施教,关爱学生和学生共同成长进步

冒晓莉老师还承担班主任工作,对待学生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曾多次获校学院优秀班主任称号。她把学生当朋友,当弟弟妹妹,有事没事就找学生聊天,了解他们的生活学习情况。她曾跟她的学生一起备战考研,鼓励学生,与学生同学习;她曾每天到医院看望腿伤的学生,处理医院的事情,甚至煲汤促进骨骼愈合;她曾组织第一次离家的学生一起过中秋,一起分享月饼。她关心每个学生就像关心自己的孩子一样,帮助他们进行规划,指导他们如何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专业和参加各类竞赛。

她始终坚信教师是阳光下最光荣的职业,在今后的工作道路上,会一如既往,在日常工作中认真上好每一堂课,在专业学习上不断探索求真,在实验岗位上服务好每一位在本实验室上课的老师,真诚对待每一位学生,陪伴他们度过美好的大学时光。 


申卫收

个人简介:申卫收,男,博士生导师,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土壤氮循环关键微生物过程、农畜牧业氨气与氧化亚氮排放控制机理、农牧废弃物资源化研究。先后在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和日本东京大学从事科学研究。主持和参加国家、省部级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60余篇。入选2017年江苏特聘教授、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和2019年江苏省双创团队核心成员。 

 

申卫收老师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扎根教学和科研第一线,努力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做我校环境生态工程学科建设的带头人。潜心教书育人,将人才培养质量放在首位,把自己的科学研究追求自觉融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

申卫收老师积极学习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以来的文件精神,始终和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树立大局观念,增强服务意识,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坚守职业道德和学术道德,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在日常工作中,能够全面贯彻高校教育路线方针和精神,自觉地将课程思政贯穿到日常教学中去。爱岗敬业,团结同事,关心爱护学生,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以身作则。始终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积极发扬“求实、开拓、创新、奉献”精神,赢得了学生、同事和领导的认可与肯定。

他长期坚持为本科生授课,先后承担了《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等课程的教学工作;积极为研究生讲授《现代环境生物技术》等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及时融入到教育教学中,教学态度认真、教学效果良好。例如结合自身科研进展,将具有温室气体减排效应的生物肥料研究开发过程介绍给学生,增强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等创新精神的培养;在介绍微生物学发展史时,指出我国古代“制曲酿酒”、“沤粪肥田”等微生物学实践,增加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激发学生热爱专业课程、热爱发明创造和利用专业知识服务人民。对学生的日常管理认真负责,热情为学生服务,与学生建立了积极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学业上是学生的导师,在生活上是学生的朋友。

他重视科学研究育人,坚持从生产实际中发现和凝练科学问题,坚持创新精神。组建科研团队,带领团队成员在江苏六合建立试验基地,开展长期生态定位试验,为减少氨气和温室气体提供科学依据和实际指导,积极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贡献力量。同时带领团队在系统深入研究农畜牧业气态活性氮排放规律的基础上,调控氮循环关键过程、减少氨气和氧化亚氮的产生,创建农畜牧业废弃物资源化及气态活性氮排放高效控制技术。指导研究生获得江苏省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2人次)、国家和省级学会优秀会议论文(3人次)、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4人次,其中省级重点1项)、本科生国家奖学金(1人次)、本科生校长奖学金(1人次),以及中国气象现代化创新创业比赛一等奖。

“以至诚为道,以至仁为德。”他表示,将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提升专业素养,自觉面向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要,始终保持对科学研究的好奇心和钻研精神,努力提升科研成果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力;不断提高教书育人本领,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培育具有家国情怀和创新精神的青年学子、做好学生的引路人。 


沈李东

个人简介:沈李东,教授,博士生导师,应用气象学院副院长,江苏省优青获得者,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长期从事土壤碳氮循环与气候变化、微生物生态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要承担《环境科学概论》、《微生物学及实验》等课程。 


