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8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大会暨新时代气象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研讨会在气象楼报告厅举行。
中国气象局人事司司长王志华,江苏省南京江北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陈文斌,江苏省教育厅研究生教育处处长金科以及来自中国气象局直属单位和全国各省局的48位主要负责领导出席会议。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党委书记尚洪波、校长陈海山、副校长马嫣、刘佳等出席大会。会议由陈海山主持。
本次大会以“汇智聚力 融合共生——全力推进卓越工程人才培养”为主题,分为开幕式与交流论坛两个阶段,汇聚了来自全国气象系统、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及高校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新时代气象卓越工程人才培养路径。
开幕式上,尚洪波代表学校致欢迎辞,他表示,南信大始终紧贴国家需求与行业发展,聚焦大气科学一流学科建设,前瞻布局新兴学科专业,夯实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根基。学校坚持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建有全国重点实验室和多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并与中国气象局、华为、腾讯、国电南自等深化合作,推动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四链协同。面向新时代气象卓越工程师培养,尚洪波表示,学校将进一步强化“四共”“四通”机制,聚焦关键领域,坚持“项目制”培养,突出应用导向,持续推进有组织科研与有组织人才培养深度融合,让人才培养真正对接产业需求、服务国家战略。
陈文斌表示,作为国家级新区和江苏自贸试验区南京片区所在地,江北新区始终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地区生产总值实现跨越式增长,现代产业体系日益完善。新区高度重视卓越工程师培养,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持续深化校地校企合作,在研创园、智能制造产业园等重点区域布局人才培养与科研创新基地,共建中国气象谷等平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人才引育,着力打造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良好生态。面向未来,江北新区将一如既往支持南信大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强化资源保障,深化务实合作,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共同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创新发展。
金科表示,南信大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成功入选江苏省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高校,在气象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扎实成效。他就进一步推进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提出三点建议:一要对卓越工程人才的培养,有所区分、凸显特色;二要坚持内外联动,构建开放协同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格局;三要持续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他表示,要以卓工学院建设为契机,持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加快提升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的自主培养能力,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提供更加坚实有力的人才支撑。
刘佳作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报告,系统介绍了学院的建设背景、目标定位、推进举措与未来规划。
随后,大会举行了卓越工程师培养基地启用仪式,涵盖江北新区产业技术研创园、南京生物医药谷、江北新区智能制造产业园、浦口经开区创新港等多个产教融合平台。
在工程师技术中心揭牌环节,风云卫星工程师技术中心、人工影响天气工程师技术中心、江苏气象工程师技术中心等行业类平台,以及能源气象工程师技术中心、工业软件工程师技术中心、集成电路工程师技术中心等企业类平台集中亮相,标志着校企协同育人迈入实体化运行新阶段。
会上还发布了卓越工程师培养项目、卓越产教融合案例及校企共建课程立项名单。联培基地代表吴恒和校内导师代表杨元建分别发言,分享合作育人的实践经验。
在局校共建签约环节,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与黑龙江省气象局、上海市气象局、浙江省气象局、江西省气象局、海南省气象局、青海省气象局签署共建协议,进一步拓展气象人才培养与科技合作网络。
王志华在总结讲话中表示,新时代气象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动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他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决策部署,一要提高政治站位,深刻把握加强新时代气象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战略意义;二要深化产教融合,系统构建气象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新范式;三要强化使命担当,聚力推动气象卓越工程人才培养工作提质增效。他表示,中国气象局人事司将持续加强服务保障,支持南信大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共同推动气象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提升。
第二阶段交流论坛中,来自南京恩瑞特实业有限公司、南京莱斯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南京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江苏省气象局等单位的专家围绕智能气象探测、低空安全、绿色智慧制造、气象赋能交通等主题作专题报告,分别从不同维度展现气象科技融入国家发展、产业升级的广阔前景,清晰传递了对复合型、创新型工程人才的迫切需求。

王志华致辞

陈文斌致辞

金科致辞

尚洪波致辞

陈海山主持

刘佳作汇报

卓越工程师培养基地启用仪式

工程师技术中心揭牌仪式


局校共建签约仪式

交流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