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媒体聚焦

南信大教授哈佛归来 获国家级金奖

他表示环境科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大有可为

2023-09-15来源:扬子晚报作者:周宏怡 林雯 杨甜子作者(文):作者(图): 发布: 责编:林雯访问量:631

近日,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公布第六届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青年科学家奖获奖人选名单,其中金奖10名,优秀奖20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汪俊峰教授荣获金奖。该奖项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于2018年首次设立,旨在奖励从事生态环境科学技术研究,年龄不超过40周岁的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自设立以来,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共有4人获奖,其中1人获得金奖,3人获得优秀奖。

拒绝精神内耗,“天坑”不是坑

汪俊峰本科学习的是信息工程专业。2009年适逢“互联网”大热,大多数同学毕业后都选择从事IT行业,但汪俊峰“不想卷”。在他看来,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环境科学将不再是大家口中的“天坑”专业,“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环境科学有未来!”因此,他选择跨考南信大环境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顺利考上江苏省扬州环境监测中心的编制。

本以为会一直这样安稳地工作下去。但2013年中国东部一起雾霾事件改变了汪俊峰的人生轨迹。“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你站在我面前,我却看不见你的脸。”这让汪俊峰深受触动。为了更加深入地学习、更好地解决社会亟需,他毅然辞去体制内工作,于2014年回南信大攻读大气物理学和大气环境专业的博士。

汪俊峰主要从事大气污染化学方面的研究,信息与环境的交叉学科背景让他的研究工作更得心应手。要在海量的观测数据中筛选到有用信息,就需要一套运转高效、适配性高的计算机程序。“准程序员”出身的汪俊峰在编写程序方面得心应手,很快开发出课题组的“专属程序”。此后,课题组的成员们一直在用汪俊峰编写的这套程序。

读博期间,汪俊峰跟随陈敏东教授和盖鑫磊教授学习。汪俊峰是盖鑫磊的第一个博士生,年龄相近的两人亦师亦友,他们一起从零开始搭建实验室,一起在祖国的高山海角进行野外观测。汪俊峰清楚地记得,在2015年4月,汪俊峰与盖鑫磊在南京市建邺区排查污染源,夜里23点55分,他们突然发现气溶胶质谱仪(AMS)仪器过热,甚至温度直达40度以上。两人立刻打车“狂奔”过去维修仪器,直到天擦亮才回学校。

盖鑫磊的爱人常开玩笑说,丈夫和她待在一起的时间还没有他俩多。在记者不久前对盖鑫磊的一次采访中,他还自豪地向记者强调,近期最大的“成果”就是培养的学生汪俊峰不仅作为教师入职南信大,更获批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

一路走来,汪俊峰心无旁骛,既不盲目追随大众,也不死磕纠结内耗。一旦确定了内心的目标,就专注于自身。“任它山高水远、荆棘丛生,我也定要去闯一闯”,汪俊峰说。

“e人”搞科研,不必非坐冷板凳

2015年,汪俊峰作为联合培养博士赴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学习,师从领域内全球顶尖的科学家张琦教授。2018年,在南信大-哈佛大学空气质量和气候联合实验室的推荐下,又赴哈佛大学Daniel Jacob教授与Scot Martin教授课题组从事博士后研究。

“哈佛的分析测试中心就在实验室旁边,配有百余台高端化学分析设备。做任何化学分析,不出校门就可完成。”在哈佛,浓厚的学术氛围和丰富的学习资源使汪俊峰的科研思维得到了全方位的提升。哈佛大学教授们的工作效率也非常高,不论是周末还是晚上,汪俊峰的导师在三个小时内必回复邮件,并附上详细的修改意见。“周围都是全球各学科领域的顶尖大佬,这样的平台真的是太难得了!”汪俊峰说。

每个周五都是一场学术盛宴。这一天,哈佛大学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都会邀请一位全球顶尖的学术大咖进行分享。大家不仅可以聆听报告,还可以提前预约单独会面,与大咖进行面对面的单独交流。“平时在顶刊文献上才能见到的人,突然来到了我面前,就像粉丝和明星见面似的,让我特别激动。”汪俊峰说。

