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我国气候呈现出强烈的极端性和异常性。夏季南方持续性高温少雨天气引发严重高温干旱复合型灾害,累计共404个气象站气温突破历史极值,长江流域更是遭遇了61年来最严重干旱。而刚进十月,中央气象台便发布了史上最早的寒潮预警,冷空气席卷我国大部分地区,多地出现断崖式降温,内蒙古、河南、湖北、安徽等地部分地区降温超18℃,局地24小时降温超30℃。极端异常性天气对能源保障与安全造成巨大冲击,早在夏季,因高温干旱复合型灾害影响,多地出台多项措施,要求工业企业错峰生产、保障民生用电,水电大省四川更是启动了能源保障一级应急响应,以应对严峻的电力供应安全风险。当前,多家预报结果揭示今年将是继2011年以来最寒冷的冬季,这将会因供暖导致能源需求快速增长。为此,为更好的实现跨省区能源配置与管理,科学合理制定有序用能方案,做到余缺互济、峰谷互补,并坚持宜电则电、宜气则气、宜煤则煤、宜柴则柴、因地制宜等原则清洁取暖;加快能源结构转型,推进能源科技创新和多能互补的清洁能源体系建设;积极构建开放共赢能源国际合作新格局,多渠道增加能源保供资源,切实保障国家实现能源安全和高质量发展。
今年夏季,全球大范围出现了高温干旱复合型灾害天气,我国南方大部也遭遇了罕见持续性高温少雨天气。入秋后,极端异常性天气仍然延续,湖南、江西等地更是出现了1949年以来前所未有的夏秋连旱。国庆期间,数百余国家气象站先后打破了历史同期最高气温纪录。随后又迎来的“断崖式”换季降温,冷空气长驱直下,南方多地气温“大跳水”,安徽、湖北、江苏等部分地区气温甚至骤降18℃以上,部分地区更是经历了破纪录的热和一夜入冬的冷,寒潮预警与高温预警同天发布,极端异常性天气事件越发频繁。近几年冬季,全国用电负荷连续多次创出历史新高,北京、江苏、上海和河南等省份最大负荷甚至超过了夏季,而多家预报结果揭示今年将是继2011年以来最寒冷的冬季。围绕减少能源安全风险目标,应提前加强和推动能源跨省区优化配置与管理,科学合理制定有序用能方案,完善动态调整机制,因地制宜,清洁取暖;加快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促进能源结构转型,推进能源科技创新和多能互补的清洁能源体系建设;有序增加煤炭进口,保持中亚管道气进口稳定,积极构建开放共赢能源国际合作新格局。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趋多趋强,加之出现罕见的“三重”拉尼娜现象,寒潮低温事件或将频发
今夏北半球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大西洋副热带高压和伊朗高压均阶段性增强,形成大范围的整体环球暖高压带,北半球多地形成高温天气,造成严重的高温干旱复合型灾害,欧洲和美国西部被认为分别经历了500年来和12世纪以来最严重的干旱。根据最新多家海温现状监测及大气对海温的响应预测结果来看,冬季赤道中东太平洋拉尼娜事件仍将持续。
拉尼娜事件出现后,我国冬季偏冷的概率更大一些,约是偏暖概率的两倍。在多数拉尼娜事件达到盛期的冬季,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活动比常年更加频繁,且强度偏强,我国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的概率较大,尤其是华北北部、东北南部、华南大部、西南地区东部和北部、西北地区大部等地。此外,自2008年以来,我国东部冬季最冷期,即每年最强寒潮事件的平均最低气温比1980年代和1990年代更低,也就是说,阶段性低温和强寒潮事件有增强趋势。
低温寒潮造成城镇居民供暖需求激增,另一方面受国际形势影响,全球能源市场震荡加剧,造成严重的能源保障与安全风险
阶段性低温和强寒潮事件会造成城镇居民供暖需求激增。近年冬季,全国能源需求超预期高速增长,寒冷天气造成南方地区取暖用电负荷大幅攀升,局部地区高峰时段供需偏紧。特别是这两年冬季,全国日最高用电负荷已超过夏季峰值,日最高发电量已接近夏季峰值,20个省级电网用电两位数增长,15个省级电网负荷累计上百次创下新高,江苏电网最高用电负荷破亿千瓦,成为全国冬季用电负荷最高的省份。目前,北方多地已经提前开栓送暖,今年冬季可能较以往更冷,能源需求将进一步增长。
气候变化引起极端事件趋多趋强,海外能源缺口也为今年冬天能源安全埋下一定隐患。在我国一次能源结构中,以煤炭为主(67%),石油和天然气为辅。其中,石油和天然气大量依赖进口,进口依赖度分别约73%和50%。俄乌冲突以及“北溪”天然气管道发生泄漏之后,欧洲天然气出现严重缺口,深陷能源供应短缺困局,目前国际天然气价格飙涨势,较去年同期上涨幅度近300%。欧洲缺失的管道气,大概率需要通过液化天然气(LNG)进口来补充,意味着海外LNG市场大概率重演缺口行情。我国今年冬季,LNG等补充能源的可进口量预计大幅减少,冬季补充能源缺口仍需要煤炭来填补。
科学合理制定有序用能方案,遵循因地制宜,宜煤则煤、宜电则电、宜气则气等原则,加快能源绿色低碳发展,积极构建开放共赢能源国际合作新格局
优化能源跨省区配置与管理,科学合理制定有序用能方案,遵循因地制宜,宜煤则煤、宜电则电、宜气则气等原则。坚持“全国一盘棋”,制定跨省区能源资源优化配置规划,统筹发电供热和原料用煤保障,用好已形成的能源储量。同时,充分发挥引导与市场配置资源“两只手”作用,完善“协议+市场”的跨省能源交易模式。优化电网运行方式,用足用好跨省跨区输电通道(西电东送),做到余缺互济、峰谷互补。发挥天然气“全国一张网”的优势,重点加强对北方地区特别是资源偏紧地区的调度保障。坚持宜煤则煤、宜电则电,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保障群众取暖。
加快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促进能源结构转型,推进能源科技创新和多能互补的清洁能源体系建设。长期上,推进风能和太阳能发电大规模开发和高质量发展,因地制宜开发水电,积极有序推动沿海核能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和新型储能技术规模化应用,大力推进电源侧储能发展,合理配置储能规模,积极支持用户侧储能多元化发展,鼓励电动汽车等参与系统调峰。减少能源产业碳足迹,推进化石能源开发生产环节碳减排,促进能源加工储运环节提效降碳。有序淘汰煤电落后产能,推动能源产业和生态治理协同发展,更大力度强化节能降碳。
有序增加煤炭进口,保持中亚管道气进口稳定,积极构建开放共赢能源合作新格局。积极参与全球能源治理,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能源开放合作,实现开放条件下的能源安全。拓展多元合作新局面,巩固海外能源资源保障能力,完善海外主要油气产区合作,增强进口多元化和安全保障能力,推动发电供热用煤中长期合同直保全覆盖,全面签订年度和供暖季供气合同,及早锁定资源。积极参与全球能源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加强能源领域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