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强校内外学术交流,激发教师及学生们对卫星与气象事业的探索热情,9月25日下午,我国气象卫星领域专家、中国碳卫星应用首席科学家卢乃锰研究员受邀做客我院大物名师讲座,围绕“风云卫星的发展与技术创新” 主题,与大物院师生共探气象卫星发展的技术密码与未来图景。报告由刘超教授主持,大气物理学院百余位老师及学生参加。
卢乃锰研究员是我国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三号A/B星地面系统总指挥,中国碳卫星应用首席科学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中国气象局杰出人才。历任风云三号气象卫星遥感仪器负责人、产品生成系统主任设计师、工程副总指挥、总指挥。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次,中国气象局科技进步一等奖2次,黑龙江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所提出的118GHz微波探测思想被美国和欧洲卫星计划所学习。因在中国遥感卫星辐射校正技术领域的突出贡献,获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颁发的建国70周年纪念章。
报告中,卢乃锰研究员首先介绍了风云气象卫星的发展历程与应用成就。从起步探索到如今形成“极轨+静止”的观测体系,21 颗风云卫星在全球气象、水文、生态等多领域监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不仅为国内农业、防灾等提供支撑,还为近30个国家提供台风、洪涝等灾害监测服务。在核心技术分享环节,他回顾了风云三号温湿探测仪118GHz设计,讲解其如何破解陆地弱降水监测难题,相关技术方案被欧美卫星计划借鉴,目前已在风云三号G星应用,显著提升了汛期预警能力;接着介绍了我国风云四号静止轨道微波星预研情况,该项目自2005年启动预研,历经20年攻关,计划2028年发射全球首颗静止轨道微波探测卫星,可穿透云层、实现全天时观测,为中小尺度天气预报提供支撑。谈及未来技术展望,卢乃锰研究员提到我国正推进空间辐射测量基准技术发展,计划2030年前发射专用基准卫星,建立国际认可的辐射测量标尺,解决不同卫星、不同国家数据 “无法互通” 问题,让我国卫星数据在全球气候研究、灾害监测中更具话语权。最后,卢乃锰研究员分享了个人科学研究的经验与体会。
报告后,参加师生纷纷与专家进行了交流。

报告现场