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媒体聚焦

拔尖计划15年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凝聚能量 营造拔尖人才培养新生态

2024-10-09来源:中国教育电视台新闻融媒体官微作者:作者(文):作者(图): 发布: 责编:张天意访问量:12

拔尖计划15年:从“火种”迈向“燎原” 

2009年,教育部、中共中央组织部、财政部联合启动“拔尖计划”。计划实施以来,累计在77所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布局建设288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吸引了3万余名优秀学生投身基础学科,聚集了一批潜心育人的大先生。

为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探索何谓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的中国范式,“十一”期间,我们重磅推出《拔尖计划15年间 从“火种”迈向“燎原”》系列深度报道,报道15年间各学校进行的有益探索和取得的成果。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作为大气科学人才培养重镇,学校如何凝聚力量培养大师呢?一起来看。→



“拔尖人才”

意味着探索和希望

记者初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拔尖班的课堂上时,就见到了激烈讨论的一幕。2021级大气科学拔尖班学生刘逸婷对老师写出的公式有异议,于是她便走上讲台与老师开始辩论。她说,在拔尖班,这是非常正常的,“考入拔尖班以来,我发现这跟我想象中的大学有点不一样,它是那种我们可以自由的探索的地方,有的时候在课上都可以跟老师、同学争论上几句,我非常享受这样的学习状态和思考问题的方式。”

图片

在刘逸婷看来,自己的三年“拔尖班”生涯,也正是认识自己,探索地球的过程。如今,已经大四的她更意识到想要成为拔尖创新人才,更要不断探索“无人之境”,追问“何为拔尖”。

刘逸婷告诉记者:“大一的时候我们奠定了较强的数理基础和计算机编程能力,大二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在导师的团队里进行科研项目的实践了。我觉得不要被传统的“什么阶段做什么事”、“先学后做”的科研框架所束缚,而是做到“科教融合”,在平时就尝试一些小的项目,敢于去挑战,没有畏难情绪,这样才能称之为拔尖人才。”

图片



凝聚能量,

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营造良好生态

会议室中,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王会军正组织同一导师组的同事对负责拔尖班学生的科研进度、生活情况、未来发展开展会商。

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路上,王会军也同样是一个探索者、实践者。近几年,他开始分配约三分之一的精力到本科生身上,来帮助他们找到方向,提供更多可能性。

图片

“导师在指导‘拔尖班’学生方面,与指导研究生是相当类似的。这样有利于学生将来更快地走向职业生涯、走向能够做创新性工作的阶段。在‘拔尖班’学生的研究选题方面,首先要有新意,对他们来说没有失败,更不怕失败。其次,一定要从一个具体问题着手,把基础知识和实际问题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样学生就知道我学习这些基础知识的同时思考这里面大的问题,慢慢地他就会培养起创新性的思考能力。”王会军说。

图片

积跬步以至千里,和刘逸婷、王会军一样,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从上而下都在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营造良好生态。学校大气科学学科进入教育部2019年度“拔尖计划2.0”序列当中,5年来,这位“新朋友”倾全校资源,为同学们提供开放、包容、具有国际和交叉学科视野的学习环境。

图片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院长周波涛向记者介绍,学校集中优势课程,把一流学科的优势课程逐步向外延拓展,给学生搭建掌握前沿科学更好的平台。

图片

除了追求科学真理,学校还注重将思政元素融入到培养过程中。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学副院长李青青表示:“结合课程,对学生们进行综合性的培养,把大思政课以及相应思政元素融入到培养过程中。实事求是、追求科学真理,与这两者同样重要的是要为人民服务。



点线面全面推进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如今,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拔尖班的同学们在“气象会商”现场展开研讨,在国际课堂中提升视野和品味,在“全校通选”导师组的陪伴下寻找“拔尖之路、拔尖之意”。

2021级大气科学拔尖班学生甘力坤告诉记者,自己每天早上都去看中央气象台组织的气象会商,去了解他们的预报思路、预报结果,去了解一个天气过程、天气系统强度变化之类的现象和问题,在实践中不断实现创新。

2022级大气科学拔尖班学生李童表示:“通过对台风以及相关次生灾害的准确的预报尽可能降低人民生活中的财产损失,这其实是我们学习这些气象学最终服务目的,这也是我们学习的最终目标。”

图片

近年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拔尖人才培养在国家战略需求的牵引下,着眼提高创新能力,进一步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完善高校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

图片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陈海山表示:“通过大学四年的学习,我们希望学生对自己的专业领域具有浓厚的兴趣,具备较好的科学素养和探索创新的能力。未来,我希望与其他高校、研究所、头部企业建立拔尖学生培养联盟,共同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和新方法。深入推进科教融汇、产教融合、打造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新平台。我相信学生们在日后的深造和工作的过程当中,会对科学保持热爱,不断地去探索,攀登科学的高峰。”

图片

https://mp.weixin.qq.com/s/9aqNXzSaTbGdIGJ8qYyozA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