沈李东老师于2014年6月起在应用气象学院承担教学和科研工作,现任应用气象学院副院长职务。工作中不断进取,提高自身素质与修养,主要工作事迹如下:

一、加强学习,思想进步是师德的前提。

作为一名中共党员,沈李东老师始终能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关心国家时事,加强党的理论和党的教育思想学习,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学习党章和党内有关重要法规。通过系统的政治理论学习,不断强化道德修养,将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作为自身工作的要求,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

二、勇担使命,兢兢业业是师德的基本。

沈李东老师曾任应用气象学院生态系系主任和人事处副处长(挂职)等职务,现任应用气象学院副院长一职。在担任系主任期间,组织完成了生态学一级博士点申报、本科教学大纲修订等工作;在人事处挂职期间,组织和参与了“校长面对面”、“龙山论坛”等一系列人才招聘活动;担任副院长期间,组织新专业申报、修订本科生导师制等,申报并获批了江苏省首批产教融合型品牌特色专业。任职期间稳步推进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

三、热爱学生,教书育人是师德的核心。

沈李东老师承担多门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教学任务。指导研究生和本科生发表学术论文18篇,其中SCI论文14篇,指导学生获批省级重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及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等,指导研究生获校长奖学金、国家奖学金等荣誉称号,也曾指导本科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挑战杯”“互联网+”等学科竞赛;他曾获省教育厅“优秀本科毕业论文团队”(第一指导教师)、校“五四青年”奖章、教学成果一等奖、本科毕业论文优秀指导教师和优秀教学团队等荣誉称号。

四、严谨治学,以身作则是师德的力量。

沈李东老师主要从事生态学、环境科学、土壤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专业素养高,有先进的理论水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近五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已在PNAS, Nature Climate Change等主流期刊上发表SCI论文60余篇(第一/通讯作者SCI论文40余篇),基于Google Scholar的论文总被引2300余次(H指数26);授权国家发明专利9项,实用新型专利13项;担任多本SCI杂志编委。

五、爱校荣校,锐意进取是师德的升华。

立足岗位、潜心研究、追求真理、自强不息。沈李东老师用实际行动和丰硕成果为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高校奉献自身力量。不断强化服务意识、主人翁意识,积极参与学校疫情防控工作,共同守护校园安全。致力学校发展,推进我校“笃行以生为本,厚植大学精神”的办学宗旨。

获奖感言:此次入选师德先进个人,感到非常荣幸,此时此刻,只能用两个词来表达我的心情。一是感谢,感谢领导和同事对我工作的认可、信任和鼓励。二是责任,这是荣誉,也是鞭策,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牢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进一步增强教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努力使自己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更好地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做到乐业、爱岗、严谨、务实。


王芳

个人简介:王芳,女,中共党员,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王芳老师善用真理让学生信服,用大爱感染学生,用真情打动学生,赢得大学生们的深切爱戴,被大学生们亲切地称为“知心芳姐”、“芳芳老师”。 

王芳老师是让大学生们爱上思政课、督导高度赞扬、教学评价优秀的一名思政课教师;她是让很多学生主动愿意倾吐心声、让处在人生边缘的学生成功实现人生逆袭,被大学生们亲切地称为“知心芳姐”、“芳芳老师”。从教以来,她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殷切厚望,秉承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的高度热忱,以丰富厚重的知识、热情爽朗的性格、风趣幽默的话语、体贴入微地关怀、深刻睿智的人生体悟、高远淡泊的人生境界,赢得大学生们的深切爱戴。她把炽烈而清澈的大爱抛洒给学生,在对大学生的人生导航、思想引航、能力提升、实践引领等多个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用实际行动和感人事迹生动而深刻地诠释了一名高校思政课教师切实履行“立德树人”的担当和使命。

