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 日,大气院联合江北新区盘城街道开展了第三十七期“童声童气”志愿服务活动,本次活动主题为“烟雨词话:解码古诗词里的天气现象”。活动通过解读古诗词中的天气现象,带领儿童探索气象科学的奥秘。
活动以李商隐《夜雨寄北》开篇,志愿者结合诗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揭秘川渝地区夜雨率高的气象成因,即暖湿气流遇山地抬升遇冷液化成雨,叠加秋季夜间地面降温、冷空气压制暖湿空气,形成独特夜雨现象。随后,志愿者借助岑参诗句“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讲解夏末云系变化,生动地描述了盛夏积云、积雨云密集,秋季水汽减少、上升运动减弱,云层变薄,天空更显高远通透。通过动画演示,孩子们直观了解积云如“棉花团”、积雨云似“花椰菜”的形态特征。
科普讲解后,孩子们动手制作“云量对比观察板”,用A3卡纸、贴纸等工具设计个性化表格,记录云量等级、云状及联想的古诗词。志愿者鼓励小朋友们连续一周观察天空,对比盛夏与夏末云量和形状差异,探索季节转换中的天气规律。
本次活动将中华传统文化与气象科学相融合,通过“古诗解读+动手实践”激发儿童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兴趣。“童声童气”志愿服务活动将持续通过多元形式普及气象知识,助力提升儿童的科学素养与文化自信,推动气象科普与文化传承深度融合。

志愿者通过视频向小朋友讲解热力环流

小朋友展示制作的云量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