有时候几个月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只要大咖轻轻一个点拨,立马就舍得云开见月明。与来自加州大学Chris Cappa教授的一次会面让汪俊峰历历在目,“无论你提出哪个领域的问题,他都能接得住。一个一个的新idea不停地从脑子里蹦出来,而且非常深入浅出,让我一下子摸到了方向。”

“科研不必非坐冷板凳,合作共赢会让我们走得更远。”凭借天然的“e人”属性,汪俊峰的科研之路更加顺畅。设备不够,汪俊峰就从意大利团队借,还经常跑北京的师兄团队蹭仪器做野外观测研究,到天津大学、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等搜寻数据,寻求更有力的科学支撑。

努力定有回响。长久以来,汪俊峰致力于我国大气气溶胶溯源及二次生成机制方面的研究,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及省市级科研基金多项;作为第一或通讯作者在《自然-通讯》《美国科学院院刊》、Environ. Sci. Techno.等期刊发表研究论文17篇,其中ESI高被引和热点论文4篇,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性成果,为我国大气复合污染成因与应对提供了理论支撑。

此外,汪俊峰目前还担任Hygiene and Environmental Health Advances期刊青年编委,Frontiers in Sustainable Cities客座编辑等。发表论文曾获江苏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和美国化学会Environ. Sci. Techno. Lett.最佳论文奖。汪俊峰教授担任中印大气科学家协会(CIAAS)秘书长,全程参与组织了2019年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CIAAS第二届学术年会,吸引了来自全球的200多名科学家参会。

坚信“一万个小时”理论,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海外求学工作多年,汪俊峰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在海外再久,我的根始终在中国。一方面,国内的科研自由度很高,我可以实现科技报国的理想;另一方面,我的家人和朋友也都在这里,咱们中国人就是喜欢热热闹闹的生活。”

2022年3月,汪俊峰正式入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甫一入校,就先后入选江苏省特聘教授、国家重大人才计划A类青年学者等,完成了从学生到教师的身份转变。

对汪俊峰来说,本科教学比科研压力更大。“我们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听懂并且爱上这门课,课后就一定要付出数倍的努力。”在教学方面,他倾注了大量精力,往往准备一堂课就要好几天。

“备课尽量全面,知识点尽量明了。”例如,在“大气化学”的课堂上,为了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气溶胶”这一问题,汪俊峰深入浅出,先是向学生机智发问“臭味仅仅是一个味道吗”,而后巧妙借用“为什么上完厕所要洗手”这一常见问题,来说明“粪便等排泄物也会以气溶胶的形式存在空气中”。化用生活常识,既使学生易于接受,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的思考模式。

在汪俊峰看来,不仅学习有学习的体系,科研也有科研的思维。汪俊峰常常青睐于具有跨专业背景的学生,他的硕士生孟海风曾因为自己较为薄弱的专业基础而感到迷茫。“汪老师一直用‘一万个小时’的理论来鼓励我。当我们花在某个领域的时间达到一万小时的时候,我们就将成为这个领域的佼佼者,因此长时间持续的积累和总结是非常重要的。”孟海风说,“汪老师告诉我们,发论文只是一个结果,过程才是目的。”在汪俊峰的鼓励下,孟海风对自身专业的了解渐渐趋于成熟,在漫漫科研路上一步一个脚印。

“科学思维非常重要,他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汪俊峰还时常对学生说,“我们科研人不能总是说某人怎么了得,因为个体不具有统计学意义。‘Talk is cheap,Show me the data’(一切以数据说话)。”实事求是是他对学生的基本要求。

今年9月,亚运会在杭州举行,为实现“打造首届碳中和亚运会”的目标,主办方对空气质量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近日,汪俊峰正带领学生一起,致力于杭州亚运会的空气质量监测保障工作,为亚运会期间的空气质量保障提供关键的数据支撑。“学以致用,这才是我们从事科研的最终目的。”汪俊峰说。

http://epaper.yzwb.net/pc/layout/202309/12/node_A08.html#content_1240791 20230912 A8版

https://wap.yzwb.net/wap/news/3217262.html 紫牛新闻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