一、高度热爱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事业,善于施教,如沐春风,教学科研能力突出

从教15年以来,王芳老师善用真理让学生信服,用大爱感染学生,用真情打动学生,以厚重的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活泼的教学方式,让大学生们真正爱上思政课。她教学面宽,先后讲授本科生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研究生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政治学》;兼职讲授高职高专课程《形势与政策》、《职业素养与就业指导》、《创业实训》等10余门主干课程。所授课程评价为优秀,深受领导、同行和学生的好评。她教学有法,遵循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教学思路清晰,重点突出,引经据典,政治性强、信息量大、学理性深,声音洪亮、激情幽默、循循善诱,善于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善于抓住学生的思想特点和症结,善于紧扣时代热点难点问题,善用深刻的学理、贴近学生的生动教学经历和丰富的人生经历打动学生,很富亲和力、感染力、针对性,让学生在她的思政课上具有强烈的获得感,所授课程深受大学生们的喜爱。她教研业绩突出,先后荣获2021年江苏省高校“形势与政策”本科生教学比赛二等奖、2021年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生教学比赛优秀奖等多个教学奖项。主持教育部和厅级3个科研项目,参与国家级重大项目、省部级等各级各类课题12项;在CSSCI来源期刊、中文核心、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近20篇;在“学习强国”上发表文章,并被新华日报·思想周刊栏目转载。 

二、亲身示范,实践引领,无私奉献,不辱“立德树人”使命

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她亲身示范、不辞辛苦、无私奉献,精心指导大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社会实践、学科竞赛、艺术竞赛等多项竞赛活动,并取得了优良的成绩。

(一)2018年作为两位联合指导老师之一,精心指导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本科生参加第二届江苏省“马克思主义.青年说”之“信仰的味道”高校思辨PK赛,让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代表队斩获省一等奖(季军)。辩论队主要成员刘若雪同学说:王芳老师从繁忙工作中抽出时间精心指导,和我们一起熬夜备战,带领我们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无垠宇宙里炫目遨游,在思辨和讨论的风暴中冶炼思维。

(二)不辞劳苦、亲自带队、精心指导大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创新创业”大赛,荣获校级特等奖等多个奖项:2018年她放弃寒假休息时间,自费带领学生远赴遥远的重庆市石柱县、酉阳县、秀山县三个国家级贫困县(现均已脱贫)进行以“乡村文化振兴”为主题、为期一周的深入实地调研。调研期间,和学生一起克服天气寒冷、山路难走、水土不服、个别部门难以采访等多种困难,精心策划调研方案、亲自示范学生如何采访,并结合地方经济状况现场开展实践教学,不仅有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科研实践能力,而且大大提高了大学生爱国爱党、勇挑重担、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精神境界。最终形成了近10万字的调研报告。指导的项目《深耕乡土文化  助力乡村振兴——基于渝东南土家族三个典型县的调研》荣获2021年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创新创业大赛之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特等奖,并将3000元获奖奖金全部发给学生。除此之外,还积极回应学生诉求,2021年精心指导另外一个参赛团队的项目《抗疫中民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状况研究》,荣获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二等奖。除此之外,还精心指导学生将教育教学中亲身经历的真实案例拍成微电影,荣获校级优秀奖。

(三)精心指导学生将教育教学中亲身经历的真实案例拍成微电影,荣获校级优秀奖。

三、爱生如子,乐于奉献,事迹感人,用大爱点燃学生心中的希望之光

王芳老师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我非常喜欢和学生在一起,学生们就像我的孩子。”王芳老师先后在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工作。从教15年来,她始终坚守党员本色,心怀学子,乐于奉献,让爱的旗帜猎猎飘扬。她像一位慈祥的母亲,热忱主动、不求回报地为大学生排忧解难,热情主动地解决学生在学业、就业、情感、人际关系、生活等方面的情况,点燃学生心中的希望之光。通过倾情关爱,让处在人生边缘的学生成功实现人生逆袭。

用真爱拯救多位曾经处于“人生边缘”的学生,让他们实现人生的华丽蜕变。课外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通过各种途径和学生深入交流,被学生亲切地成为“知心芳姐”。爱生如子、乐于奉献、热忱帮助学生:王芳老师还经常赠书给很多学生,让他们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多年来,不完全统计,已经赠30多本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书给学生。 

