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媒体聚焦

戴着“智能口罩”捧回“圆梦杯”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队伍取得智能硬件设计大赛佳绩

2023-03-13来源:江苏科技报作者:程雷 周宏怡 丁琦 林雯 陶韬作者(文):作者(图): 发布: 责编:林雯访问量:10

近日,首届“圆梦杯”全国大学生智能硬件设计大赛于北京落幕。记者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获悉,该校五支队伍进入决赛,从全国189所本科院校的636支队伍中脱颖而出,最终获全国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总成绩名列前茅。其中一等奖作品“智能口罩”经专家投票,摘得最高奖“圆梦杯”。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20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夏宇辰介绍,“智能口罩”是根据大赛疫情防控主题设计的一款集风扇通风、LED照明、无线控制、智能调节、佩戴者摔倒检测等功能于一体的口罩,配上相应手机APP可对其进行控制设置。“风扇排风可以改善佩戴口罩的舒适性,当装置检测到佩戴人员摔倒,会通过手机APP报警,缩短了一些特殊人群的救治响应时间。正常工作时,电量可以维持8小时,配备自动感知,进入低功耗模式以延长电池的使用时间。整机重量约120克,产品除了满足当下疫情防控外,还可以应用到煤矿、探险等场景。”

夏宇辰与团队成员2020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金立业相识于徐伟老师开设的《开源硬件与创客》通识课程。此后徐伟一直担任他们的指导老师,为他们提供帮助,一支潜力无限的团队初具雏形。“刚好碰上‘圆梦杯’的报名通知,徐老师就建议我们参加。”夏宇辰说,来自2020级通信工程的刘星也加入了团队,负责单片机程序设计与文稿撰写。3人分工明确、协同发力、互相支撑,逐渐走向成熟。

夏宇辰表示,最初选择做智能口罩,是因为每次戴口罩眼镜都会起雾,并且久戴很不舒适。联想到医护工作者常常需要这样佩戴口罩长达十多个小时,而市面上的口罩存在着透气性不佳、功能单一的问题,所以他们想出了一款集通风、照明、蓝牙连接、智能控制于一体的多功能口罩。

有了目标设想,如何实现又是一条漫漫长路。与其他竞赛不同“,圆梦杯”需要展现一个电子产品的完整设计流程,环节繁琐,许多挑战都是第一次。构想产品设计思路与想法,做市场调研,软硬件的开发,外壳的结构设计,组装后联合调试,测试各类数据……

“能呈现如此完整的作品,也离不开学校参赛团队之间开放的交流态度,与学院学校老师提供的研究环境与悉心指导。”队员们异口同声地说。在首届全国大学生智能硬件设计大赛中,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工程训练中心主任庄建军以及徐伟还获得了优秀指导教师奖。

“为了提升学生的工程创新能力,工程训练中心近期新建了‘智能硬件’‘机器人’‘3D增材制造’等创新实验室,配备了相应的实验设备和开发套件。”庄建军介绍,学校还面向低年级开设了“开源硬件与创客”“学做机器人”“3D打印技术与创意实践”等通识类实践课,将竞赛理念和竞赛形式融入通识课程,为跨学科的学习提供了渠道和机会;不断改革强化基础实验课程,增加实验项目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将比赛内容转化为实验项目。同时,学校还系统性开展电子竞赛培训和教师案例竞赛,全面提升学生竞赛能力。

据了解,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一贯重视学科竞赛在教育教学中的促进作用,将“三创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始终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学校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通过实施“三千人工程”,打造出“数学建模”“电子竞赛”等多个竞赛品牌。学校为学科竞赛的组织开设各类藕舫学院实验班,还为竞赛配备专门的负责人和指导教师,同时还根据比赛方向的不同,成立了“智能硬件”“机器人”“3D打印”等多个学生社团,形成了良好的竞赛氛围。

http://www.jskjb.com:8081/xpaper/news/110346/120933/130839-1.shtml 20230313 A12版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