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正式公布第七次评估报告(AR7)主要作者名单,我校廖宏教授、姜彤教授入选,分别担任第一工作组(WG1)相关章节主要作者(LeadAuthor),表明学校在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前沿阵地发挥着重要作用,进一步彰显了学校在该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廖宏教授此次入选IPCCAR7第一工作组(WG1)第四章“AdvancesinprocessunderstandingofEarthsystemchanges”主要作者(LeadAuthor)。这是廖宏教授第三次受邀担任IPCC气候变化科学评估报告主要作者。在IPCCAR5中,她担任第一工作组(WG1)第七章“CloudsandAerosols”主要作者;在IPCCAR6中,她担任了第一工作组(WG1)第六章“Short-livedClimateForcers”的主要作者。廖宏教授长期专注于大气环境与气候相互作用研究,紧密围绕国家大气污染治理与气候变化应对的重大需求,取得了一系列系统性、创造性的科研成就。她在国际上率先研制出全球大气化学-气候-生态系统耦合模式,深入揭示了年际-年代际气候变化对大气污染物的影响机制,并精准阐明了关键气候因子及影响量级,同时发现了我国臭氧污染加剧的新机制,提出了臭氧-PM2.5协同控制的新策略。廖宏教授在Nature子刊、PNAS、NationalScienceReview、ScienceBulletin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此外,她还多次领衔撰写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2015年担任《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第3章“温室气体和气溶胶的气候变化效应”首席作者,2022年担任《第四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第5章“温室气体与气溶胶排放及其气候和环境效应”首席作者,近期又受邀担任《第五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第5章“地球系统生物化学过程循环及反馈”首席作者。
姜彤教授此次入选IPCCAR7第一工作组(WG1)第十章“Climateinformationandservices”主要作者(LeadAuthor)。此前,姜彤教授也深度参加了IPCCAR5和AR6工作。在IPCCAR5中,姜彤教授担任第二工作组(WG2)第三章“Freshwaterresources”主要作者,系统地评估了气候变化对全球水文循环的影响以及适应对策;在IPCCAR6中,他担任第二工作组(WG2)第十六章“跨行业和区域关键风险”的编审(ReviewEditor),开创性地将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1-5)应用于动态暴露和纳入适应能力脆弱性的气候风险评估与管理研究,为推动该领域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姜彤教授是我国气候变化影响与灾害风险评估和管理领域的权威专家,先后当选欧洲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其创新性研究成果多次被IPCCAR5、AR6评估报告引用。
IPCC于1988年由世界气象组织(WMO)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联合建立,是一个政府间科学评估组织。其主要职责是定期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及各国决策者提供关于气候变化科学最新进展、影响与风险评估、适应及减缓政策等方面的权威科学评估。自成立以来,IPCC已先后发布六次评估报告,分别在1990年、1995年、2001年、2007年、2014年、2023年。其中,第六次评估报告(AR6)为《巴黎协定》全球盘点及各国自主贡献(NDCs)更新提供了关键的科学依据。
据悉,在本次IPCCAR7作者遴选过程中,各国政府在全球范围内共推荐了3771位作者候选人。经过IPCC总部专家的严格评估与层层筛选,最终仅有664人成功入选。目前正在编制的IPCCAR7,将进一步整合全球最新科研成果,为全球气候治理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更为系统、全面的科学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