王芳老师在教育教学中,十分注重激发学生爱校荣校之情。她不仅每年都会给新生播放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当年招生宣传片及毕业生自拍的《理想三寻》等各类宣传片,而且给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自己独到的深刻解读。她这样定义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并教育学生:“南信大是你们人生中最好的大学!要深刻理解南信大的‘信’字,她是一所让你们能够获得一流知识信息的好大学,是让你们充满信心的好大学,是一所值得充分信任的好大学!”让学生深刻理解和真切感受南信大,激发他们爱校荣校之情。

王芳老师这样定义思政课教师:“教师的职责不能停留在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层面,新时代的高校教师更要有对事业和学生始终秉持一份深沉的大爱、浓烈的情怀和高远的使命。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特别是思政课教师,更要做一个匠心铸魂的优秀工程师。”王芳老师勇于承担思政教师的使命和担当,她说:“第一,我有教书育人的使命,我有“立德树人”的使命,我有共产党员的使命;第二,思政课教师这个特殊身份就决定我必须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法治观,以满腔的热情解答他们在学业、情感、就业等人生道路上遇到的各种问题,这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第三,我又是一个党员,就决定我必须按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授课中,我做到每堂课都佩戴党徽,增强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对我的信任。我坚信,只有始终将党员、思政课教师、学生知心朋友这三重身份有机结合,深深融入到一生的教育教学的生涯中,才能不辱使命、收获惊喜、绽放芳华!”

 

郑友奇

个人简介:郑友奇,男,教授,硕士生导师,文学院副院长、公共英语教学部主任,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语言学系访问学者,青岛市生本生态课改专家工作站首席专家。

一、为人师表以高尚师德感染学生

郑友奇老师一直坚持立德树人,除了教授学生知识,还传授为人处世之道,促进学生培养高尚、独立的人格;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和批判性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引导学生发表己见,拒绝默守陈规,敢于提出质疑。在学习上严格要求学生,在生活中热心关爱学生,努力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   

二、教研并重以探索创新引领学生

教学乃教师立命之本。郑友奇老师既潜心教学,又不忘研究,尽力处理好教学和研究的关系,不断提高教学和研究能力。曾远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访学一年,现兼任《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特约编辑。曾获校级教学名师、江苏省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江苏省教育教学与研究成果二等奖等奖项。主持省部级教改课题3项、校级教改课题3项,主持建设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1门、校级一流课程1门,参与建设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1门,主研教育部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1项,主持中国气象局软科学项目1项、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项目2项,已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SCI/CSSCI收录9篇,出版专著1部,主编教材1部。

他一直鼓励督促学生树立“大学阶段要实现全面发展”意识,因此,在日常教学中,除了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情操,还坚持以探索创新精神引领学生,比如,鼓励学生以参加竞赛、申报项目等方式提高能力,达到以赛促学、以研促学之目的。目前,所指导的学生已成功申报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7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级3项、校级2项,指导学生撰写和发表SCD论文多篇。曾获批国家级大创项目的团队成员三人已成功进入东南大学、上海师范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

三、爱岗敬业以无私奉献服务院校

 郑友奇老师团队意识强,全局观念重,勇于担责,乐于奉献,助力学科专业建设,为学校和学院争荣誉。曾受学校派遣,至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挂职工作一年,因工作努力,成效显著,挂职结束时,受到表扬。担任英语系主任期间,带领团队加班加点,准备评估材料,顺利通过江苏省专业综合评估;作为负责人,积极申报并成功获批校级师德师风先进集体、校级课程思政示范中心;英语专业获批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翻译专业于2020年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担任分管教学工作的副院长以来,继续关注和推动专业建设,日语、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成功获批2021年度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实现了学院一流专业建设点全专业覆盖;作为负责人,获批校级课程思政示范中心。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