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媒体聚焦

【科学日记】横穿八百公里深入羌塘高原无人区采样

2024-01-26来源:中国气象报作者:白雪 张筱涵 曹语芯作者(文):作者(图): 发布: 责编:林雯访问量:12

试验团队: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冰冻圈研究团队试验地点:青藏高原西部羌塘高原腹地无人区

试验内容: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承担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子专题——“多年冻土对亚洲水塔的影响”子课题的支持下,研究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藏北高原冰冻圈特殊环境与灾害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科研人员,通过钻探获取18个不同深度(15米至40米)的土壤样品,并运用无人机、探地雷达和瞬变电磁等方法,获取研究区大量的多年冻土本底特征资料,并初步建成全国首个纵穿羌塘高原腹地的冻土监测网络,弥补了该地区多年冻土监测的空白。

羌塘高原约占青藏高原总面积的五分之一,是世界上海拔最高、气候条件最恶劣的高原之一,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该区域还存在大片的冻土和气象观测空白。“在我们科考的区域内,由于冬季气候环境恶劣,基本上没有固定居住的居民。”科考队员说。高反、缺氧、寒冻、断联,我们都是战士

“2023年11月15日从南京起飞到格尔木,经过了几日物资的准备与整理的工作,11月21日野外科考大部队沿着109国道和317国道到达了距离工作地点最近的县城——改则县。经过短暂的休整后,野外科考队进入了荒无人烟的羌塘高原无人区,算下来我们光是前往科考地就花了四天时间。”此次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科考队队长刘世博说。

早六点起床,晚十点回营,披星戴月是工作日常;5000米以上的海拔、零下20℃的气温、无休止的风雪是工作背景;睡袋挂冰、牙刷结冰……这都是生活常态。

“这些苦,一咬牙就过去了,‘缺氧’才是整个旅程驱之不散的‘噩梦’。”即使前期已经通过锻炼增强体质,但实际的缺氧情况仍然超越了想象,团队成员陈威感叹道:“连吃饭都费劲,吃到一半还得歇一下。”

“行动不便、头晕想吐,甚至连入睡都成困难。最难熬的是晚上睡觉时因缺氧被憋醒,醒了之后四周一片漆黑、寂静,那一瞬间会怀疑自己是否还活着……”团队成员张钰鑫分享。

联合野外调查队分为地球物理勘探组、无人机组、钻探组等三个工作小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科考队员主要从事钻探和无人机方面的工作。

地球物理勘探组主要通过探地雷达方法(GPR)和瞬变电磁法(TEM)来获取调查区浅地层的沉积结构、活动层厚度等特征和深部的地电特征、多年冻土可能的下限信息等。无人机组则运用无人机观测地表环境,进行大范围观察,选取典型区域、划定工作点,记录工作地表的环境。钻探组主要用钻机获取不同深度的土壤样品,查明或确认多年冻土是否存在,获取沉积物类型和多年冻土的基本特征,如埋藏深度、厚度、地下冰分布状况等信息。

古里雅冰川钻孔是此次野外工作的重点,也是最为艰难的任务。为完成该孔钻探任务,野外队在零下二十几度的气温下顶着凛冽寒风,五次进出古里雅,历时三天终于完成任务。

“脸对着风都呼不出气,只能背着风走。”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开展工作,不仅钻机的钻头容易出故障,钻出来的土壤样品还常常会冻在钻杆上,不得不使用喷灯加热才能完成取样。“有一次,我们甚至钻断了钻杆。冻土质地坚硬且难以连续获取,只能一段一段地来。”钻探组成员储晓煜说,“几次钻探作业下来,脚就完全冻僵了,回到车里暖和了一个小时才找回知觉。”

从第一个工作区域到最后一个工作区域,团队横跨了800公里,在这片人迹罕至的广袤土地上,大部分区域是没有任何信号的。惊喜是野生动物、美景,更是你我

“没有氧气、没有信号、没有电,但有不少野生动物陪伴,这是一段寂静不寂寞的时光。”储晓煜在一次夜间工作时,看到一匹狼就躺在身旁不远的车下,“离我就几米远,我们对视很久。”

“对人来说,高原上最危险的动物可能是牦牛。野生动物一般很少去追车,但野牦牛有时会冲向我们,甚至可以将越野车顶翻。除了狼,我们看到过藏羚羊、小狐狸。”陈威笑着说。对所有人来说,这都算一段奇妙的体验。

对于这次经历,李祥飞热情地描绘了黑石山的壮美,“所有的石头都是灰色的,远处的山也是灰色的,再加上山上的白雪和山下的冰湖,我想每个见过的人都会被震撼。”

“这么大的地方,只有我们几个人。条件越艰苦的地区,人心越简单越靠近,大家也越团结。”李祥飞说。科研的接力棒,会代代相传

“在大自然面前,每个人都是渺小的。”无人机组的刘世博感慨道,“我们的工作现场在古里雅冰川前就是一个小黑点,但人的求知欲与探索的精神意志无疑又是伟大的,支撑着我们卧冰踏雪翻山越岭、在这片广阔天地克服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能解决的困难。”

“我常常想到老一辈科学家做事的情景,他们不只是关注承担一个课题、发表一篇文章,更重要的是会脚踏实地深入到环境最为艰苦的地方认真工作,努力将每件事情落到实处。我觉得这种精神品质,非常值得我们年轻人学习。”张钰鑫说道。

回忆起缺氧的场景,陈威和储晓煜还是一阵后怕,但被问及是否还愿意继续参与科考活动时,两人还是一致点头:“会!以后只要有科考机会,一定还会去!等积累了足够的经验,我们也会带着师弟师妹去。”科学研究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会一直传承下去。

自2009年开始,该野外科考队在团队负责人赵林教授的带领下,每年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寒缺氧地区蹒跚而行,年均行程两万公里以上,先后在青海省温泉地区、可可西里无人区、西昆仑喀喇昆仑地区、阿里高原、羌塘高原、格拉丹东雪山南北两侧、阿雅克库木湖流域等地区出色地完成了冻土调查任务,获得的数据资料得到全球性的肯定。另外,越来越多的年轻科研工作者加入了高原野外科考的队伍,并在野外工作中得到锻炼与成长。

过去对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变化的研究,大多利用的是 G109公路(青藏公路)沿线的数据,也就是东部的数据。而这次科考团队不仅获得了大量西侧的土壤样本和多年冻土数据,更在无人区域初步建立了全国首个纵穿羌塘高原腹地的冻土监测网络,为今后对高原地区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极为关键的基础资料。

http://epaper.zgqxb.com.cn/index.html?guid=1750683616989413382 20230126 3版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